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燒錢學藝為哪般

來源:《中國文化報》 作者:秦毅 2012-02-07

燒錢學藝為哪般

 

日前,山東省迎來了2012年藝考的首個報名日,藝校報名點前人頭攢動,現(xiàn)場十分擁擠,不少考生被擠倒在地。與此同時,很多考生表示,學藝很燒錢。學習、培訓、食宿、畫筆、樂器等各種花費算下來,僅考個藝校,少則幾千元,多則兩三萬元。在北京,一個培訓班推出了藝考生文化課百日沖刺學案,其中“簽約提分套餐”的售價高達1.58萬元。在武漢,一位考生家長在報名現(xiàn)場向記者抱怨道,她選擇了某畫室的“聯(lián)考包過班”,雖然給女兒配置的都是中低檔設備,一年僅顏料一項,就需萬余元。

 

抱怨歸抱怨,高昂的培訓費和各類相關開支卻阻擋不住2012各地藝考洶涌的人流。近年來,雖然高考生源在下降,但藝考生的數(shù)量卻始終“熱度不減”。有人說,藝術值錢了,藝術的魅力指數(shù)越來越高?;蛟S,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尋常百姓家不但迎來了藝術之“燕”,而且也能接觸到“霓裳羽衣舞”,在藝術魅力的感召下,藝考大軍軍姿雄渾。但如果因為藝考生上重點大學的分數(shù)比普通文理科要低許多,把藝考當成上名牌大學的捷徑,則這樣的“藝道”難免功利,與金錢的過度膩味也消耗著藝術的真魅力。

 

藝術的魅力在于心靈間的悸動,是對人的感染和對思想境界的提升,而非孔方兄帶來的沖動或騷動。馬克思在論述古希臘藝術時,曾充分肯定過古希臘藝術對后人的強烈的藝術魅力,說它在經(jīng)過長期的歷史之后,仍然能給現(xiàn)代人以巨大的藝術享受。藝術魅力在一定意義上是永久性的。藝術終究體現(xiàn)的是人格,是高貴的人性,所以藝術魅力是藝術家、創(chuàng)作者通過某種手法展示高貴的人性,而非名牌大學或高產(chǎn)出射出的光芒。

 

被金錢裹挾的藝術,展現(xiàn)出來的是投資回報的精明技巧。在一些人的眼中,投身藝術正在成為一種高報酬的投資,似乎各類藝術都可在財富市場上證明自身的價值。在此類變味的魅力的吸引下,用錢燒出來的藝校通行證,只能讓藝術沾上更多的銅臭味:一方面,市場“錢景”好的藝術門類人見人愛,一些冷門藝術卻面臨著無人愿學的尷尬,從而造成藝術品種間的貧富懸殊;另一方面,學藝燒錢愈演愈烈,更多的寒門之士被擋在了校外,久而久之,“藝術是有錢人的消遣”的戲謔難免更具殺傷力,藝術的“富貴病”將更加嚴重。

 

大凡偉大的畫家、作曲家、作家、詩人都在堅韌不拔、執(zhí)拗不移地走著自己的創(chuàng)作之路,為自己的藝術追求而堅守獨立精神,耐得住寂寞,經(jīng)得起利益誘惑。如果帶著功利心去創(chuàng)作一個藝術作品,作品里也是會帶有痕跡的。

 

學藝燒錢,但依然有人不惜燒之。雖然我們無法要求新時代的學藝者們非得與老一輩藝術家一樣青燈枯影、苦苦追逐,但至少要看得清藝術的魅力體現(xiàn)在何處,別被披上“金縷玉衣”的藝術之風吹亂了自己的頭腦,在人流中擠出了浮躁,并用功利傷害著藝術。
 

 


【編輯:陳耀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