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紅,《走過生命》,2019-2022,布面丙烯,10聯(lián),整體尺寸 300 x 120 x 10 cm © 喻紅,圖片由里森畫廊提供
紐約古根海姆美術館“亞洲藝術計劃” (Asian Art Initiative) 公布中國當代藝術家喻紅在歐洲的首次大型個展更多詳情?!赣骷t:塵土中輾轉」(Another One Bites the Dust) 將在威尼斯卡納雷吉歐區(qū)的仁慈修道院教堂 (Chiesetta della Misericordia) 舉辦,與第60屆威尼斯雙年展同時進行,展期為2024年4月20日至11月24日,由古根海姆美術館全球藝術部資深策展人孟璐博士 (Dr. Alexandra Munroe) 組織。作曲家尼科·穆利 (Nico Muhly) 為展覽創(chuàng)作的沉浸式聲景將于2024年6月6日在展覽場域首次呈現(xiàn),并于其后在展期內播放。
「喻紅:塵土中輾轉」將呈現(xiàn)一系列敘事性的具象繪畫新作,以呼應仁慈修道院教堂的建筑與文化背景。這座羅馬-拜占庭式教堂于十世紀由圣奧古斯丁教會創(chuàng)立,如今已不再承擔宗教職能。在如此的建筑環(huán)境下,本次展覽對喻紅作品的呈現(xiàn)超越藝術史的常規(guī)范疇,審視藝術家超自然現(xiàn)實主義的塑造手法,并將其視為一種深刻的時代錯置,顛覆我們對于當代生活的認知。
威尼斯卡納雷吉歐區(qū)仁慈修道院教堂內部 © Alessandra Chemollo
通過沿著建筑墻身以弧形排列的畫作,喻紅描繪了人類生命的周期和軌跡——出生、活著、欲望和死亡。取材于藝術家自己的圖像庫、日常拍攝的照片,以及平時瀏覽互聯(lián)網(wǎng)與社交媒體的所見,她描繪的形象大多是女性和年輕人,并以扭曲的人體姿態(tài),來暗示某種精神狀態(tài)與無所不在的危機感?,F(xiàn)象級的巨大尺幅使觀眾沉浸在畫中軀體的動態(tài)紊亂中,同時還運用了佛教敘事繪畫、拜占庭與意大利巴洛克繪畫中的空間概念。喻紅如饑似渴地借鑒世界藝術,并將那些“永恒的問題”,包括宗教寓言,作為一種處世之道。藝術家評論道:“每個人都在尋求某種形式的救贖,我相信這種救贖不一定來自信仰,應該來源于我們自己。”
展覽標題取自流行搖滾樂隊皇后樂隊 (Queen) 發(fā)行于1980年的同名歌曲,其歌詞描述了人類終日面臨的掙扎,充滿了憤怒和無力感。這句話可遠溯至《詹姆斯王圣經》,魯迅也曾以“在塵土中輾轉”來描述“以往經驗的悲劇重演”。
古根海姆美術館副館長、詹妮弗和大衛(wèi)·斯托克曼 (Jennifer and David Stockman) 首席策展人內奧米·貝克維茲 (Naomi Beckwith):“古根海姆非常榮幸‘亞洲藝術計劃’將呈現(xiàn)館外特別項目「喻紅:塵土中輾轉」,我們致力于與亞洲藝術家持續(xù)合作,擴充我們時代的歷史背景和論述。我們感謝亞洲藝術圈在這一策展項目中的領導作用。”
古根海姆美術館全球藝術部資深策展人孟璐博士表示:“我一直想在意大利舉行一場喻紅的展覽,她藝術的力量足以與意大利巴洛克人文主義產生對話甚或博弈,這本身也是藝術家所根植于的社會現(xiàn)實主義風格的歷史援引之一?!赣骷t:塵土中輾轉」中的一系列繪畫描繪了全球化、戰(zhàn)爭和氣候危機的陣痛中,個人和地球所經歷的社會創(chuàng)傷,將進一步確立喻紅作為她那一代最有抱負且成就卓越的現(xiàn)實主義畫家的地位。”
