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評委眼中的“華宇青年獎”

來源:99藝術網(wǎng) 作者:李保興 2014-12-25
2014年12月22日,作為第三屆“ART•SANYA藝術季”的重頭戲之一的華宇青年獎頒獎典禮在亞龍灣華宇度假酒店隆重舉行。頒獎典禮共揭曉七個獎項,藝術家胡為一與藝術家吳超分別獲得華宇青年獎“評委會全場大獎”與“評委會大獎”,藝術家葉甫納、藝術家徐文愷、藝術家王海洋、藝術家牛文博、藝術家關尙智分別獲得由皮力、呂勝中、田霏宇、徐累、張培力五位老師組成終審委員會“評委選擇獎”。
 
相較上屆華宇青年獎10名藝術家入圍,2名藝術家獲獎,本屆無論在入圍人數(shù)、獲獎人數(shù)還是在呈現(xiàn)內容上都有明顯變化——50名藝術家入圍,7名藝術家獲獎,且入圍作品更偏重實驗藝術,影像,裝置等。特此,99藝術網(wǎng)采訪了初選評委代表鮑棟和評委會主席、終評委皮力博士聊聊本屆華宇青年獎那兒點事。
 
初評委鮑棟:“潮汐間”建立良性的藝術生態(tài)

99藝術網(wǎng):您作為初選的評委在選擇的時候會有什么樣的標準,因為這次華宇青年獎入圍作品中實驗藝術,影像更多一些。
   
鮑棟:這和推薦有關系,因為這個年齡段影像又沒有穩(wěn)定的畫廊合作的。很多推薦人,要推薦肯定會考慮到這個因素。某一個美院老師推薦他認為不錯的年輕的學生,有很成功畫廊合作的藝術家,就不再推薦了。推薦那些不太好賣的類型的作品,可能就是影像、行為、裝置。所以推薦出來的結果也確實是影像也很多。但這也確實反映了現(xiàn)在年輕一代他們的創(chuàng)作生態(tài),因為他們并不需要刻意做影像,他們本來就在影像當中長大的。
   
99藝術網(wǎng):入選的藝術家中,很多是被市場認可過的。
   
鮑棟:這里面所謂的市場就是畫廊,畫廊有點兒像一個初選機構,把那些不錯的首先做了一個選擇,推薦上有很多是這樣的。我是要選進去,并不是要選新的,大家都沒見過的人,因為畢竟是一個大型藝術活動。入圍藝術家當中有很多并不是陌生面孔,但對于大眾來說還是不知道。尤其對當代藝術了解有限的海南而言,三亞藝術季對公眾、政府的意義,有一些知名度的年輕藝術家也沒有問題。
   
99藝術網(wǎng):從我們知道的“卡通一代“到現(xiàn)在青年藝術家整體性沒有那么明顯,現(xiàn)在青年藝術家的狀態(tài)有沒有可以歸納的整體特征?
   
鮑棟:我覺得在藝術文化或者是美學上沒有,因為任何一代人都不是鐵板一塊,每代人有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教育,不同的階層,不同的性別,不要一代人概括所有的。這種推動三亞藝術季的活動對藝術生態(tài)的貢獻和價值是有的,我們并不期待這樣的活動推動幾個藝術明星,推動藝術潮流,今天任何想推動一種藝術美學或者是話語潮流的一種企圖,都是很虛妄、很虛偽的一件事情,不是帶著一種政治的目的,就是帶著一種商業(yè)的目的。我建議三亞,要建立一個非常好的藝術生態(tài)結構,在結構上能長出什么東西不是任何人能夠決定的。年輕藝術家這個生態(tài),就像潮汐間,最高的潮和最低的潮之間的地域,既是一個時間,同時又是一個區(qū)域,很像藝術家的生存狀態(tài)和他們在那個系統(tǒng)中的位置,剛剛大學畢業(yè),可能三五年后就不見了,有可能三五年后就能夠留在藝術系統(tǒng)里邊,能夠靠藝術獲得一個穩(wěn)定的生活。潮汐間是典型把問題意識放在藝術生態(tài)上的一個詞,而不是塑造某種簡單的新。因為討論年輕藝術家都用新銳、年輕、先鋒的詞去說,我覺得年輕并不代表新,反而代表一種敏感和脆弱,但是這種敏感和脆弱是一個大環(huán)境,這個環(huán)境能夠激發(fā)和塑造真正少數(shù)的最終能成為藝術家的人。
   
終評委皮力:評選藝術家不以展場作品論成敗
 
99藝術網(wǎng):您此次華宇青年獎作為終評委,能否介紹下此次獎項的評選情況?
 
