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畫家們如何讓自己的作品進入拍賣場

來源:揚子晚報 作者:季濤 2015-01-30

 
季濤(北京)職業(yè)拍賣師,著有《拍賣師主持教程》《北京拍賣史話》,中國政法大學兼職教授、中財大拍賣研究中心研究員,北京天問國際拍賣有限公司總經理。

作為拍賣人,筆者經常去參觀各種畫展,日前就去了北京中山公園看了個三人聯(lián)展。我對其中一位畫家的作品很是欣賞,當時與同去的某知名拍賣行總裁還聊到,這樣的優(yōu)秀作品比拍賣場上許多作品的品質要高許多,但拍賣行卻不會收。

從拍賣專業(yè)的角度來看,只有那些在主流拍賣場上不斷有作品上拍,而且有穩(wěn)定市場價位的畫家才算真正進入了市場。筆者以為,畫家創(chuàng)作藝術品不應該都是為了賺錢,而且不為賺錢,甚至在貧窮狀態(tài)下創(chuàng)作出的作品似乎更有生命力!當一位優(yōu)秀藝術家的好作品被收藏家、藝術愛好者所喜愛,其作品能夠不時出現(xiàn)在拍賣場上被大家所搶購就成為了一種必然。

收藏界一般認為,決定哪些當代藝術品具有市場價值的因素有以下幾點:第一是有品牌畫廊代理,第二是作品經常在名牌拍賣公司拍賣,第三是有專業(yè)策展人和藝術評論人展覽和評論。

很多畫家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夠進入到拍賣場,可以直接被專業(yè)的收藏者、投資者所認識。但拍賣行是商業(yè)機構,在利益驅動和資源眾多的情況下,他們一定會去選擇那些價位高的,受更多買家關注的作品。

那么,如何讓一位藝術水準不錯的畫家的作品能夠被拍賣行所接納?

首先,畫家要有一定的知名度。這些基礎性的推廣工作不應該由畫家自己去完成,而有必要先進入一家品牌畫廊。畫家選擇畫廊的標準要著重于:成立時間要長一些,有過一些代理畫家成功的案例,能夠為畫家在展覽、新聞推廣、參加藝術博覽會等方面有詳細計劃和運作能力,更為重要的是,畫廊要與知名拍賣行有非常好的合作關系。而畫家在與這樣的畫廊合作時,應注意魚和熊掌難以兼得,在做個人品牌推廣的時候,不能太在意一時經濟利益上的得失,要眼光長遠,遵守與畫廊之間的約定,配合畫廊將自己的市場基礎打扎實。

名牌畫廊愿意為已具備成熟藝術水準的畫家長期打理藝術事業(yè),幫作品找收藏者,帶作品到藝術博覽會展覽。畫廊負責安排各式各樣的營銷活動,包括公關、廣告、展覽等。多數營銷活動并非以創(chuàng)造立即銷售為目的,而是先建立畫家的知名度。畫廊在許多場合中主要是介紹藝術,銷售則悄悄隱含其中。如果畫廊展覽辦得成功,畫家的作品就會先在小型藝術博覽會上露面,然后再在其他城市的主流畫廊中展出。之后,藝術雜志將開始刊登并討論這些作品。最終,畫廊要將代理畫家的作品送到拍賣場上,以得到更大的收益回報。

畫家應盡量在文化大都市,比如在北京、上海尋找畫廊。在國際上,主流畫廊聚集的城市也是以紐約和倫敦居多。這兩座城市能夠提供大量財富、優(yōu)厚薪資、引領風潮的藝術家、畫廊和拍賣行,以及收藏家在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選購藝術品的便利性。那些開在蘇黎世、法蘭克福、芝加哥、多倫多等城市的畫廊,則經營上較為困難。一個在紐約或倫敦排名第50的畫廊,比在巴爾的摩或布里斯托排名第一都要強得多。

根據一般國際市場上的統(tǒng)計,在每5位曾在知名畫廊辦過第一次個展的新晉畫家當中,有兩位將會在5年后銷聲匿跡,另外兩位會小獲成功,而剩下的那一位會成為畫廊的搖錢樹。而在每200位成名的藝術家中,只有一位的作品能進入佳士得或蘇富比的拍賣場中。

畫廊與代理畫家之間最容易有爭議的地方在于,畫家認為畫廊拿百分之幾十的傭金實在是高得離譜,因為“是我創(chuàng)造了藝術品”;而畫廊則認為畫家小看了畫廊的品牌、客戶群以及推廣宣傳活動所帶來的價值。畫家不信任畫廊的另一個主要原因,是后者往往鼓勵他們隨著市場喜好調整創(chuàng)作方向。畫廊會說“畫更多像上個月賣出去的那些畫”。而畫家們喜歡隨性創(chuàng)新,希望畫廊能幫他們找到愿意購買這些新穎作品的收藏家。

社會上也有一些專門包裝青年畫家的機構,其運作目的就是將畫家作品送到拍賣行上拍并成功售出。這些機構著重于畫廊的送拍功能,而淡化媒體宣傳、展覽等程序。雖然其推廣方式似乎不夠全面深入,但業(yè)界有過許多這樣操作的成功案例。但這樣的機構往往不是以畫廊的形式出現(xiàn),畫家很難發(fā)現(xiàn)他們,只有進入到藝術圈子里才能找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