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龐茂琨:鏡子后面的觀看

來源:上海證券報 作者:曹原 2015-09-28

納西瑟斯(Narcissu)坐在湖邊,看見水中那張完美的面孔而深深愛上自己的倒影,從此日夜守護,不飲不食,不休不眠,最后枯坐死在湖邊。

對鏡像的探討自古希臘神話便有,人們總在鏡像中拼命尋找,只可惜自我欲望只能折射出理想的自己,從而造成與外界的遮蔽。自戀的人都不戀愛,無論是神話中迷戀自己的納西瑟斯,還是信息爆炸的當下,沉浸在自我虛擬世界中的人們,只是用另一種“鏡面”遮蔽了與真實世界的關聯(lián)。

“觀看”一直是龐茂琨作品中貫穿始終的樂趣,此次在今日美術館的個展具體呈現(xiàn)對“鏡像”這種觀看方式的思考,從西方藝術史中出現(xiàn)的鏡子,到日常鏡面,再到當下流行的自拍,人和自己的關系,人和世界的關系,以及真實世界與虛擬世界的關系,是龐茂琨試圖通過此次展覽探討的問題。

在藝術史和哲學中追溯

“鏡子情結(jié)”在縱觀龐茂琨作品時并不難發(fā)現(xiàn),近年來的新作“鏡花緣”系列,更是用十幾張作品呈現(xiàn)了對觀看與空間的討論,這次在今日美術館的個展“迷宮:龐茂琨藝術中的視覺秩序與圖像生產(chǎn)”,是“鏡花緣”系列之后的深化和新探索,是進一步在藝術史與當代境遇交錯的雙重維度下,對藝術的視覺秩序與圖像生產(chǎn)進行考量。

對“鏡像”的興趣源頭,看上去和龐茂琨擅長的古典繪畫語言一樣,都是在西方藝術史與哲學史的體系中久遠又古老的話題,本就為視覺藝術。繪畫本身無法回避諸如光、形、看等的問題,繪畫中鏡子的參與對于繪畫本身的影響卻不僅僅只此類問題,從提香的《鏡前維納斯》、揚·凡·艾克的《阿諾芬妮的訂婚》、委拉斯貴支的《鏡前維納斯》、《宮娥》,到馬奈的《貝爾熱酒吧間》、謝諾夫的《耶爾托洛娃肖像》,再到畢加索的《鏡前少女》、巴爾蒂斯的《貓照鏡》等等,對鏡子這一載體的興趣幾乎貫穿整個西方美術史。

“在西方整個美術體系中,模仿真實的這個東西是一個源遠流長的體系,但是中國沒有,”龐茂琨在深究自己興趣源頭時表示,“雖然也有畫鏡子題材的,但是大多以線造型,沒有多少光影的東西,對于鏡像的東西不是很敏感,而我又很感興趣。”

另一方面,策展人盛葳則從哲學體系中為此尋找到來源:“??聦τ^看與權力的研究,拉康對‘凝視’的深化,大衛(wèi)·霍克尼對制像術革命性的觀點……都構(gòu)成了龐茂琨新作的基礎。”

歷史話題的當代性表現(xiàn)

在這批幾乎全是2015年的新作中,既有如《早安,委拉斯貴支》這樣在對經(jīng)典的挪用中,通過鏡子完成與藝術家的對話,也有像《開往威尼斯的快車》中探討鏡面帶來的多重空間,還有“歡顏”系列中通過自拍、拍人等形式,來探討真實與理想之間的關系。

盡管對“鏡像”的討論自古便有之,但龐茂琨偶然發(fā)現(xiàn)自拍等當下社會景觀中,無不表現(xiàn)出與這個古老話題一脈相承的東西,“我是從審美的角度,從自我觀看的角度開始的,我想通過作品對人和自己的關系、人和世界的關系、真實世界與虛擬世界的關系進行討論,特別是在當今的自媒體時代,手機自拍的行為和古典油畫中的照鏡子其實是屬于同樣地系統(tǒng),只是改變了載體,通過各種方式尋找理想化的自己,然后進行傳播,都是在尋找理想的自我,但是最真實的是什么?”

