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新繹國際藝術雙年展將于2024年10月26日開幕,10月27日正式對公眾開放。本次雙年展由新繹美術館主辦,由國際知名策展人、藝術評論家南條史生擔任總策展人 。策展研究團隊由沓名美和、安德烈亞·德爾·古爾丘、畠中実、沈奇嵐等學者組成,共同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當代藝術盛會。
本屆國際藝術雙年展規(guī)模宏大, 將云集來自全球24個國家的91名國際著名藝術家參展。近100件藝術作品將跨越新繹美術館從東到西五個展廳及公共空間,在超20000平米的展陳空間震撼呈現(xiàn)。 這將是一次中國當代藝術的盛舉,屆時,將為中國藝術界乃至國際藝術界帶來前所未有的感官體驗。
首屆新繹雙年展以“多元未來——人類新愿景”為主題,深入探討當代藝術和創(chuàng)造力的本質(zhì)。 現(xiàn)代人類正面臨一系列多樣化和全球性的社會議題。應對這些挑戰(zhàn)需要我們超越傳統(tǒng)思維模式,從更宏觀的視角審視人類世界,進而去探尋可能的解決之道。
解決問題的關鍵并不在于簡單地回歸古老的生活方式,而在于積極地擁抱和利用新興的科學技術。創(chuàng)造是技術與藝術的核心,創(chuàng)造使人類得以擺脫傳統(tǒng)框架的束縛,從全新的視角提出創(chuàng)新方案。
藝術家將最新的科學技術運用到當代藝術創(chuàng)作中。藝術與科學的關系正變得更加緊密。本屆雙年展將展示并探索當今不斷變化的藝術情境,并分為無垠聲境、邊界之上、明日地脈、后人類世四個章節(jié)進行展示。
第一章:無垠聲境
第一章聚焦于以“聲音”為表現(xiàn)媒介的藝術作品。 從20世紀中葉開始,聲音已被普遍當作視覺藝術的創(chuàng)作材料。在戰(zhàn)后的表演藝術中,聲音已經(jīng)成為一個重要的元素。特別是約翰·凱奇(John Cage)的一系列聲音作品在藝術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記,他著名的《4分33秒》鋼琴作品以完全無聲而聞名,展示了聲音藝術表達的極限。
現(xiàn)在,聲音以更多樣的形式出現(xiàn)在藝術創(chuàng)作之中,從人體發(fā)出的聲音(即人聲)擴展至包括自然聲音、機械聲音和由計算機產(chǎn)生的數(shù)字聲音源等多種形式。
在本屆雙年展,卡斯滕·尼古拉(Carsten Nicolai)與克雷斯納·布拉斯(Krsn Brasko)的視頻作品將展示計算機圖形學與電子音樂的結(jié)合??死锼雇?middot;孫·金(Christine Sun Kim)將通過油畫探討藝術系統(tǒng)在無障礙方面存在的缺失。“無垠聲境”篇章將展出30位(28組)藝術家的作品,他們的作品將共同探索聲音在當代藝術中的無限可能。
阮純詩 Nguyen Trinh Thi 如何改善世界 How to Improve the World 2021
小泉明郎 Meiro Koizumi 反夢 #1(帶雕塑的房間)Anti-Dream #1 (Room with a Sculpture) 2020
本章參展藝術家(小組)
- 約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
- 克萊芒·科吉托爾(Clément Cogitore)
- 約翰·凱奇(John Cage)
- 雷安德羅·埃利希(Leandro Erlich)
- 和田永(Ei Wada ELECTRONICOS FANTASTICOS!)
