隨著中國藝術市場的火熱發(fā)展,藝術品份額交易,或者說藝術品“股票”,成為投資領域的熱門詞匯。
藝術品份額交易,并非只是中國的特殊現(xiàn)象。今年1月,法國的A&F Markets公司也啟動了首個在線藝術品交易平臺。在這個平臺上,公眾可以自由購買與出售藝術作品的股份,并從“股價”短期內的浮動中獲取經濟利益。這個平臺是該公司與多家法國畫廊聯(lián)合建構的,首批推出的作品有美國藝術家索爾-勒維特(Sol LeWitt)的作品,價值110000歐元,還有意大利藝術家弗朗切斯科-韋佐利(Francesco Vezzoli)的作品,價值135000歐元,預計在今年年底之前,還將推出德國藝術家安塞姆-基弗(Anselm Kiefer)、法國藝術家理查德-泰特奇耶(Richard Texier)等10余人的作品,這些作品,都屬于參與平臺合作的畫廊。作品拆分為份額之后,每個份額的售價為10歐元。與中國藝術品“股票”遭到狂熱追捧的情況不同,這些“股票”的銷售勢頭并不讓人驚喜。
藝術品份額交易,在西方可能更像是一種藝術基金投資的代替方式。因為藝術基金的門檻較高,周期較長,如果投資者沒有一筆較大的現(xiàn)金,無法長期投入,那么他就可以選擇藝術品份額交易,實現(xiàn)小筆資金的短期獲利。這種做法,更多地遭致文化藝術界人士的抨擊,這種將藝術品完全商品化的交易方式,實際上反而降低了藝術品的價值,很像17、18世紀時荷蘭繪畫市場的狀況,關于藝術品的一切,無論是使用材料、工藝、題材、內容,甚至是風格技法,都可以用價格,也就是數字來衡量。
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對藝術品進行投資,并不意味著拋棄了其中的感情因素。恰恰相反,這種新模式會帶來更多的喜愛藝術的投資者。他們或許買不起價值百萬歐元的作品,但是以這種方式,他們就能買得起自己喜愛并且真正理解的藝術品。通過建立起這種紐帶,可以培養(yǎng)未來的收藏家,讓他們在資金有限的情況下,可以通過購買藝術品份額來鍛煉眼力、接觸作品,同時從中獲利。將來資金增加之后,這些人就可以迅速成長為成熟的收藏家。正如發(fā)起這個在線交易平臺的法國企業(yè)家皮埃爾·納干(Pierre Naquin)所說:“我們實際上是對藝術愛好者敞開了藝術市場的大門。”對于參與這個項目的畫廊而言,或許事情要簡單得多。這個交易平臺,無非就是市場的延伸,是另一種出售藝術品的手段。
與之相比,中國的文交所現(xiàn)象則更像是一個純粹的投資行為,滿足了文化產業(yè)與各類資本對接的需求。投資者進入的門檻也較高,并非普通藝術愛好者就可以涉足其中。一個問題值得反思:是否過于自由的市場環(huán)境可能威脅一個行業(yè)的有序發(fā)展?
中西方對于藝術品份額交易的反應是一個很有意思、很值得思考的問題。西方的整個藝術品市場比較成熟,行業(yè)規(guī)范比較完善,投資者與從業(yè)者相對而言也冷靜理智,藝術作品價格漲幅遠沒有中國這樣具有戲劇性。人們面對這樣的現(xiàn)象,更多地是從社會和藝術的長遠角度來看待,思考的是它將會對藝術本身,對藝術投資行業(yè)發(fā)展的作用與影響。而在中國,由于藝術品市場本身并不成熟,交易的透明度不高,人們首先的反應是規(guī)范的問題。藝術品份額交易,更多地被看作是高風險的賭博性投資行為,完全與收藏無關,似乎收藏永遠只是少數精英的專享權。
其實,這樣的態(tài)度提示給我們兩個事實:第一,中國藝術品市場的熱度、投資者的激情,是西方無法企及的。目前大量民間資金關注藝術品市場、涌入藝術品市場,市場在短期內很難迅速完善,建立合理的機制與規(guī)范,容納龐大的資金。這又回到中國藝術品市場老生常談的問題,也就是國家對藝術品市場的規(guī)范與管理。它涉及到交易的方方面面,從藝術品本身的確真、估值,到交易平臺的建設、管理,再到相關的稅收政策、保險機制等等,僅僅依靠民間資本的力量,完全無法實現(xiàn)市場的規(guī)范化,必須要國家積極地介入。第二,從長遠的角度來看,期望短期回收資本、獲取利益的投資行為,實質上并不利于藝術品市場的健康發(fā)展,只會引發(fā)“爆炒”現(xiàn)象,使得作品價格非理性上揚,反而會造成市場的混亂。每一個投資者,作為市場的一份子,既從藝術品投資中獲利,同時也對市場的秩序負有責任,如果缺乏自律,純粹追逐利益,必然會加重市場的混亂。當然,我們無法要求投資者,但是必須對這個問題有清醒認識。(作者系自由撰稿人、北京大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