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腦殘譯文何以熱議網(wǎng)絡?——駁《Jed Perl:中國當代藝術侮辱了人生》

來源:99藝術網(wǎng)專稿 作者:璟川 2015-09-28
近日,一篇名為“杰德珀爾(Jed Perl):中國當代藝術侮辱了人生——西方學術界譏笑中國當代藝術”的譯文引起熱議??吹饺绱俗玖幼g文我驚訝,看到原文如此的膚淺觀點我驚訝,但當看到盡管如此拙劣文章卻瘋轉(zhuǎn)于整個學術圈,我驚訝死了……假如不是全民智商捉急,就是我們的認知系統(tǒng)有偏差。此文早在2008年刊登在某外媒雜志,且不談及文章的實效性,筆者查看原文及對比譯文的措辭后,對兩點提出質(zhì)疑:其一,譯文可信度;其二,原刊文的學術性及嚴肅性,原刊文作者身份能否代表西方學術界。

一.譯文:侮辱了翻譯,侮辱智商

顯然, 譯文能否準確描述原文觀點是我們進一步討論的先決條件。對一篇假借翻譯之名巧妙嫁接拙劣的狹隘膚淺個人觀點譯文來進行學術討論是荒謬至極的。這篇文章沒有任何一句話翻譯準確,且完全篡改了文章的結(jié)構和基本內(nèi)容,瞎編亂造。筆者引用譯者的字眼來形容譯文水準:侮辱了翻譯,侮辱了智商。當然拿此譯文當作侮辱九年義務教育,侮辱考研英語、四六級的正面例子是不可多得。例如原文

“The thunderous popularity of a number of contemporary Chineseartists compels a political analysis. Much of the work is powered by a startling andcompletely delusionary infatuation with Mao Zedong and the Cultural Revolution.This is more sinister than anything we have seen in the already fairly astonishing annals of radical chic. ”

開篇就被譯者含糊的翻譯成:“一批中國現(xiàn)當代藝術家的鼓噪和泡沫亂飛逼我們對中國藝術做政治分析。這里許多作品是靠對老毛和文革的驚人的錯覺的留戀撐腰。這比我們看到的每年一度的任何東西要更加邪惡。” 退一萬步講“鼓噪和泡沫亂飛”就算意譯筆者也找不到任何線索我們不去細琢, “Much of the work”都能被異化成可數(shù)名詞指代所有藝術作品也可忍受,我寧愿相信譯者不拘小節(jié),但是此處省略回避了關鍵詞“Radical Chic” 是無法容忍的, 這是原文作者對中國當代藝術曲解和膚淺認識的關鍵詞,也是此文的基本論調(diào),姑且不考慮譯者是否智商捉急翻譯無力而敷衍成“每年一度的任何東西”。調(diào)侃一句,知之為知之,不知可百度之,不必打腫臉充胖子。而譯者卻拿這種不是東西的“每年一度的任何東西”來形容中國當代不是個東西,筆者無法認定此措辭是個東西。譯文瞎編亂造的最顯著例子是對張曉剛的評論。Jed Perl中提及張曉剛,用了一整段牽強的與Margaret Keane(瑪格麗特基恩)的聯(lián)系性描述文字,筆者重新翻譯如下:“張曉剛的畫作中的人物以噴槍制作的光滑底片一般的繪畫技法呈現(xiàn),凝視著他們的觀眾。他們有著空虛的、面具般的臉,并穿著1960年代最常規(guī)的單色調(diào)衣著。張曉剛機器人似肖像的最顯著特征即是他們那些幽黑、巨大而遲鈍的眼睛, 瞳孔中的一抹白色顏料的勾勒使目光銳利而明亮。如果有老的藝術觀賞者,張曉剛的肖像會直接帶你回憶起1960年代舊金山藝術家瑪格麗特·基恩被稱為“悲傷的眼睛”或者“大眼睛”的 “流浪者”。盡管我確實記得曾有一小部分先鋒評論者說,“因為Keane的作品太糟了,所以它才很好”,但Keane的畫,當時以他丈夫Walter的名義進行推銷,在當時的灣區(qū)的學者中一度成為笑柄。張曉剛也如此之差以至于賣到了幾百萬美金。”而這段牽強描述Margaret Keane(瑪格麗特.基恩)的文字卻被譯者驚人的概括力簡單的瞎編成一句空穴來風、張冠李戴的結(jié)論后硬塞給了超現(xiàn)實主義大師René  Magritte!