對這些問題的思考不僅體現(xiàn)在這批新作上,龐茂琨還在展覽現(xiàn)場做了一個行為裝置,“我在展廳放了一面鏡子,后面安了一個隱蔽的攝像頭,觀眾在有意無意間照鏡子的畫面會被實時跟蹤到另外一個地方,最后你會發(fā)現(xiàn)你在鏡子面前找好自己最滿意的角度,你看到的自己,其實和客觀存在真實地自己不一樣。”

寫實也可以做得很觀念

在龐茂琨過去的作品中,精湛的古典繪畫語言呈現(xiàn)出來的,多為日常生活場景。藝術家仿佛一直置身于一個旁觀的角度,畫面中只有客觀呈現(xiàn),藝術家的情緒被抽離干凈,態(tài)度隱藏至深。

這種表達方式和龐茂琨的性格很像,“太偏激的東西我不喜歡,我喜歡綜合性的,豐富性的,隱晦的,不是直接呈現(xiàn)的,隱藏在表象后面的表達,表象很重要,要建立一個缺口,倘若沒有外面形形色色的千姿百態(tài),里面的內(nèi)容反而無力。”

這種不動聲色的觀察或許是一種觀看的樂趣。但在近年來的作品中,會發(fā)現(xiàn)對觀念的表達欲望在龐茂琨的作品中越來越強烈。實際上,龐茂琨的作品由兩條再清晰不過的線索組成:諳熟的古典繪畫語言、當下社會景觀的觀念表達。

龐茂琨很希望觀眾在簡單的“寫實”背后,看到自己作品中的觀念性。

“純粹的繪畫,像傳統(tǒng),已經(jīng)完成了一個過程,當代人應該重新編排和思考,更重要的是自己的觀點。”

在歐洲待了一段時間以后,龐茂琨更加肯定了這樣的想法,看了很多當代的作品后發(fā)覺,古典的東西只能作為一種資源,“畢竟不是你的東西,是沉浸在別人過去的一種審美情趣中,最重要的還是尋找自己的東西,我是在古典藝術中找到自己感興趣的東西。”

因此,在這次展覽中不難發(fā)現(xiàn),龐茂琨和他的策展團隊有意脫離了風格上的統(tǒng)一,展廳中既有過去傳統(tǒng)的古典風格,也有看上去速成的輕松畫風,整個展廳也被布置成一個迷宮,觀眾在懷著走出迷宮和走近作品的一對矛盾中進入,在視覺與文化的雙重語境中觀看與思考,所謂的“迷宮”既是主題的象征與隱喻,同時也是具體的真實空間。

“作品的表現(xiàn)手法是寫實,但內(nèi)容和社會現(xiàn)實有關,通過觀念的表達、色彩以及布展等方式,其實寫實繪畫也可以做的比較觀念,只是通過它來說更多的東西。”龐茂琨說。

當代藝術的中堅力量

從龐茂琨不斷突破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一個知識分子在經(jīng)歷了中國當代文化、社會三十多年變遷之后,作為藝術家個體所展現(xiàn)的認知與態(tài)度。作為人才濟濟、高價不斷的“川軍”之一,龐茂琨作品的市場價格一直以來并不算行情最高,但其深厚的古典繪畫語言,和不斷突破變化的當代觀念,反倒讓他的作品在市場環(huán)境低迷、當代藝術價格回落的這兩年表現(xiàn)堅挺,畢竟寫實在中國具有最廣大的消費群體。

在市場冷清的這兩年,龐茂琨仍然創(chuàng)作了一大批新作,且先后在中國美術館、今日美術館等舉辦個展,目前作品由成都K畫廊代理。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