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寄萍老人的“宜居山水”(上)

來源:99藝術網專稿 2014-08-07

對于收藏家來說,站在齊白石山水畫前的那種舒適的內心體會,是站在倪黃、四王等歷代名家山水畫前所找不到的——如果可以邁步走入畫中,你盡可宜居其間。因為在齊白石構建的山水天地中,行之有路,居之有屋,屋畔有田、有塘,吃喝不愁。你不用替某些畫中,那些住在奇峰半山腰屋中的“隱士”擔心;也不用發(fā)愁找不到上山的路,更不用費心思量那些絕巔奇境中的華麗宮殿,是如何修建起來的。

齊白石這種更貼近生活的山水畫,往往比奇峻險絕的山巒,曲折蜿蜒的流水,反復涂抹的皴擦,繁密鋪陳的復雜構圖,更能打動人。他的山水畫看似平凡,但細細品味之下,總會令人生出大美之感。其實人世間的一切事情,難懂不都是這樣么?一切絢麗,最終都將歸于平凡,豪華和刺激,永遠沒有窮盡,但真正能讓我們產生幸福感的,是日復一日的簡單生活。

自有心胸甲天下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 在中國古代文人眼中,自然界中的山水更多的意義在于其外在形態(tài),與觀者內心人文追求之間所形成的相互關照。無論是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還是王維“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抑或蘇東坡的“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對于當時的知識階層,山水的概念在居住、游玩之外更多了對于人生哲理的思索,而這也成為后世文人畫描繪山水時的主要藝術主張。

作為二十世紀最重要的畫壇巨匠,齊白石在早年習畫山水時,也試圖在遵循前代審美追求和傳統(tǒng)技法的基礎上,構建自己的山水世界,但隨著閱歷的提升,審美視角的變化,他很快便發(fā)現(xiàn)一味的效法古代名家,并不能真切地表達自己內心的情感。于是在“衰年變法”之后,他很快便拋棄了自己早期亦步亦趨的“山水技法”,在60歲之后構建出自己獨特的山水樣式,即“饅頭山、牙刷樹、重勾勒、少皴擦”,絕無“四王”畫風的矯揉造作。

齊白石有詩論道:“逢人恥聽說荊關,宗派夸能卻汗顏。自有心胸甲天下,老夫看慣桂林山。曾經陽羨好山無,巒倒峰斜勢欲扶。一笑前朝諸巨手,平鋪細抹死工夫。意思說,他畫山水不承宗派而師造化,也不喜歡清代畫家的“平鋪細抹死工夫”。他胸中自有“甲天下”的山水,而這胸中“丘壑”多來自桂林和陽朔。此外,在《老萍詩草》中齊白石還說道:“山水畫要無人所想得到處,故章法位置總要靈氣往來,非前清名人苦心造作。山水筆要巧拙互用,巧則靈變,拙則渾古,合乎天趣。”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