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大眾傳媒渲染過的一夜暴富式財富獲取方式,刺激著普通人的神經
經濟價值不斷被過分放大,本該彌足珍貴的藏品的文化內涵卻被忽略
看過范偉和高秀敏表演的小品《賣貓》的觀眾,都會為結尾那句“全指著這個碗往外賣貓呢”而捧腹大笑。醉翁之意不在酒,一個收藏迷寧愿出1000元買一只普通的家貓,為的就是順便拿走那只喂貓的碗——那可是萬歷年間的碗。結尾一句不僅抖響了包袱,也道出了如今收藏界的亂象。
俗話說,亂世買黃金,盛世藏古董。近年來,收藏熱遍及大江南北。各種拍賣會、鑒寶節(jié)目層出不窮,各地古玩舊貨市場如火如荼。但全民收藏熱引發(fā)的“后遺癥”也隨之暴露。在人潮洶涌的免費鑒定會上,諸如老頭老太把普通拐杖當成名貴黃花梨的現(xiàn)象不在少數(shù),時常弄得專家哭笑不得。
古玩行業(yè)最值錢的是眼力,最需要的是耐心。正所謂三年不開張,開張吃三年。但不幸的是,絕大多數(shù)收藏者既沒有眼力,又缺乏耐心。近年來隨著投機之風盛行,假貨泛濫成災,各種機關算盡的造假手段日新月異。被稱為“收藏界深喉”的學者吳樹表示,95%的人用95%的錢買了95%的贗品。
一個朋友最近帶我參加國內一家小型拍賣公司的拍賣會。朋友癡迷收藏三載,花錢無數(shù),假貨成堆。為了將一支康熙翠毛藍青花筆筒出手,已是第四次上拍。前幾次都是白白交了圖文錄像費,這次現(xiàn)場竟然有人舉牌,落槌成交,朋友欣喜若狂。但事后才知道是拍賣公司為了煽動叫價,安排自己人舉的牌,結果沒人競價,砸在手里,朋友的第四次希望再次落空。
我問他:“你的東西是真的么?”他的回答讓我大驚:“誰知道呢!拍賣公司沒有保真義務,預展上買家自己看,真假自己負責!”據(jù)朋友說,業(yè)界一直流傳著拍賣公司有“免責條款”護身的說法。作為一個門外漢,我恍然大悟,原來這行里暗藏著這么多的潛規(guī)則:虛假成交、無保真義務、以拍賣為名斂財……收藏界的亂象真可謂五花八門。
今年5月23日的《焦點訪談》曝光了拍賣行的“拍假”和“假拍”現(xiàn)象。某拍賣公司以子虛烏有的香港拍賣會為誘餌,騙走了武漢老漢巨額的服務費,留給老漢的不是遙遙無期的等待,就是全部流拍的騙局。央視315晚會也曾曝光,一些所謂的鑒定師只要收錢即可隨意開具鑒定證書。廉價的地攤貨搖身一變就被鑒定成古玩,而后販賣給不懂行的人,為黑心賣家獲取暴利。在金錢面前專家頻頻失節(jié),“黑嘴鑒定”日益猖獗。
由于缺乏法律監(jiān)管,收藏界亂象頻發(fā),贗品大行其道。人們明知如此,卻還是執(zhí)迷不悔、前仆后繼地熱衷此道。有的甚至不惜借高利貸,最后落得傾家蕩產。一個藏友倒下去,千萬個藏友站起來。那么這背后究竟隱藏著什么?
