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梁基永:用張宏任伯年名畫換來居巢居廉印譜

來源:新快報 作者:陳福香/韓幫文/潘瑋倩 2013-01-06

梁基永簡介 70后,"西關大少",微博認證為文獻學者、畫家、爬格子的文化人以及電視收藏節(jié)目主持。

由于地域的關系,廣東的印譜沒有江浙一帶豐富,且拍賣投資尚未成氣候。據了解,廣東專門收藏印譜的藏家非常少,梁基永就是“非常少”中的一個,藏了30多種印譜。梁基永透露,手上的絕大部分已經給了廣州圖書館,計劃今年內出一本圖錄。“這些印譜很難才聚到一起,我不想再讓它們散落出去。”他認為把這些印譜放在圖書館,是它們最好的歸宿。

不夠錢,一本本買七八個月才集齊八種印譜梁基永對印譜的興趣始于大學時期,當時他手上有一本冼玉清撰寫的《廣東印譜考》,這也是他唯一的工具書。“我當時就入迷了,后來想盡各種辦法去收集印譜。”據他介紹,當時研究、收集印譜的人并不多,全國有各種各樣的印譜,對于土生土長的廣州人來說,研究廣東印譜會相對容易得多,因此,梁基永決定專門收藏廣東印譜。

對于第一本收藏的印譜,梁基永至今仍記憶猶新。那是上個世紀90年代末,梁基永收藏的清代《看篆樓古銅印譜》,藏本為八冊本,無序跋,扉頁為淡紅色撒金箋本,單框內印有三行隸書:“潘氏家藏漢印,嘉慶丁丑孟秋,厚山審定”。資料顯示,潘有為字卓臣,號毅堂,乾隆三十七年進士,官內閣中書,其父潘啟為廣州十三行之同文行行商,是以有為既富于資財,又能結交京中名士,收藏甚富。

記者了解到,真正讓梁基永開始對印譜進行專題收集的是2003年,那時他有個偶然的機會接觸到南海一個藏家吳老先生的印譜,共八種,當時這位藏家已經過世,這些印譜是吳老先生留給他的學生的。梁基永非常喜歡,可是手上一時沒有那么多錢,只好有錢的時候買一本,就這樣陸續(xù)花了七八個月的時間才全部收集完。他記得當時最貴的一本是5000多元,這在當時的價格已經算是比較高了,“全部花了好幾萬元,也不是小數目。”梁基永告訴收藏周刊記者,好的印譜確實難得,不是一般人都肯舍得下手的,因為對于收藏投資而言,印譜的變現沒有書畫來得快。遇珍品,一見鐘情最自豪的是收藏作者親校版本在梁基永收藏印譜的這十多年中,發(fā)生了許多有趣又難忘的故事,但是因為對印譜的喜愛,梁基永一直沒有出手過一本印譜。他收集的最古老印譜為乾隆年間印制的,另有一些連冼玉清自己都未曾見過實物。最令梁基永自豪的是他收藏了幾種由印譜作者親自批校的版本,他相信這對于篆刻的研究有很重要的意義。

有一次,梁基永在朋友那里見到三種印譜,這三種印譜的可貴之處在于是居巢、居廉的印譜,這也是研究居巢、居廉非常罕見、珍貴的資料。當時梁基永手上沒有足夠的錢,朋友提議拿畫換。

梁基永便帶朋友去家里挑畫,一共挑了三幅,其中一幅是明代張宏的山水畫,是清代有名的大收藏家收藏過的;還有一幅是任伯年的畫。有朋友笑稱:“這些畫現在至少值五六十萬,梁基永換虧了。”但梁基永也只是一笑置之,對他來說,盡管印譜的變現沒有其他藝術品來得快,但隨著時間的變遷,印譜的價值會逐步顯現,“收一本少一本,賺錢可以用其他方式,我賣幾幅名家的畫就可以了”。