譯文說到“對年齡大的人,張的肖像立即喚起我們對雷尼·馬格里特(Rene Magritte 1898~1967)畫作的回憶,那是對現(xiàn)代藝術大師瑪格麗特的低劣的模仿”。

是可忍孰不可忍。原文Jed Perl說的是舊金山彎區(qū)的畫家Margaret Keane(瑪格麗特.基恩),筆者曾在舊金山彎區(qū)待了一年,也和這個Keane的Keane Eyes Gallary有過來往,見過她大部分原作,最大特色就是巨大甚至超級大的大眼。不知道Perl拿她和張曉剛對比的意圖是什么,可笑的是,譯文竟然想當然的蓋棺定論是超現(xiàn)實主義的大師雷內(nèi)·弗朗索瓦·吉蘭·馬格利特(René Fran?ois Ghislain Magritte,1898年11月21日-1967年8月15日)。如果說譯文中René  Magritte還能和張曉剛扯上點關系,那原文中Jed Perl的牽強聯(lián)系的Margaret Keane就讓人笑掉大牙了!雖然都是瑪格麗特但是差著十萬八千里、八桿子打不著。不知道中西兩個騙子哪個更沒文化,但沒文化不可怕,別出來嚇唬人。Perl 拿Margaret Keane所畫人物如此巨大的眼睛對比張曉剛,這已經(jīng)不是眼神好不好的問題,而是有沒有的問題。我實在不知道怎么把她和張曉剛聯(lián)系起來。這種低劣的比較顯然已經(jīng)侵犯了名譽權。


恕我直言,我真的不能從這段文字就斷定是抄襲和低劣的模仿,但卻能肯定的是原文作者和譯者缺乏基本的美術史常識。類似的荒謬翻譯比比皆是,不浪費篇幅列舉??傊g者斷章取義的能力驚為天人(美其名曰:摘要),脫離上下文侃侃而談,擅自而明顯的添加或是刪除關鍵字眼,業(yè)余的術語、天馬行空的想像力、駭人聽聞的英文理解力、不負責任的文學夸張修辭及帶有嚴重偏見的個人觀點相互雜交,拼湊出來的一篇竟能“轟動”美術界的譯文,在讓人一陣唏噓后,不得不懷疑譯者的動機和起碼的人品修養(yǎng),同時感慨圍觀起哄者起碼的價值判斷力。毫不夸張的說譯文的面目全非足夠讓Jed Perl本人自行慚愧,說不定吐血淚奔,情急之下會因譯者把其煞費苦心,好不容易看似很有深度、扭曲的如此有節(jié)奏的觀點竟被翻譯表述的如此直白、幼稚而凌亂、簡單而粗暴,跪求追究其法律責任,如果他懂得“坑爹”這個詞所表現(xiàn)的內(nèi)涵,一定會感同身受。但筆者卻認為,Perl應該因譯者把文章翻譯的如此拙劣,且無意中弱化甚至忽略了原文自身真正幼稚觀點所遮蔽的的膚淺學術修養(yǎng)而避免的貽笑大方感到慶幸。而這篇缺乏基本可信度和學術修養(yǎng)的謾罵譯文卻每每被一些人拿來當作所謂“西方學術界”對中國當代藝術的基本觀點和批評的“圣經(jīng)”廣為傳播,除了“貽笑大方”找不到更貼切的詞語形容。