- 江原寬人(evala)
- 比爾·豐塔納(Bill Fontana)
- 金守子(Kimsooja)
- 漢斯·彼得·庫恩(Hans Peter Kuhn)
- 河原溫(On Kawara)
- 小泉明郎(Meiro Koizumi)
- 克里斯汀·孫·金(Christine Sun Kim)
- 安妮·伊姆霍夫(Anne Imhof)
- 宮島達男(Tatsuo Miyajima)
- 托馬斯·馬德(Thomas Mader)
- 卡斯滕尼科萊+克雷斯納·布拉斯科(Carsten Nicolai + Krsn Brasko)
- 莫塔茲·納塞爾(Moataz Nasr)
- 阮純詩(Nguyen Trinh Thi)
- 喬納米(Joe Namy)
- 邱宇(Qiu Yu)
- 任莉莉(Li Li Ren)
- 坂本龍一+真鍋大度(Ryuichi Sakamoto + Daito Manabe)
- 托馬斯·薩拉切諾(Tomás Saraceno)
- 奧拉·薩茲(Aura Satz)
- 安妮勒·特羅特(Anne Le Trote)
- 謝雨帆+梅人:爾文·劉易斯+殷子遷+吳薇(Xie Yufan + Melvin Lewis + Yin Ziqian + Wu Wei)
- 于伯公(Yu Bogong)
- 趙仁輝(Robert Zhao Renhui)
按姓氏字母順序排列
作品展期提示: 坂本龍一+真鍋大度《感應流-不可見,不可聞》將于2024年10月27日(星期日)至2025年1月14日(星期二)期間展出。
第二章:邊界之上
人類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也往往跨越邊界、與不同領域融合,孕育出全新的視角——不同領域的對話和碰撞能夠激發(fā)出新的靈感,為我們揭示未知的世界。藝術與時尚、建筑、攝影、設計、哲學、音樂、味覺、觸覺等領域相互交融,創(chuàng)造出新的表現(xiàn)形式和敘事。展覽的第二章即著眼于發(fā)生在“邊界”上的創(chuàng)造性活動。
本章將展出13位(12組)藝術家融合不同領域的創(chuàng)作。 其中帕特里克·特雷賽特(Patrick Tresset)的作品《人類研究2》通過機器人裝置探索人工智能與繪畫藝術的結(jié)合,劉佳玉的作品《宇宙的孩子(2024)》利用AI再現(xiàn)自然界中風與水流的復雜性和隨機性,青山周平(Aoyama Shuhei)通過創(chuàng)造僅可利用觸感、聲音和氣味感知周圍環(huán)境的空間,探索人類感官與環(huán)境認知的關系。這些作品將展示不同領域“邊界”間在當代藝術中的的突破與重構(gòu)。
青山周平 Aoyama Shuhei 不可視建筑 Invisible Architecture 2024
施政 Shi Zheng 余燼 Embers 2017
帕特里克·特雷賽特 Patrick Tresset 人類研究#2 Human Study #2 2018
本章參展藝術家(小組)
- 趙和林(Chow and Lin)
- 麗亞·哈薩比(Maria Hassabi)
- 劉佳玉(Jiayu Liu)
- 艾米·卡麗(Amy Karle)
- 金優(yōu)珍(KIM Woojin)
- 弗朗索·瓦羅什(Francois Roche)
- 安托萬·羅吉爾(Antoine Roegiers)
- 青山周平(Aoyama Shuhei)
- 佩特·拉施敏(Petra Szemán)
- 施政(Shi Zheng)
- 帕特里克·特雷賽特(Patrick Tresset)
- 徐震(Xu Zhen)
- 鄭達(Zheng Da)
按姓氏字母順序排列
第三章:明日地脈
第三章將深入探討當下創(chuàng)造力與全球性議題之間的緊密關聯(lián), 尤其聚焦于人類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環(huán)境生態(tài)問題,以及生物技術和機器人技術等領域。在藝術領域,許多作品通過使用廢舊材料來警示環(huán)境危機,通過關注瀕危物種喚起公眾意識,通過藝術創(chuàng)作預示地球環(huán)境的未來。藝術與其他領域的交融也帶來了新的視角——使用可回收和可再生材料的創(chuàng)作,不僅展現(xiàn)了藝術與環(huán)境的和諧共生,也激發(fā)了觀眾對環(huán)境問題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深入思考。
本章選擇展出的作品包括扎多克·本-大衛(wèi)(Zadok Ben-David)地面裝置藝術作品《黑色田野》,其有3萬多鋼刻花朵組成,探討自然的生命與死亡。盧克·杰拉姆(Luke Jerram)的裝置藝術作品《蓋亞》,以直徑達10米球形表面展示了由NASA提供的120dpi分辨率的地球表面圖像。
本章所選擇的作品不僅呈現(xiàn)了藝術家對上述問題的深刻洞察,也反映了他們對解決方案的探索和思考。這些作品向觀眾展示了創(chuàng)造力如何在藝術與現(xiàn)實世界之間架起橋梁,彌合鴻溝,為解決全球性問題提供靈感和方向。
扎多克·本-大衛(wèi) Zadok Ben-David 黑色田野 Blackfield 2006-2020
朱利安·夏利耶 Julian Charrie?re 純粹浪費 Pure Waste 2021
盧克·杰拉姆 Luke Jerram 蓋亞 Gaia 2018
本章參展藝術家(小組)
- 蘇珊娜·艾蓋雅(Susanne Allgaier)
