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3D打印藝術品 是幫兇還是功臣

來源:廣州日報 作者:郭曉昊 2014-07-27

3D打印藝術品 是幫兇還是功臣
 
仿制藝術品 10分鐘可搞定 相似度達95%
 
3D打印成藝術品造假“幫兇”?近日有媒體報道稱,利用3D測繪技術,只需10分鐘就可在非接觸情況下獲取名家紫砂壺精確三維數(shù)據(jù),進而很快打出一個跟原作幾乎一致的樣品。這類仿品和樣本之間器型的相似度達到95%以上,成功率和相似度均高于按傳統(tǒng)工序的翻制。有許多收藏者擔心這會為贗品制造插上“翅膀”,但拍賣業(yè)內人士在受訪時認為,3D打印給了藝術家更多的想象空間,更大的創(chuàng)作自由。“收藏者不應只拘泥于新材料,更應關注其本身的藝術價值。”他同時表示,如果計算單個成本,3D打印制品比手工制品還要高得多,不過作為工業(yè)技術,量產(chǎn)后將其定位為性價比較高的生活藝術品更為合適。
 
跟電影《十二生肖》的情節(jié)差不多,3D打印也越來越多地被應用到文物保護及修復領域。例如去年,四川廣漢三星堆博物館引進了3D掃描儀和打印機,復制一件文物的誤差不超過2微米,即便是專家,不通過特殊儀器,也看不出差別來,掃描差不多要兩三天,打印只用10個小時。博物館將為每一件文物建立3D檔案,還將建立數(shù)字展廳,向人們全方位動態(tài)展示館藏文物,包括文物的內部。相關負責人表示,以前仿制文物或修復文物,都必須要在原文物上面覆泥模,然后再做蠟模,會對文物產(chǎn)生一些污損。以往需要用人工描線和制作模具,制作一件青銅器仿制品,工匠大約需要一個月的時間。現(xiàn)在只用一個多星期掃描打印建模,一個多星期制作就可以了。據(jù)業(yè)內人士介紹,如今的技術已經(jīng)可以做到,只需要有一個殘件的碎片,就有可能復原整個器物,前提是圖案對稱、連續(xù)。
 
無獨有偶,荷蘭阿姆斯特丹的梵高博物館也利用 3D 打印技術,成功復制了畫家梵高的油畫。通過 3D 打印技術復制再造的油畫,不僅在圖畫內容和顏色上更加貼近原作,在油畫質地和紋理上也能達到驚人的相似程度。像《杏花》、《向日葵》、《麥田》、《雷電云下的麥田》和《克里奇林蔭大道》等名作都被復制,只有專家能辨別其中差異。據(jù)悉,該技術能很好地表現(xiàn)出梵高用“厚涂法”展示的作品質感。不過,其售價也不菲,每張標價 2.2 萬英鎊,且每幅作品限量 260 張。
 
3D仿制是把雙刃劍
 
但是,也有人將其看做是藝術品造假的“幫兇”,像制壺大師顧景舟的作品就曾被仿造過。據(jù)悉,制作者在不接觸紫砂壺的前提下,獲取紫砂名壺的精確三維數(shù)據(jù),并且通過專業(yè)的軟件作數(shù)據(jù)處理,結合軟件分析,用3D打印技術制作出大小1:1的樹脂樣品,制壺師揣摩和對照,同時分析原茶壺的泥料。然后使用數(shù)據(jù)處理工具編輯,拆分成壺嘴、壺把、壺身、壺蓋等零件。再次放大比例地“打印”樹脂樣品,之后就是請紫砂茶壺制壺師使用專業(yè)的制壺模具制作樣坯。再經(jīng)過數(shù)次燒制、調整,最終制成的紫砂壺和樣本之間器型的相似度達到95%以上,成功率和相似度高于按傳統(tǒng)工序的翻制。藏友吳洋表示,如果把這樣的仿品和真品擺在面前,自己根本無法辨認。“有的作者和商家比較厚道,會標明此為仿品,并簽上監(jiān)制者的名字,但如果此類制品大量流出、充斥市場的話,孰真孰假就真的不好說了。更何況絕大多數(shù)收藏者都不曾有機會上手把玩名家的原作,很多人都是道聽途說,實在缺乏有效的鑒別工具和能力。”不過也有業(yè)內資深人士認為,這類仿品燒制的溫度會存在問題,成品的收縮也會有差異,泥料本身和原茶壺作品有區(qū)別,透氣性就會有區(qū)別。“總體來說就是外形一致,但內容不同,懂行的人及那些原先對真品很了解的人還是可以通過細致比對鑒別出真?zhèn)蔚摹?rdquo;
 