梁基永介紹說,印譜的制作比人們通常想象的要復雜得多。為了完整地體現印章的每一個細節(jié),需要專業(yè)人士為印章涂印泥,將紙固定在印章上反復摩擦上色,不能出現絲毫差錯。像這樣的印譜一次的制作量可能是數十本,制作時間達數月之久。

梁基永收藏的《筠清館集古印譜》。

梁基永收藏的《圖書會要》。

印譜收藏

原印鈐蓋印譜最為珍貴

印譜是專門匯錄歷代印章作品的書籍,它有兩個基本功能:一是供人們欣賞、研究或收藏,二是為篆刻者提供臨摹、借鑒的藍本。因此,各種印譜歷來受到藝術愛好者的普遍珍愛。

以往,印譜只是作為雜項在拍場零星出現,而在最近幾年,一些拍賣行特地為其開辟了印譜專場。比如,2010年朵云軒印譜專場,明末胡正言的《印史初集》,以15萬元起拍,最終以78.4萬元落槌,締造了內地罕見的印譜拍賣高價。而早在2004年的香港蘇富比秋拍,清康熙皇帝御制印璽寶藪(即皇帝御用璽印的印譜)成交價達到了496.7萬元。2012年11月,北京泰和嘉成拍賣有限公司也推出了“金石碑版·印譜專場”。

“印譜由于各種原因,存世量寥若晨星,但是價格仍處于洼地,六七十萬元的價格,如果藏家或投資者購買字畫,只能買到普通之作。”上海朵云軒拍賣有限公司金石專家袁慧敏曾對媒體表示,印譜具有藝術性、史料性、文化性,行情勢必上漲。

在收藏的各類印譜中,尤以原印鈐蓋的印譜最為珍貴,目前在拍賣會上最受青睞和追捧的就是此類印譜。其中,明代印譜和清代集古印譜目前的存世量極少,價格上升空間非常廣闊。而現、當代印譜的收藏投資潛力尚未得到很好的挖掘,有志于收藏的人士應當及早入手,可多關注名家之作。

藏家支招

工具書的冊數越多越好印譜作者名氣越大越好

首先,印譜收藏最重要的是挑好工具書,現在市面上已經有很多印譜的工具書,如《中國篆刻大辭典》、《篆刻年表》等。在工具書的挑選上,冊數越多的越好,一般而言,10冊以上的都已經算是比較大套了。其次,名家的名氣非常重要,名頭越大越好。

印石收藏

壽山巴林青田昌化為刻印“四大名石”

中國印石獨有的材料天然性、資源稀缺性,使其日益成為藝術品收藏市場的新貴和熱點。印石收藏主要有四大類,壽山石、巴林石、青田石、昌化石。

壽山石,分布在福州市北郊晉安區(qū)與連江縣、羅源縣交界處的“金三角”地帶。其石質凝膩、晶瑩、溫潤,色彩瑰麗。根據歷史延續(xù)可分為:田坑石、水坑石、山坑石三類。

巴林石,產于內蒙古自治區(qū)赤峰市,紋理奇特,質地溫潤,透明度較高,曾被成吉思汗稱為“天賜之石”。巴林石大體上可分為雞血石、福黃石、凍石、彩石。

青田石產于浙江青田縣,以青色為基色主調,名品有燈光凍、魚腦凍、醬油凍、風門青、不景凍、薄荷凍、田墨、田白等。

昌化石產于浙江省臨安昌化鎮(zhèn),具有油脂光澤,微透明黃黑雙色,巧至半透明。品種很多,大部色澤沉著,性韌澀。

有專家表示,初級收藏者在收藏印石時要學會“三看”:一看料,有溫、細、潤、結、凝、膩等特性;二看雕工,浮雕、圓雕、透雕要生動傳神;三看品種。此外,專家建議,選擇印石,應首先觀察它的透明和勻潔程度。一方印石透明度高,那么勻潔的程度相對也高;石質潔凈,紋理就必然細膩,細膩則易于受刀。其次,印石無論產于何地,都應以老坑為好,分量略重些為好。另外,為了增強眼力,最好帶上專用手電筒。

 


【編輯:江兵】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