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于5月24日開幕的“藝術西湖·國際水墨博覽會”是我國內地歷史上首個專業(yè)水墨藝術博覽會,由中華文化促進會和浙江省文化廳主辦,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副館長、55屆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策展人王春辰教授擔任學術主持,王泊喬和蔣非默擔任策展人。
本期參展藝術大咖推薦——來支鋼
來支鋼積墨山水畫藝術中心將參加國內首個國際水墨博覽會,于杭州和平國際會展中心展位D11-13呈現(xiàn)來支鋼個展《積墨新生》,此次展覽將展出來支鋼巨幅山水代表作,也將展出藝術家2017年-2018年新創(chuàng)作精品,熱忱歡迎各界好友蒞臨觀展、交流。
來支鋼
來支鋼,號云禪,當代中國知名積墨山水藝術家。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1963年生于中國安徽,2001年進入中央美術學院國畫系進修,2002年考入中央美術學院“賈又福工作室”碩士研究生班,2005年進北京畫院“李小可藝術工作室”研修。曾獲中國美術“金彩獎”?,F(xiàn)為當代積墨山水畫研究會會長?,F(xiàn)居北京、深圳;旅居創(chuàng)作于臺灣、日本等地。
作品欣賞
《生命》來支鋼 720x250cm 2016
積墨最初作為一種技法,其雛形可溯源至北宋郭熙《林泉高致》,“用淡墨六七加而成深,即墨色滋潤而不枯”,但由于這技法還停留在點與線間的皴法,以及受限于絹本材料的限制,故而還不能真正稱之為“積墨”。積墨法形成于明末清初,龔賢話,“愈老愈秀,愈秀愈潤”(《虛齋名畫續(xù)》),他以“點積墨”升華畫面滋潤感與厚度,與同時代歐陸巴羅克藝術的“空間感”、“體積感”、“量感”有隔空相應之處,因而自成一格,不僅使畫面呈現(xiàn)出前無古人的厚度與層次,同時使積墨開始展現(xiàn)出超逾技法外的藝術靈魂,突破明清以來水墨畫立意逐漸小氣、筆墨久不見突破的困境。
《藝道》來支鋼 1080x250cm 2009
自龔賢后,積墨藝術一度如滄海遺珠,斷代數(shù)百年無人傳承,直到近現(xiàn)代以來黃賓虹、李可染等大家的貢獻,才得以進一步發(fā)展。黃賓虹極其注重筆墨,視“氣韻”為中國畫最高審美境界,他的“線積墨”正是為“氣韻”服務的獨創(chuàng)技法;建國后,積墨藝術在李可染筆下有了變革式推進,李可染既有西畫藝術修養(yǎng),又因師承齊白石而具備深刻的筆墨功夫,使新中國山水畫首次展現(xiàn)出氣象博大、深厚沉雄的復興氣質。因而,積墨藝術的出現(xiàn)、演變與發(fā)展,本身便是水墨藝術的一次新生契機、重生洗禮,挽救了明末清初后中國山水畫走向輕薄、草率、守舊和業(yè)余。
《云壑交響曲》來支鋼 1488x297cm 2017
繼李可染后,積墨藝術進一步推進的難度使其成為一座讓人望而卻步的高峰。在強調短、平、快時效性的當下,因其極慢、極笨的特性,更是鮮有人能問津成道。靜穆、深沉、剛毅、質樸與勤奮是追求積墨的藝術家應當具備最核心的品性,如果不具備,則無法有足夠的內驅力探索其道。偉大的時代產生偉大的藝術,積墨藝術瑰寶藝術和民族共生,積墨的深度如同一把尺,測量著中國時代的深度與厚度,積墨的偉大如同大漢民族魂,深沉、博大、厚重、深邃。來支鋼的積墨藝術應承著時代而生,與創(chuàng)新的土壤共融同輝。在積墨藝術這座高峰上,他一步一個腳印地攀登,誓愿在積墨藝術史上書寫后繼之筆。“傳承與開拓”是李可染夫人鄒佩珠給來支鋼的題字,體現(xiàn)著她對這位天賦型后輩的偏愛,來支鋼也沒有辜負李家山水對他的影響與啟發(fā)。
《峽道》來支鋼 1680x250cm 2010
傳承與創(chuàng)新,是來支鋼積墨的首個特點,他將積墨單獨作為一個課題進行研究,善于學習與總結前人優(yōu)點,不僅注重李可染的到大自然里“師造化”的寫生,還尤為注重師古人的技法精髓,因此,他的積墨是技法與藝術的渾然一體。在歷代水墨藝術中,筆墨與結構的協(xié)調性是一位畫家的至高追求,來支鋼以筆墨的書寫性彌補了龔賢“勾點法”所欠缺的神韻,又將宋人的山石結構融進承自李可染的“面積墨法”,無起痕之跡,達到筆墨與結構相互融合、彼此包含的境界,真正使水墨作品氣韻生動、渾厚華滋,就像塞尚式的現(xiàn)代繪畫革新觀點“結構與色彩本不可分”實現(xiàn)在中國水墨畫領域。由于來支鋼有著西畫基礎,造型能力過硬,因此無論是山石、煙云、水流,樹木花草,都具備透視感、空間感的人文精神與現(xiàn)代感,寫實與寫意相得益彰,讓水墨展現(xiàn)出前所未有的大氣磅礴的視覺沖擊。
《小云道》來支鋼 480x250cm 2013
純粹是來支鋼積墨藝術的第二個特點。他始終堅持純水墨的探索,作品只由一種材質構成--純粹的墨色,畫面中只有黑白兩種元素,知黑守白,黑為本色,白為留白。如計算機編程,以最簡單的0與1編出最復雜與精確的程序,如他本人所說,“用最簡單的水墨語言,寫出最精妙的宇宙之大美。”
左《柏松入云--臺灣長條8》 來支鋼 50x197cm
右《合歡山晴雪圖--臺灣長條3》來支鋼 50x197cm
古時先賢曾將墨分五色,經過四十余年的探索,來支鋼有幸悟到,“墨無極,同宇宙奧妙”,方感自己剛剛走進積墨藝術玄奧之門。在積墨藝術森嚴的法度中,他心懷敬畏之心、嚴謹之心,走在積墨探索九死一生的道路上。從澄思苦索到游刃有馀、隨心所欲,繼而天馬行空,法為我定,最終令萬法皆備于我,來支鋼認為,他在積墨上取得的成績,并不屬于他自己一人,而是集合了前人與同輩的精華,讓積墨煥發(fā)新生,一步一個腳印開創(chuàng)迎來的東方既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