在此,筆者毫不掩飾自己對中國當代藝術發(fā)展境況的質(zhì)疑,并對其前景堪憂,但也無意和無力為其辯護,只是作為一個美術史研究者起碼的操守來進行基本價值判斷,不翻譯吧看到一些人捧著這個譯文當圣經(jīng)讀于心不忍,翻譯出來又太抬舉這個文章,但是本著對自己智商負責的態(tài)度,遂成此文。一些人估計得給我貼標簽,會說我庇護老的藝術家云云,五毛黨的名號我還撐不起來,而我想說的是:中國的藝術以前或許砸在那些藝術家手里,但是未來一定是砸在那些沒有任何長進的年輕人手里。不可否認的是,這篇譯文不管是何水準,被一些人牽來攻擊中國當代藝術是再合適不過的,利用大多數(shù)國人崇洋媚外、外來和尚會念經(jīng)的心理來圍觀起哄,這比起前段時間某“中國當代藝術垃圾論”來說,顯得“高端大氣上檔次,低調(diào)奢華有內(nèi)涵”,有異曲同工之妙且實踐證明效果更好。建議Perl趁熱打鐵,參考借鑒蒼井空和韓國明星的中國發(fā)展模式,嚴重考慮來中國藝術圈混飯吃,畢竟比起在美利堅苦逼的靠專欄謀生,中國的民眾以及學術界顯得太好忽悠,以至于大可不必多言躺在床上,拿著護照牛掰的隨便扔一句“老子來自米國,F(xiàn)uck China”也能引來雷鳴的掌聲遭到跪拜。但我也要善意的提醒Perl不要恃寵而驕,他只是走了個狗屎運,一些人喪心病狂的借用他的字眼并非是因他有多權威而是因為他恰到好處的給中國送來一塊因自身沒文化想靠老美來發(fā)聲的遮羞布,盼星星、盼月亮等著西方來“侮辱”一下,終于選中了他,怎能輕易放過,但或許明天出個新的言論,Perl就被拋在馬路崖子了。 套用魯迅先生的一句話:“這是一個想被侮辱而不能的時代。”真心的希望藝術圈此次對當代藝術的批評和見解能借著這股“西風”看上去高端大氣一些,但目前來講似乎是天方夜譚。以上的論述只是想掃清一些誤區(qū),因為接下來我們將拋開這個譯文審視這個所謂“西方學術界”的文章。也請那些把此篇譯文當作“圣經(jīng)”來讀的人自重,否則真的會貽笑大方,那時候可不只是“侮辱藝術”、“侮辱人生”說出去這么委婉好聽,而會被認為是一遍遍的拿一個拙劣譯文侮辱自己的智商的腦殘喪心病狂的自虐行為,成為一個國際笑話。


二.Jed Perl+《Mao Crazy》=西方學術界?

即使是有人把這篇文章重新翻譯拿出來重新炒作,也是很荒謬的,因為原文的觀點荒謬的程度令人發(fā)指,Jed Perl甚至都搞不清文化大革命到底是什么東西。什么是中國學術界,這是一個很難界定的事情,因為界定一個事情的前提是有或者沒有,而學術圈對自己也缺乏規(guī)范。但談及西方學術界有自身的一個完整體系和標準,不象中國一樣曖昧不清。讓我困惑的是Jed Perl+《Mao Crazy》是怎么與西方學術界劃上等號的,但這個等號就像架起的一個橋梁,順手把一個狗皮膏藥立馬準備貼上去,生怕錯過與國際搭訕的機會。我也很欣賞這篇譯文僅僅拿一個遠非權威學術雜志而是大眾娛樂文章來侮辱了整個西方學術界。

《Mao Crazy》這篇文章在2008年就發(fā)表在《The New Republic(新共和)》雜志, 作者是Jed Perl是該專欄作家。該專欄是以政治性傾向的文章見長,去年因發(fā)行量無法維持差點關門后被Facebook收購。 Jed Perl本人為多個雜志寫評論文章,是一個極端保守主義派的評論者,他以寫攻擊當代藝術的文章見長,樂此不疲的表達他對當代藝術的蔑視,他寫作的顯著特點就是喜歡把自己的喜惡強加給讀者,且結(jié)論不需要任何有力的具體事例去佐證而侃侃而談,意淫一些觀點,牽強附會的安插藝術家。恕筆者無力在萬能的維基百科搜到此人的詳細信息,感慨“哥的牛逼百度卻搜不到”之余,再此引用《New York Magazines》的元老級專欄作家和批評家,曾獲得過三次普利策批評獎提名,任教于耶魯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視覺系和芝加哥藝術學院,1995年惠特妮雙年展唯一顧問的Jerry Saltz在一專欄文章中對Perl 的評價:“The New Republic writer you’re referring to is the ultra-conservative art critic Jed Perl. He’s a man who regularly disparages contemporary art(你所提到的是名Jed Perl的為新共和的專欄極端保守主義批評者,他是一個經(jīng)常詆毀當代藝術的人)……“My fellow-critic Peter Plagens has noted that Perl often covers artists who show at his wife’s gallery.) I also note that he’s pickingon a dead artist who can’t defend his work.”(我的同仁批評家PeterPlagens曾說:“Perl經(jīng)常庇護他老婆畫廊里展出的藝術家”,而我也發(fā)現(xiàn)他專挑一些過世的不能為自己作品辯護的藝術家來批評)。

