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備不重要,房子不重要,重要的是什么?
此次展覽為我們呈現(xiàn)了央美實驗藝術系的教學成果,同時也將自己的教學體系呈現(xiàn)了出來,此次展覽分為實驗課堂、文本作業(yè)、十八個案三個部分,每個部分有不同的針對性,對于這三個部分央美實驗藝術系主任呂勝中在介紹時表示:“實驗藝術系的教學與之前是不同的,以前我們經(jīng)常會說‘感覺好’,如果哪個學生被老師或者成名的大家說‘感覺很好’,是件不得了的事,是一種肯定和贊揚,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到藝術是很感性的東西,但實驗藝術系不是這樣的,我們想要的是一種學術的、理性的東西,文本作業(yè)就是對這種理性精神的回應,他們呈現(xiàn)的不是具體的藝術作品,而是一個文本,是用語言將自己的想法呈現(xiàn)出來,做學問和做藝術還是很不一樣的,十八個案是對走出學院的學生的回訪,對于他們的選擇不以在校生為主,都是已經(jīng)畢業(yè)的學生,主要檢驗的是學生畢業(yè)之后在社會中的情況;實驗課堂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設備不重要,房子不重要,課程很重要,因為學生的只是積累主要在課堂中完成,此次我們只展示了‘造型原本’、‘物質化與化物質’、‘影像語言’、‘視覺方式’四門課程,主要是由于場地的原因,本來是要呈現(xiàn)十門課程的,這一部分我們想要建立的是一個課程體系。”
實驗藝術系升級為學院不會大面積膨脹
據(jù)了解,此次展覽結束之時也就是9月4號,中央美術學院會舉行“實驗藝術學院成立掛牌儀式”,這也標志著中國藝術教育進入到了一個新的階段。對于實驗藝術系由系升級到學院,呂勝中表示:“在規(guī)劃之前就分而治之,現(xiàn)在已經(jīng)有完備的教學大綱,并不是一時興起,而是經(jīng)過了長期的論證和考察的,在實驗藝術系升級成學院之后不會大面積的膨脹,不做泡沫的事情,到時候會有十個工作室,其中有八個針對本科招生,招生工作會在明年的一月份進行,學生進來之后先兩年的基礎教學,第三年進到導師的工作室進行學習。”
從2004年“實驗藝術系”醞釀到2005年成立,再到2011年中國美協(xié)成立“實驗藝術委員會”,今年成立“實驗藝術學院”和走進“全國美展”,十年時間“實驗藝術”從當初的野生狀態(tài)全面進入到藝術的主流,對此有人說“實驗藝術”被招安了,也有人說“實驗藝術”是一個折中的方案,因為它的包含性比較廣,看起來不那么具有攻擊性,所以被利用了,還有人認為“實驗藝術”的原始精神是對一切藩籬的打破,是對自由的一種呈現(xiàn),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立場,但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實驗藝術”在變得越來越重要。
何為實驗藝術?
中央美術學院院長潘公凱:實驗藝術是從西方傳入中國的,是西方藝術在現(xiàn)代主義運動之后新的發(fā)展高潮。是從杜尚開始的,但興盛起來是20世紀60年代以后。實驗藝術在西方也是先在學院之外,然后慢慢進入學院教學體系當中去的。根據(jù)我個人的考察,在西方各大院校與實驗藝術相關的專業(yè),他們都不叫實驗藝術,而是就叫純藝術。實驗藝術不僅是創(chuàng)意,還有表達的問題,有了創(chuàng)意沒有好的表達手段和能力,或者說對于藝術的表達語言不熟悉、不了解,表達就會不充分,會很粗糙而簡陋。
藝術家徐冰:在國際范圍內基本上不用“實驗藝術”這一說法,因為造型藝術本身有一個內在的邏輯,它總是不斷地試驗,不斷地創(chuàng)造的。但是音樂、電影有“實驗音樂”和“實驗電影”的說法,因為音樂和電影更加大眾化,電影幾乎是一個為了更多人的娛樂的藝術生產(chǎn)領域,所以有人做學術探索為目的電影,就叫做“實驗電影”。在中國,由于文化的演變過程與藝術進展的時空關系,長期以來與國際錯位和上下文不對接的原因,造成了很多“說法”在中國有特殊的語境及語意,有特定的內容含義在里面。比如,“前衛(wèi)藝術”“現(xiàn)代藝術”,“后現(xiàn)代”以及“多媒體”“新媒體”“新繪畫”等的說法,有時是混亂的。因為這些詞匯從西方引進,是針對西方藝術史中某一時段或一種傾向、概念;為研究方便所用的。但是在中國,我們有自己的上下文的邏輯關系,所以很多定義的借用,是附加了很多我們自身的內容,包括實驗藝術。我認為在中國目前這個階段使用,暫時是合適的,因為相對于我們整個藝術這一大盤的東西,確實有一部分東西是具有實驗性的。
批評家王春辰:實驗藝術其實與國外思想有關,從西方的角度來講,20世紀現(xiàn)代藝術歷史就是一部實驗的歷史,不斷追求變化,打破藝術的邊界和手法,在這種情況下,會發(fā)現(xiàn)并沒有一種專業(yè)和教學叫實驗藝術。但是因為中國的特殊情況,我們就取了折衷的辦法叫實驗藝術,而不叫當代藝術,因為中國當今的藝術生態(tài)是多樣性的,容納了各種藝術種類、表達和形式,也無法完全復制到學院里。
中央美術學院實驗藝術系的歷程
在2004年春天醞釀,成立實驗藝術工作室,9月開始籌備工作,2005年7月13日正式成立,并開始接受碩士學位研究生和本科生。2014年9月5日將升級為實驗藝術學院。與之相對應的有中國美術學院的跨媒體藝術學院,四川美術學院的新媒體藝術系等等,雖然叫法上不一樣,但在教學內容和探索的方向上都是一樣的。
建系的目的
實驗藝術系的成立以近現(xiàn)代造型藝術多元化格局為背景,結合時代和社會的發(fā)展要求,探索、研究及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當代藝術語言構架;關注近現(xiàn)代藝術實踐經(jīng)驗,建立實驗性藝術在當代學院藝術教育中的學術性層次;發(fā)揚本土文化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充分利用博大精深的傳統(tǒng)藝術精華,鼓勵本土語言的藝術創(chuàng)造;立足于改革開放和現(xiàn)代化的實踐,著眼于世界文化發(fā)展的前沿,梳理歸納西方近現(xiàn)代藝術的理論及實踐成果,開辟新的教學模式的可行性路徑。
實驗藝術系的培養(yǎng)目標是:具有豐富的文化修養(yǎng)和藝術理論素質,能夠參與當代藝術實踐,掌握多種形式語言及材料媒介,具有獨特表達能力的創(chuàng)造型人才;通過教學與專題研究,提高學生的文化修養(yǎng)與理性思辨能力,以期推進中國實驗藝術的學術質量及文化層次,培養(yǎng)精于綜合材料、裝置、以及影像等新藝術形式的優(yōu)秀藝術家;學生畢業(yè)后應該具有廣泛的動手能力及創(chuàng)造性思維品質,具有較強的生存能力和廣泛的社會適應力,可以從事當代文化藝術的創(chuàng)作、研究、教學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