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shù)資訊平臺
搜索

鴨形玻璃注:草原絲綢之路的重要物證

來源:廣州日報 作者:金葉 2014-07-14

1965年,考古工作者在發(fā)掘遼寧省北票縣十六國墓葬時,在北燕天王馮跋的長弟馮素弗墓中發(fā)現(xiàn)了5件玻璃器皿。在這其中,一件鴨形水注引起了考古界的格外注目。

這件鴨形玻璃水注質(zhì)薄透明,表面微見銀綠色銹浸,體橫長,形如鴨狀,鴨嘴大張,長頸鼓腹,拖一細長尾,尾尖微殘,并以粘貼玻璃條組成細部圖案。頸部飾一周鋸齒紋帶,象征鴨頸的花羽,背上則裝飾以玻璃液引長的細條粘出的一對雛鴨式的三角形翅膀,腹下兩側(cè)又各粘一段波狀的折線紋以擬雙足,腹部貼一餅狀圓玻璃。

這件玻璃注重心靠前,裝滿了水會自然前傾,使水溢出,空腹時頭略抬,只有腹部充水至半時,由于后身加重,才可放穩(wěn)。這不由得讓人們產(chǎn)生一種猜想:它很像是《荀子·宥坐》中所提到的欹器:“孔子觀于魯桓公之廟,有欹器焉……孔子曰:吾聞宥坐之器者,虛則欹,中則正,滿則覆。”

如果這件玻璃器真是戒勸人的“座右銘”,那就應該是中國自產(chǎn)的玻璃器了?但答案又是否定的。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這件水注是以吹塑法成型。中國雖然在西周的時候就已經(jīng)有了玻璃,但那時候的玻璃都是用鑄造法制成的。而用吹塑法做玻璃則是羅馬人的發(fā)明。同時通過成分的對比,鴨形水注的成分也更接近于古羅馬的玻璃器成分,與中國歷代的玻璃制品有出入。

有學者認為,這件鴨形玻璃水注很有可能產(chǎn)于今天敘利亞至地中海沿岸一帶,是由西域經(jīng)過草原之國柔然,然后傳到北燕馮氏手中。玻璃器皿易碎而難以保存,可這件玻璃器皿從羅馬帝國萬里迢迢地被運到遼西,又被掩埋入穴1500余年,卻保存得如此完整,僅僅是表面被侵蝕,實在算是一個奇跡。它是研究草原絲綢之路的重要物證,具有重要的歷史和藝術(shù)價值。

相關(guān)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