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對于藝術品收藏是否總是小心又謹慎,但最后還是免不了收藏到仿品?藝術品收藏市場是否總是讓你覺得防不勝防?本期內容是由中國藝術品評估委員會副主席陳魁老師給大家分享的故事。大家可以參照一下,規(guī)避風險。
文化部的幾位專家應邀去廣東東莞參加一個工藝品鑒定活動。這是一次全民參與,與專家共同探討的好機會。許多市民都帶著自己的寶貝前來請專家們鑒定鑒賞。在這個過程中,陳魁老師發(fā)現(xiàn),很多古瓷器收藏的愛好者大多都有各種名目的鑒定證書。但是實物大多與證書的鑒定結果不穩(wěn)合。細問之下才知道,原來這些證書都是在他們買這些所謂的“古董”的時候一并送的,只有極少部分是與專家面對面,由專家現(xiàn)場開具的。這些證書上署名的人不乏一些文博界退休了的專家學者們。因為陳魁副主席跟大家也很熟,事后也順便問了一下,大多數(shù)專家對于此事予以否認,說是跟本就沒有開過這些證書。這里我們也就知道了,很多人不僅仿制古董,甚至還仿冒一些專家開具的證書。目的就是為了釣到一些大魚。
在這期間,還有一部分人拿出他們的收藏的書畫。為了證明他們所收藏的書畫是真品,還特地拿出了一些比較權威的雜志和刊物。上面都刊登著他們收藏的書畫作品。這些雜志和刊物大多都是80年代初期的,而且在當時是比較有影響力的,毫無穎問,刊物是真的,但是,這些書畫也是真的嗎?書畫的持有人對此很是自信的對專家說:“肯定是真的,這些雜志的權威性你們也都知道,都刊登出來了,不可能有假的。”文化部的一位書畫鑒定專家聽了之后就開玩笑的與對方打賭說:“那要不我們來打賭一下?如果你收藏的書畫作品是真的,那它市場價值多少,我就給你多少;反之,你就給我。你看怎么樣?”那人聽了專家的話之后仿佛是為了賭一口氣般,再加上對雜志的盲目自信,因此也毫不猶豫的答應了。于是這位專家就委托他的一些在全國各地的學生去找這本雜志。還真被他們找到了幾本。等雜志寄過來,那位專家打開雜志之后,結果就一目了然了,雜志里面跟本就沒有印那幅畫。那為什么那個收藏者手中的雜志中有呢,難到雜志也有假?原來,那位收藏者手中的雜志是經過別人加了頁,重新印刷封面封底之后改裝的。后來,那位收藏者知道了之后一下子就無言以對了。當然,專家也并不是真的要收他的賭注。只是在那種情況下,那位收藏者肯定是不能被輕易說服的。
據(jù)調查,這兩種方式還是讓不少人上當受騙的。因此,陳魁副主席告訴大家:做藝術品的投資收藏還是要睜大眼睛,要理性,千萬不要迷信證書和雜志。最好的方法當然是自己懂才是硬道理。如何讓自己懂這些,當然還是要跟著權威部門學習,投入一點時間,不僅有機會撿到大漏,還可以規(guī)避未來可能會遇到的巨大的風險和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