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大師級的畫家,黃永玉創(chuàng)作了很多經典之作,其畫作長期以來一直受到評論界的極大關注。在評論黃永玉的畫作時,有些評論家給黃永玉的畫作賦予了極高評價,認為黃永玉在創(chuàng)作的時候,心里就有了一個非常高尚的創(chuàng)作動機,其畫作“詮釋了生命的內涵”、“傳遞了不屈的生活意蘊”。
2012年度的諾貝爾文學獎授予了中國作家莫言,消息傳開后,莫言成了萬眾矚目的焦點。很多評論家也紛紛解讀莫言的寫作,對莫言寫作的動機給予了高度評價,說他的寫作目的是“為弱勢群體代言”、“為人類的不公正吶喊”……可是,當有記者就此問題采訪莫言時,莫言卻說:“我寫作的最初的原動力,可能很低級,就是為了改善自己的命運,為了改善自己的社會地位,說得更俗,就是為了天天能吃餃子……”
我們經常看到有些功成名就的人,在接受采訪時,對別人加給自己的美譽照單全收,恨不得把自己打扮成先知先覺的圣人。但在黃永玉和莫言兩位大師身上,我們卻看到了他們極為坦誠的一面。關于創(chuàng)作動機的樸素回答,雖然破壞了自己身上神圣的光環(huán),但卻令人更加感動,因此,他們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也必將更為親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