一方面,撿漏心理與一夜暴富的幻想普遍存在于藏友身上。很多人抱著投機和僥幸的心態(tài),或低價買進,找機會加價賣出;或指望買上一百件,有一件為真也值。電視劇《人生幾度秋涼》里,尚珍閣老掌柜一生的積蓄與聲譽毀于一張打眼的假畫后,語重心長地教育兩個學徒:“利字在心頭,眼睛就被蒙上了一層霧。金錢左右著眼力。”造假者正是利用了這種扭曲浮躁的收藏心態(tài),為贗品橫行開辟土壤。
另一方面,媒體的推波助瀾也加劇了人們的社會功利心,導致藏品經濟價值的放大與文化價值的缺失。近年來國內收藏類電視欄目如雨后春筍般涌現(xiàn),收視率也節(jié)節(jié)攀高,像是央視的《鑒寶》、《尋寶》、《一槌定音》、北京衛(wèi)視的《天下收藏》、天津都市頻道的《藝品藏拍》、河南電視臺的《華豫之門》……更有各種天價拍賣、一夜暴富的新聞報道滿天飛。
舊時代,古玩行有個規(guī)矩叫袖里數(shù)乾坤,即買賣雙方不明說價格,而用手指在袖口里比劃成交。在媒體高度發(fā)達的今天,這種方式早已過時,取而代之的是利用大眾傳媒公開論價,并成流行之勢?;诨ヂ?lián)網(wǎng)傳播而生的電商更是參與其中,比如,今年5月21日,淘寶網(wǎng)以1元起價拍賣所謂畢加索的名作《臉》。雖然起拍價很低,但至少3000元的加價幅度還是讓人清醒地認識到,這是一場屬于富人的游戲。
早在1922年,李普曼就在《輿論學》一書中提出傳播學中的“擬態(tài)環(huán)境”(Pseudo-environment)理論。該理論認為,現(xiàn)代社會變得越來越復雜,對超出自己經驗以外的事物,人們只能通過各種新聞機構去了解。所謂“擬態(tài)環(huán)境”是指我們的信息環(huán)境并不是客觀環(huán)境的鏡子式再現(xiàn),而是大眾傳媒通過對信息的選擇、加工和報道,重新解構后向人們所展示的環(huán)境,我們看到的環(huán)境是媒介化的虛擬環(huán)境?,F(xiàn)代人的行為很大程度上都是對大眾傳播設置的“擬態(tài)環(huán)境”的反應。
在熒屏之上,一個小碗小罐,動輒成百上千萬,為多少人幾輩子的財富積累所不及。古玩珍寶在手,縱使貧民窟也能走出百萬富翁。雖然媒體也會掄錘打假,但在巨大的金錢利益面前,經大眾傳媒渲染過后的這種一夜暴富式的財富獲取方式,更刺激著普通人的神經。于是越來越多的人下注,加入這場福禍未卜的賭博。
其實無論通過電視、報紙、還是互聯(lián)網(wǎng),你所看到的繁華都是不真實的。你只看到別人動輒獲財,卻不知中獎的幾率遠比買彩票還低,也不知在熒屏背后的幾家歡喜幾家哀愁。
伴隨著經濟價值不斷被大眾傳媒的過分放大,本該彌足珍貴的藏品的文化內涵卻越發(fā)被忽略了。如果僅為財富和投資而藏,收藏便失去了它的本意。說到底,祖宗留下來的東西本應是文明一脈相傳的繼承與發(fā)揚,是修身養(yǎng)性、陶冶品味的情趣與寄托。然而過分渲染藏品的經濟價值,無疑是在加劇全社會的功利心態(tài),甚至會成為滋養(yǎng)“高雅腐敗”的溫床。
比如,行賄者會高價買下古玩送給權力尋租者,進行“雅賄”。這樣就規(guī)避了現(xiàn)金或轉賬的風險,隱蔽并且高雅。同樣,索賄者會把贗品高價賣給心領神會的求己者,用藏品買賣來掩蓋錢權交易。
當然,大多數(shù)熱衷收藏者離“雅賄”很遠,一些人就像鄒靜之古玩題材小說《五月槐花香》里的佟奉全一樣,倒騰來、倒騰去,富貴夢、窮苦命,既沒有發(fā)財,還耽擱了正事,影響了家庭和睦。這不僅是舊時北京琉璃廠里天天上演的悲喜劇,也是當今收藏界浮華褪去后的真面目。正所謂,精的賣,傻的買,不精不傻在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