「喻紅:塵土中輾轉」是紐約古根海姆美術館“亞洲藝術計劃”(Asian Art Initiative) 組織的項目,“亞洲藝術計劃”由美術館的亞洲藝術圈 (Asian Art Circle) 支持。
展覽作品
「喻紅:塵土中輾轉」中的作品顛覆了神圣藝術刻畫的史詩般主題,接納繪畫對人類境況的描繪,例如哀傷、荒謬、對肉體的超脫。創(chuàng)作于2022年的大尺幅圓形畫作《生》與《死》均采用了金色背景:一個新生兒被一雙戴著醫(yī)用手套的手抱著,臍帶仍與母親相連,與之相對的則是教堂中殿另一邊并列成排的赤足。
喻紅,《生》,2022,布面丙烯,270 x 270 x 5 cm © 喻紅,圖片由里森畫廊提供
展覽的核心是十聯(lián)畫《走過生命》(2019-2022),這組作品排列成一個半圓,懸掛在唱詩席位。從左至右觀看,每一聯(lián)拱形畫作都描繪了人類在人生中的不同階段,他們受社會規(guī)范、性別角色和政治現(xiàn)實的影響而扭曲:四個小孩表演著高難度的體操動作;兩個男人像是犯罪被抓住了似的趴在地上“輾轉”;衣著暴露的年輕女性性工作者隱藏自己的樣貌,她們在社交媒體上被認為是毫無價值的一群;裸體的成年女性渾身裹著保鮮膜,希望以此“重塑”她們日漸老去的身軀;三個人和一條狗屈身探進黑盒子里掙扎著。最后一聯(lián)畫作是層層排列的赤足,代表了無名的遺體,其中一只腳是纏足,象征著痛苦和壓抑。觀眾在欣賞這件作品時將沿著弧線在空間中移動,仿佛切身體驗著人生的軌跡,金色的畫作在金色的環(huán)境中滲透出神秘的超現(xiàn)實主義色彩,仿佛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寓言。
根據(jù)這座教堂巴洛克式祭壇的尺寸,喻紅專門創(chuàng)作了《欲海沉浮》(2023)。藝術家致敬了那不勒斯仁慈山教堂 (Pio Monte della Misericordia) 中卡拉瓦喬1607年的名作《七件善事》(Le opere della Misericordia),該作品展現(xiàn)了七個人類事件,每件都極端而絕望,在某種程度上又可以說是奇跡。在《欲海沉浮》畫面的頂部,一個白衣女子正在墜落。這一畫面靈感來自喻紅看到的新聞照片,照片中一個墜樓的女孩被挽救。在畫作的中間部分,描繪的形象包括一位青年正在保護他的情侶免受某種傷害;兩個男人赤膊打斗,而其他人被按在地上;三人畏縮著身體,雙手抱頭;在畫面左下角,玩耍中的孩子用手捂住耳朵,將喧囂抵擋在外。在他們身旁,一個綠衣女人在金色的背景中斜著身體,扭動身軀并伸直一只手臂,這個姿勢的靈感源自現(xiàn)代舞編導家皮娜·鮑什 (Pina Bausch) 的一場表演。
喻紅,《欲海沉浮》,2023,布面丙烯,340 x 140 cm © 喻紅,圖片由里森畫廊提供
在《欲海沉浮》對面,教堂主入口被長達9米的《愚人船》(2021) 遮擋,畫中高聳的大帆船似乎擱淺在教堂的地面。柏拉圖關于失敗治理的寓言,曾因15世紀耶羅尼米斯·博斯 (Hieronymus Bosch) 針對天主教會的政治諷喻作品而廣為流傳。喻紅的改編將緊攀著船沿的孩子和動物安排在冰山融化的洪流中。由此,國家的過失讓孤兒般的移民淪落于生態(tài)災難,進而將她的宏大敘事的內涵從家國拓寬至整個地球。