另一位耶魯大學的專欄作家Graham Webster中肯批評Perl說:“(Perl)在沒有搞清楚這個國家的狀況甚至是已經(jīng)研究很透徹的事例去支撐你的批評而擅自的去批評這個國家的藝術,或是找一些已經(jīng)被大眾耳熟能詳?shù)脑搰业睦拥菦]有得到批評界認可的例子,然后把他們作為一個基本觀點運用,這對理解事實和思想是沒有任何裨益的。”

早在2008年Mao Crazy一發(fā)表首先迅速做出反應的反而不是中國批評界,而是西方學者,其中針對該文的觀點引出了幾篇很客觀的評論,最有影響的是一篇叫做《Are the Chinese fascists?》(中國人是法西斯嗎?)。作者是致力于研究中國和東亞現(xiàn)當代藝術的芝加哥大學教授Alan Baumler。他在文章嚴重批評了Perl對中國歷史和藝術的無知,把所有的中國人和中國藝術都理解成對文革的懷念和對法西斯主義的迷戀。他批評道:“不是所有人都該知道毛時代對中國的意義,但假如你是在寫中國藝術,了解這些能幫助你對所談及問題獲得一些想法。你可以想象和Perl一起暢游羅浮宮時尷尬的看到Perl詢問為什么有這么多抱小孩的婦女像。Perl理解中國藝術的唯一工具就是“Radical Chic",這樣不難理解為什么西方能買這種觀點,但是這對理解藝術是沒有任何幫助的。”作者引用Perl在Mao Crazy里面的文章一段無知文字:“通過粉飾歷史災難,藝術圈里面毛主義和低劣品的雜交體模糊了人們的記憶。”Alan震驚的批評道:對于美國人來說這種批評是厚顏無恥的。那中國人該怎么做呢?集體自殺去證明他們從毛時代解脫?避而不談荒廢藝術幾個世紀?中國人對待歷史有好多方式,包括可以忽略忘卻歷史,但是把中國每個藝術家從王廣義到蔡國強全都和紅色娘子軍扯在一起太草率了。原文:

“That’s pretty bold for an American. What should Chinese people do?Commit mass suicide to prove they are free of the Maoist taint? Abandon art fora few centuries? There are lots of ways for Chinese artists and people to dealwith the past, including ignoring it, but lumping every Chinese artist fromWang Guangyi to Cai Guoqiang in with the Red Detachment of Women is justsloppy.”

另一位芝加哥學者Fred Camper在評價Jed Perl對Gerhard Richter的文章是說道:“我讀了Perl的文章感到極其不適。它讓我反思了下我自己的一些消極文章,并不是因為數(shù)量多,而是因為它又一次的向我證明,藝術批評真的是相當接近于科幻小說。你喜歡什么,你不喜歡什么,然后你來講故事聽。Perl的問題在于他本人不喜歡Richter,但是作為一個藝術家他把這些童話穿插在文章中來讓他的厭惡變得理所當然。”

這些評論多如牛毛不需要一一列舉,但是通過大量的閱讀筆者發(fā)現(xiàn),Perl是一個極易拋出輕率觀點的專欄寫手。

三 撿起的爛文,能否兌換我們那些年丟掉的節(jié)操

正如開篇我所講的,這么一篇文章不管在微信還是微博或是藝術網(wǎng)站瘋轉(zhuǎn),既在意料之中又出乎意料之外。中國當代藝術出現(xiàn)的弊病太多,人們對其反感和反思這是對的,但也不能因此而“病急亂投醫(yī)”。拿一篇沒有什么學術含量的文章來試圖去改變未免有點草率而操之過急。必須肯定的是,中國當代藝術確實需要更多批評的聲音,而且急需要和國際學術界相互交流,但是這不意味著來自國外任何的聲音都是有價值的。中國藝術在尋求自身發(fā)展道路走出困境的時候,應該保持清醒并注意“節(jié)奏”。