皮力:這種藝術評獎很難做到客觀,怎么著都是一個很主觀的事情,所以今年就在原來兩個大獎之外又加了五個評委獎,由評委個人來推薦,實際上最后就是七個獲獎人。評獎一般很難說是評作品還是評藝術家。我們今年決定評選藝術家,不單純以展場的作品來論成敗,所以我們要過很多資料,客觀如果說做不到,至少公正和公平是能做到的。
 
在評選的過程中,五位終評委一致認為這次展覽的獎項要反映出過去兩年來中國美術發(fā)展的新因素和態(tài)勢,希望通過評選2名評審團大獎和5名終審委員會評委獎展示這些面貌。第二,除了關注藝術家的觀念之外還會關注藝術家在語言上的完整性以及在作品中的完成度,這也是中國青年藝術家最迫切需要造就的品質。此外,為了評審的公正和公開,跟評委有直接利益關系的師生或工作上下級,評委要提前做出申報,并在最后的投票中棄權。最后,作為青年藝術獎,各位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條件和參展經(jīng)驗是不同的。所以在評審的過程中也會考慮年齡的差別,希望把條件的不均衡性篩選下來,顧及到鮮活的、年輕的、新生的力量,在最后的評選過程中會傾向于沒有獲過獎的藝術家,從而彰顯華宇青年獎的價值。
 
在這個情況下,我們大概評了一天的時間,比較意外的是有兩個大獎沒有什么懸念,一下就選了出來,其他的每個評委再推選出自己的藝術家。
 
99藝術網(wǎng):五位終評委來自不同的領域,這樣在選擇的時候有什么樣的側重?
   
皮力:沒有什么樣的側重,徐累老師還說是不是必須要評國畫,這次獲獎沒有水墨,水墨參展也少,獲獎也少,沒有什么側重,投下來之后這兩個獎項沒有懸念,大家挑出來的沒有入兩個大獎的這些人名單是差不多的,我們在剩下的名單里邊挑出了獲獎的藝術家。
   
99藝術網(wǎng):從整體青年藝術家的狀態(tài)看,有沒有像原先的“政治波普”、“卡通一代”整體的特征。
   
皮力:挺高興地看到?jīng)]有。這些年輕藝術家現(xiàn)在整個創(chuàng)作都是比較個體化的,有些體驗甚至是比較私密性的,現(xiàn)在媒介也都不一樣,很難找出一個風格上的東西。而且參展的藝術家對視覺的追求也是很明顯的,比較偏重于視覺形式和觀眾的現(xiàn)場感受這樣的一些東西,談不上是一個很大的風格性的變化,確實看到今天的局面很多元了,多元恰恰是我們藝術史需要看到的。
   
99藝術網(wǎng):作為評委會主席您覺得現(xiàn)在三亞這個城市對藝術的探索,想要長期地發(fā)展還存在哪些方面的不足?
   
皮力:十年前我們談到藝術,第一談北京,第二談上海,這幾年各地都開始在做一些這樣的活動,去中心化是未來的一個趨勢。三亞或者海南這個地方這么多藝術家來做展覽,我們也希望能夠看到未來在這兒做展覽能夠帶動起本地藝術創(chuàng)作的一個繁榮。另外在三亞來做展覽也有好和不好的地方,它的技術條件、技術指標可能未來幾年還是跟北京、上海會有一點距離。但是人都飛到這兒來,實際上相對是一個很獨立的一個狀態(tài)。除了展覽之外也應該再有一些比較好的,像講座、論壇,大家這兩天能夠稍微豐富一點。如果明年要做真是建議三天、四天這個藝術家到這個地方來了,不光是看展覽,我們也希望藝術家能夠有一些像80年代幻燈展似的,把自己的創(chuàng)作拿出來看一看,大家多交流。未來,這個可能會成為三亞的一個特色,自然也會吸引這些批評家、策展人來看。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