最后一件作品,是門廊旁邊祈禱室里的三聯(lián)畫《未知生焉知死》(2023),這件同樣以金色為背景的畫作正反面都繪有圖像,其中一面刻畫了兒童和老人伸向天空的手臂,他們或是充滿希望或是徒然枉費。這件作品由那不勒斯仁慈山教堂收藏。
喻紅的創(chuàng)作主題在于面對災難性的破壞時,意義的脆弱性。通過濃墨重彩的敘事,喻紅反思著全球化的速度與徹底性對人類帶來的劇變。
委任創(chuàng)作
本次展覽特別委任著名作曲家尼科·穆利 (Nico Muhly) 創(chuàng)作一件沉浸式聲景《致身體》(To the Body,2024),將以環(huán)繞聲的形式于仁慈修道院教堂播放。《致身體》是對「喻紅:塵土中輾轉」的冥思,它將喻紅的十聯(lián)畫《走過生命》及其對扭曲空洞的身體部位的關注和反復描畫,聯(lián)系到巴洛克時期丹麥作曲家迪特里克·布克斯特胡德 (Dieterich Buxtehude,1637-1707) 創(chuàng)作于1680年的清唱劇《主耶穌受難圣體》 (Membra Jesu Nostri),即七首關于耶穌受難傷口的清唱劇。
《致身體》的十個樂章中間并無間隔。作品中包含《主耶穌受難圣體》(Membra Jesu Nostri) 的選段,這些片段脫離原始的語境。在電子合成音、文藝復興與巴洛克樂器,和其他人聲的背景下,女高音高聲吟唱。其中最主要的音樂與情感元素是記憶、扭曲和語境重構,這些元素與喻紅的作品相輔相成,同時也形成對比。
穆利表示:“喻紅的作品邀請我們停駐在極端條件的身體前,它們是扭曲的、被保鮮膜裹著的、崩潰和被束縛的。這既是我們對自己肉體所做之事的反面,也是對其他人所做之事的承認。”關于其作品《致身體》,他寫道:“雖然很難通過音樂來描繪扭曲、傷害或極端禁食等操縱自我身體的手段,但電子合成的聲音提供了一種可能性。一種音高在中央C就結束的樂器,其音域可以被大幅伸展成奇特而美妙的效果;一條聲線受生物學制約而有長度限制,但它可以被制作成超人類的聲音——正如一個肺活量無限的伊奧利亞調式洞穴。雖然這些技術貫穿了《致身體》,但這件作品還是以最古老的樂器開始和結束,那就是呼吸。”
《致身體》將于2024年6月6日在威尼斯卡納雷吉歐區(qū)仁慈修道院教堂進行全球首發(fā),并于整個展覽期間每日播放。2024年11月10日,紐約古根海姆美術館的表演藝術項目 Works & Process 將在美術館推出《致身體》的現(xiàn)場演奏。
《致身體》由 Works & Process 委任創(chuàng)作,得到了羅馬美國學院和古根海姆美術館“亞洲藝術計劃”的支持。Works & Process 的執(zhí)行制作人卡羅琳·克朗森 (Caroline Cronson) 評論道:“Works & Process 始終與頂尖藝術機構進行跨學科合作,并委任我們時代的重要作曲家進行創(chuàng)作。我們很高興再次與尼科·穆利合作,用他的音樂回應「喻紅:塵土中輾轉」。”
公共項目
本次展覽的公共項目包括在威尼斯和紐約展開、向公眾開放的對談和表演。公共項目的首場活動是主題為“喻紅在仁慈修道院教堂”的對談,將于2024年4月19日下午3點在仁慈修道院教堂庭院回廊 (Cloister of Chiesa dell’Abbazia della Misericordia) 展開。參與對談的嘉賓包括喻紅、策展人孟璐,以及羅馬國立二十一世紀藝術博物館的前藝術總監(jiān)、現(xiàn)獨立策展人侯瀚如。