引用我文章的一段文字“這篇譯文不管是何水準,被一些人牽來攻擊中國當代藝術是再合適不過的,利用大多數(shù)國人崇洋媚外、外來和尚會念經(jīng)的心理來圍觀起哄,這比起前段時間某“中國當代藝術垃圾論”來說,顯得“高端大氣上檔次,低調(diào)奢華有內(nèi)涵”,有異曲同工之妙且實踐證明效果更好”。中國有些人專注的把6年前已經(jīng)是個墳頭的文字樂此不疲的挖來,令人動容的感慨這世界上果真有“愚公移山”的精神,恨不得把西方的墳頭全部挖來埋自己地盤里,但是靠西方學術墳頭來借尸還魂也應該高端些,這樣一篇拙文顯然不足以令中國學術圈自慚形穢。誠然,中國當代藝術發(fā)展到現(xiàn)在出現(xiàn)了很多讓人沮喪的局面,藝術和市場直接掛鉤,藝術成為名利場的代名詞,成為資本和權利的另類表達,成為各路藝術明星展露頭腳的舞臺,成功學成為唯一的價值尺度,拍賣市場的天文數(shù)字直接讓一些藝術家心態(tài)紊亂,批評家更是看方抓藥,策展人滿天飛,畫廊收藏家伺機斂財……但最終,他們都變成了對改變中國當代藝術的“無為者”,變成了“沉默的大多數(shù)”。正是在這種失語下,沒有任何學術把關下,這些質(zhì)量不高的所謂文章才能趁機進入,吸引人眼球。在此打一個比喻,假如把現(xiàn)當代藝術想成一個美夢,蠶食這個美夢的人就是那些“沉默的大多數(shù)”,是靠吸食藝術這個美夢過活的人,就像《山海經(jīng)》記載的一個神獸“食夢貘(mo)”, “食藝夢者”們,不管各自采用什么方式,總之使得那些還殘存點藝術夢想的人在清早清醒時,甚至不曾察覺自己險被啃個精光,正如錢鐘書先生筆下所述“收拾殘骸剩肉還夠成個人”。他們互相在當代藝術的語境中做著造夢和食夢的游戲,樂此不疲。

但是,面對此次的熱議,學術圈批評圈是無作為的,甚至很多批評家也圍觀起哄,不能客觀評價,我不知道是不屑還是清高還是無力反駁,起碼是沒有擔當,學術淪喪的。難不成所有批評家和學者都自卑跑到美術館集體自焚,把一個爛文拱手推上神壇?再次,很多希望年輕人能盡早出來爭奪市場和話語權的人恨不得F4也集體自焚。但是就算是他們明天集體自焚了,很多還沒有他們畫的好的人就能成為大師嗎?做好自己的藝術才是當務之急。還是那句話:過去的藝術可能毀在上一輩手上,但是未來的藝術絕對會毀在沒有長進的年輕藝術家手上。希望借著這個西方的文章,能引起學術的對當代藝術現(xiàn)狀的討論。(插一句,假如我這篇文章又被一些人拿來泄憤謾罵是不值得的)。

最后筆者覺得有必要不惜筆墨的翻譯羅斯柯曾說過的一段話,以此祭奠那個藝術夢可照進現(xiàn)實殿堂的時代:

“當我還年輕的時候,對于我來說,藝術是一件孤獨的事情,無所謂什么畫廊,什么收藏家,也無所謂藝術批評,當然也不涉及金錢,然而那卻是我的黃金時代,因為我們沒有什么東西可失去,也沒有什么東西可以希冀獲得……可,今非昔比,現(xiàn)在吹牛逼的人滿天飛,頻繁而矯情的活動和消費比比皆是,也許這種情況更適合于這個世界,我不想冒昧的去探討這些問題,但是我卻深刻的知道,那些對這種生活趨之若鶩的人,他們的內(nèi)心深處卻是渴求這些靜默的作品所蘊含的深刻意境的,只有在那里我們才能扎根、成長,我們必須都去渴望追求它們,‘Wombs,tombs,and everything between…’(子宮,墳墓,以及兩者之間的每一件事)。”

我不知道羅斯柯這個單純的藝術夢想在天堂是否有人幫他實現(xiàn),但在現(xiàn)實中這個夢卻真的可悲的被從子宮最終帶到了墳墓,藝術只剩“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虱子”。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