行家觀點:
 
生活藝術品不等于藝術品
 
“毫無疑問,新技術是把雙刃劍,就看用在誰人手里,怎么去運用它。”資深拍賣業(yè)內人士姜先生在受訪時表示,藝術品的唯一性非常重要,但3D打印給了藝術家充足的想象空間和更大的創(chuàng)作自由。“收藏者不應只糾結一件藝術品的材質,而且要看到,不是所有運用3D打印技術的人都在仿制名家名作,如今更多的設計師正用它來創(chuàng)作全新的原創(chuàng)作品。而且每種材質都有自己獨特的質感,除了稀缺資源之外,沒有絕對的高下之分,我們要學會看藝術家如何利用這種質感去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不過,他也坦言,并非所有可以被認為是藝術品的東西,都能有很高的市場價值。“創(chuàng)意無處不在,一個不起眼的井蓋、一支鉛筆,藝術家都可以通過自己的魔法賦予它新的靈魂,可是一談到‘市場價值’,恐怕這些東西又變回‘非主流’了,因為他們跟主力投資者所關注的名家名作、原創(chuàng)的書畫、陶瓷、雕塑等有著非常明顯的分野。”他認為,3D打印出來的東西最好暫時歸為生活藝術品類,而不是拿來跟傳統(tǒng)意義上的藝術品一較高低,兩者并不在同一個層面上。“同樣是人類思想的結晶,為何有些書畫拍賣價格幾千萬元甚至上億元,有的雕塑只賣幾十萬元,而一些設計品才幾萬元呢?”行家黃女士也直言這是資本在背后左右市場。物以稀為貴,因此資本總是流向那些看起來稀缺的、有噱頭的、有炒作題材的東西,而不是什么東西精美什么東西就最貴。事實上,如果藝術市場沒有投資價值,全是消費者量入為出,那么藝術品的價格也會均衡很多。
 
收藏貼士
 
關注私人定制及名家限量
 
運用3D打印技術制作的成本本應該填補消費市場的中間地帶。“在德化、景德鎮(zhèn)等地,已有部分工廠開始運用這項新技術設計立體圖案,后用精雕機器雕刻,縮短了工期,還能制作出許多原先用手工很難實現(xiàn)的器形,聽說一些學校也引入了相關設備培訓學員。”姜先生表示,目前3D打印設備和用料的成本還比較高,如果不涉及量產(chǎn)的話,頂多是設計師的創(chuàng)意工具,但是它畢竟是個工業(yè)技術,未來成本越來越低,可能會成為平價設計藝術品的最佳載體之一。
 
他建議,在技術保障的前提下,收藏者可以尋求私人定制品,例如通過3D打印機與遠程對接,形成藝術品定制行為,顧客可以購買設計圖,之后自行打印,既能保證藝術品的獨一無二,還能大幅度減少中間環(huán)節(jié)的物流費用。“此外,也可效仿名家版畫的方式,讓作者簽名授權及限定版次數(shù)量,并在作品上留下相關印記或出具相關收藏證書,并鼓勵其在流通和展覽時跟原作明顯區(qū)分開來。這樣‘光明磊落’的做法或許會贏得更廣闊的市場,既有助于普通收藏者親近藝術,又能有效控制贗品泛濫成災。”
 
名詞解釋:
 
3D打印是指運用液體或粉末等“打印材料”一層層疊加,最終把電腦上的圖紙變成實物。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