2024年6月6日下午5點,《致身體》將在仁慈修道院教堂呈現(xiàn)全球首發(fā),尼科·穆利將會進行發(fā)言并參與討論。
2024年9月28日下午5點,藝術家邁克爾·阿米塔吉 (Michael Armitage) 和倫敦蛇形畫廊的藝術總監(jiān)漢斯·烏爾里希·奧布里斯特 (Hans Ulrich Obrist) 將就“現(xiàn)實主義的選擇”展開對話。本次對談將于仁慈修道院教堂舉辦。
2024年11月10日晚上7點,紐約古根海姆美術館表演藝術項目 Works & Process 將在美術館呈現(xiàn)《致身體》的現(xiàn)場演奏。
出版圖錄
「喻紅:塵土中輾轉」隨附推出的圖錄由 DelMonico Books/D.A.P 出版。此圖錄包括:展覽的策展人孟璐撰寫的介紹性論文,打破藝術史在地域和時間上的慣例,將喻紅的實踐置于敘事性具象繪畫的全球歷史中展開討論;由那不勒斯仁慈山教堂的策展人羅娜丹娜·加扎拉 (Loredana Gazzara) 撰寫的學術論文,她是研究教堂美術館藏品、由卡拉瓦喬創(chuàng)作的《七件善事》的主要學者,她通過其所謂的“都擁有充滿寓意的人性”這一線索,將巴洛克時期畫家的現(xiàn)實主義與喻紅的寫實主義聯(lián)系起來;畫家邁克爾·阿米塔吉和喻紅的對談,他們從兩個截然不同的角度出發(fā),探討工作室實踐的共同之處,以及對當下具象繪畫重要性的共同信念;以及尼科·穆利就委任創(chuàng)作《致身體》撰寫的文章,詳細描述本次展覽中的畫作與巴洛克時期作曲家迪特里克·布克斯特胡德的清唱劇《主耶穌受難圣體》(1680) 之間的聯(lián)系,即都圍繞身體痛苦和創(chuàng)傷的主題,穆利同時也介紹了他如何將這兩種截然不同的藝術形式轉譯為樂曲。
「喻紅:塵土中輾轉」是紐約古根海姆美術館“亞洲藝術計劃”(Asian Art Initiative) 組織的館外項目,于Art Events 管理的仁慈修道院教堂呈現(xiàn),并與第60屆威尼斯雙年展同時進行。“亞洲藝術計劃”由美術館的亞洲藝術圈 (Asian Art Circle) 支持。亞洲藝術圈是一個活躍的藏家組織,致力于推進古根海姆美術館及基金會的使命,在全球范圍內收藏、保存和詮釋我們時代的藝術。
「喻紅:塵土中輾轉」由里森畫廊以及本次展覽的領袖委員會支持,特別鳴謝 Simian Foundation。
關于喻紅
喻紅1966年出生于中國西安,現(xiàn)于北京生活和工作。她于1984年至1988年在北京中央美術學院學習油畫;自1988年以來,她一直任教于中央美術學院。喻紅接受的是長期主導中國美術院校的寫實主義風格的教育,因此她的實踐具有復雜性的特征。她從世界繪畫的歷史以及中國現(xiàn)當代藝術的脈絡中汲取靈感,包括概念主義和女權主義。她早期作為中國“新生代”藝術家收獲贊譽,以描繪社會飛速變革中個體心理錯位的作品而著稱。在她四十年的創(chuàng)作生涯里,喻紅常從一位中國女性的角度,對當代生活進行視覺化的描述。近期,她所構建的超現(xiàn)實場景描繪了生態(tài)毀滅、大規(guī)模移民,以及人類和動物的絕望,將她宏大敘事的內涵從家國拓寬到地球的層面。
喻紅的作品此前曾于威尼斯展出。1993年,喻紅在卡斯特洛花園參展由阿基萊·博尼托·奧利瓦 (Achille Bonito Oliva) 與埃蓮娜·孔托娃 (Helena Kontova) 策展的第45屆威尼斯雙年展「東方之路」 (Passage to the East)。1997年,她參與了第47屆威尼斯雙年展的中國館群展。