- 雷菲克·阿納多爾(Refik Anadol)
- 扎多克本-大衛(wèi)(Zadok Ben-David)
- 朱利安·夏利耶(Julian Charrière)
- 糾纏的他者(Entangled Others)/費萊肯·麥考密克和索非亞·克雷斯(Feileacan K. McCormick & Sofia Crespo)
- 盧克·杰拉姆(Luke Jerram)
- 穆罕默德·卡澤姆(Mohammed Kazem)
- 龍盼(Long Pan)
- 劉建華(Liu Jianhua)
- 林嵐(Jaffa Lam)
- 法布里齊奧·普萊西(Fabrizio Plessi)
- 艾倫·桑菲斯特(Alan Sonfist)
- 施政(Shi Zheng)
- 本庫倫·威廉姆斯(Ben Cullen Williams)
- 楊沛鏗(Trevor Yeung)
- 向京(Xiang Jing)
按姓氏字母順序排列
第四章:后人類世
最后一章將介紹藝術描繪的未來,將展示各種現(xiàn)實和世界觀。 未來人類的許多方面可能會因科學技術而發(fā)生根本性的變革。
科技的進步已經(jīng)揭開了我們前所未見的世界,拓寬了我們觀察微觀與宏觀世界的視角。在藝術領域,不少作品也涉及與人類存在緊密相關的深層次問題。
第四章將展出32位(28組)藝術家的28組作品, 這些作品不僅承載著對未來的愿景,也反映了藝術家對人類未來的深刻思考。
思索創(chuàng)造力的源泉、變化以及能夠為人類提供怎樣的新未來,最終將幫助我們回答保羅·高更(Paul Gauguin)提出的那個根本問題:“我們從哪里來?我們是誰?我們要到哪里去?”這些問題構(gòu)成了本次雙年展探索的基礎。
阿萊·古澤蒂 Ale Guzzetti 10種不同的互動凝視 10 Different Interactive Gazes 2022-2024
迪姆特·斯特雷貝 Diemut Strebe 甜心寶貝 Sugababe 2014
洛朗·格拉索 Laurent Grasso 蘭嶼 Orchid Island 2023
池田亮司 Ryoji Ikeda 測試圖案[nº13] Test Pattern[nº13] 2024
本章參展藝術家(小組)
- 阿萊·古澤蒂(Ale Guzzetti)
- 曹斐(Cao Fei)
- 曹舒怡(Cao Shuyi)
- 薩洛梅·夏特里奧(Salome? Chatriot)
- 卡羅琳·利布爾+尼古拉斯·施密德-普法勒(Carolin Liebl + Nikolas Schmid-Pfähler)
- 迪姆特·斯特雷貝(Diemut Strebe)
- 何晉渭(He Jinwei)
- 黃永砯+沈遠(Huang Yongping + Shen Yuan)
- 佩卡·伊索拉蒂亞和泰亞·伊索拉蒂亞(PEKKA & TEIJA ISORÄTTYÄ)
- 賈藹力(Jia Aili)
- 艾米卡麗(Amy Karle)
- 李姝睿(Li Shurui)
- 洛朗·格拉索(Laurent Grasso)
- 繆曉春(Miao Xiaochun)
- 帕翠西亞·皮奇尼尼(Patricia Piccinini)
- 托比亞斯·雷貝格(Tobias Rehberger)
- 池村玲子(Leiko Ikemura)
- 劉韡(Liu Wei)
- 池田亮司(Ryoji Ikeda)
- 山內(nèi)祥太(Shota Yamauchi)
- 施政(Shi Zheng)
- 隋建國(Sui Jianguo)
- 宋冬+尹秀珍(Song Dong + YinXiuzhen)
- 徐冰(Xu Bing)
- 武子楊+蒙勝宇(Wu Ziyang + Meng Shengyu)
- 楊泳梁(Yang Yongliang)
- 葉凌瀚(Ye Linghan)
- 展望(Zhan Wang)
按姓氏字母順序排列
關于總策展人南條史生
策展人、藝術評論家、學者
總策展人南條史生肖像
1972年畢業(yè)于慶應義塾大學經(jīng)濟學系,1977年畢業(yè)于文學系哲學科美學美術史學專業(yè)。經(jīng)歷國際交流基金會的工作后,于2002年參與森美術館的創(chuàng)立。在2006年11月—2019年間擔任森美術館館長,2020年起擔任特別顧問,并于同年擔任十和田市現(xiàn)代美術館總顧問、弘前磚倉庫美術館特別館長助理,2023年5月起擔任ARTS前橋特別館長。
從1997年威尼斯雙年展日本館開始擔任各類國際大型展覽策展總監(jiān),包括2001年橫濱三年展、2006年及2008年新加坡雙年展、2016年茨城縣北藝術節(jié)、2017年檀香山雙年展、2021年北九州未來創(chuàng)造藝術節(jié) ART for SDGs、2021年—2023年 Fuji Textile Week等。國內(nèi)的展覽活動包括1998年擔任中國臺北雙年展策展總監(jiān),2024年為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策劃胡項城個展“天天問”等。著有《活在藝術中》(角川書店,2012年)等專著。
關于新繹美術館
新繹美術館外景圖
新繹美術館將通過藝術展覽、學術研究、系統(tǒng)收藏、藝術教育、國際藝術論壇等一系列國際化的運營,構(gòu)建集創(chuàng)新、開放、多元、跨界于一體的國際化藝術交流平臺,致力于打造京津冀區(qū)域內(nèi)兼具藝術影響力和公共文化服務能力的專業(yè)的非營利美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