近期,喻紅因在敘事中對虛擬現(xiàn)實技術的運用而備受贊譽。2023年9月,喻紅在北美的首次大型個展「夜行」于2023年9月在美國薩凡納藝術與設計學院美術館舉辦,她的作品曾于2017年在紐約古根海姆美術館舉辦的群展「1989以后的藝術和中國:世界劇場」中展出。近期個展包括「娑婆之境」,龍美術館,上海 (2019);「游園驚夢」,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北京 (2016) ;「平行世界」,蘇州博物館,蘇州 (2015);「黃金界」,上海美術館,上海 (2011) ;「金色天景」,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北京 (2010)。喻紅的作品出現(xiàn)于大中華地區(qū)、北美和歐洲的每一場中國當代藝術重要展覽中;并曾參與雙年展和三年展,包括第45屆威尼斯雙年展 (1993)、第47屆威尼斯雙年展 (1997)、廣州三年展 (1990)、第一屆北京雙年展 (2003) 和上海雙年展 (2004)。喻紅的作品被收錄于亞洲、北美和歐洲的重要私人收藏與公共機構中。
關于尼科·穆利
尼科·穆利 (Nico Muhly) 生于1981年,是一位美國作曲家,他的創(chuàng)作包括管弦樂、舞臺音樂、電影音樂、合唱音樂、室內樂和宗教音樂。他曾受多個機構委任創(chuàng)作樂曲,包括受紐約大都會歌劇院委任所作的《Two Boys》(2011) 和《Marnie》(2018)。穆利還與一眾編舞師展開合作,包括巴黎歌劇院的本雅明·米爾皮埃 (Benjamin Millepied)、茱莉亞音樂學院的鮑比·吉恩·史密斯 (Bobbi Jene Smith),以及紐約市芭蕾舞團的賈斯汀·佩克 (Justin Peck) 和凱爾·亞伯拉罕 (Kyle Abraham)。他曾與蘇斐揚·史蒂文斯 (Sufjan Stevens)、The National樂隊、提圖爾·拉森 (Teitur)、安諾尼 (Anohni)、詹姆斯·布雷克 (James Blake) 和保羅·西蒙 (Paul Simon) 等音樂人共同創(chuàng)作音樂。2022年,穆利與哈維爾· F· 所羅門 (Xavier F. Salomon) 合著了《Paolo Veneziano's Coronation of the Virgin》(由弗里克收藏館出版)。
關于亞洲藝術計劃
2006年,紐約古根海姆博物館啟動了“亞洲藝術計劃” (Asian Art Initiative),并設立了一個致力于現(xiàn)當代亞洲藝術的資深策展人職位,這一西方首創(chuàng)的舉措,切實將對亞洲藝術的研究和展示整合到美術館的展覽、教育和收購戰(zhàn)略中。自那時以來,古根海姆已發(fā)展出一系列亞洲藝術項目,包括回顧個展、主題展和基于委任創(chuàng)作的當代藝術展覽,并推動了該行動的核心目標,即推廣亞洲未受重視的藝術、藝術家與藝術運動,在批判框架內拓寬我們時代的藝術史。此前古根海姆與“亞洲藝術計劃”相關的研究、收購和展覽計劃,包括古根海姆 UBS MAP 全球藝術計劃和何鴻毅家族基金中國藝術計劃。
該計劃由古根海姆美術館的亞洲藝術圈 (Asian Art Circle) 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