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資料
“每一件文物都代表著一段歷史。”山東青島開發(fā)區(qū)辛安街道居民潘進和是遠近聞名的民間收藏家,30年的收藏中,他共淘到了上千件古董,其中不乏重量級的文物。2006年,潘進和與另外一位民間收藏家薛瑞密一起拿出幾十年來珍藏的藏品,在辛安街道的文化中心成立了“辛安民俗博物館”,免費向市民開放。3月22日,記者走進了這個民間博物館。
3000件藏品供市民免費參觀
22日下午,記者來到位于辛安街道辦事處文化中心四樓的“辛安民俗博物館”,見到了57歲的民間收藏家潘進和。記者看到,約800平方米的展廳里陳列著近 3000件藏品,分龍山文化、商周文化、兩漢文化、宋元明清文化和民國文化等,有陶器、青銅器、瓷器、木器四個系列。
這里的漢代至清代時期的古秤,十分完整,且是一個序列,具有很高的收藏價值;清朝乾隆時期的“中華大清”地圖,保存完好,對研究清朝歷史具有很高的價值;抗日戰(zhàn)爭時期刻有“日本三木商店”的酒壇,可以作為日本侵華的歷史罪證。
潘進和是土生土長的辛安人,名副其實的“辛安通”,最愛聊的就是辛安的文物和它們背后的辛安文化。30年來,潘進和收藏了上千件古董。“曾經也有人想高價買我的藏品,但是我都婉拒了,我不靠收藏文物賺錢,只是想讓更多的人看到,并了解辛安的歷史故事。”潘進和告訴記者,每天他都要去周邊農戶家轉轉,一些藏品是他花大價錢買來的。
2006年,他與另外一位民間收藏家一拍即合,兩人拿出幾十年來的藏品,在街道辦的支持下,成立了“辛安民俗博物館”,免費向市民開放,每當有人來參觀,潘進和就會向他們如數家珍地講解這些文物的故事。
發(fā)現距今4000年龍山文化遺址
潘進和介紹,在上世紀70年代,大搞農田基本建設時期,常常會挖出一些陶罐、石器之類的東西,大部分人不在意,可從那時起,他逐漸迷戀上了文物研究和考古,業(yè)余時間常常四處“尋寶”,然后將文物特色跟書中對比。慢慢的,潘進和也成了半個“文物通”。
2004年,他在一處工地上發(fā)現挖出的土里夾雜著很多陶片,以他的經驗和平時積累的文物知識,斷定這是珍貴的文物。經過青島考古研究所對遺址的探查,發(fā)現這是一處距今有4000多年歷史的文化遺址,文化層深達1.2至 1.8米,面積為20多萬平方米。在這個遺址里發(fā)現了大量的陶器、石器和典型的龍山文化蛋殼陶杯 、陶簋、陶罐、石斧等殘片文物,該發(fā)現將黃島的人類文明史從以往史料記載的漢代向前推進了2000多年,使黃島人重新認識到,早在4000多年前,這里已經是人類活動的一大部落。潘進和的這一發(fā)現為黃島區(qū)添補了一項龍山文化遺址空白,該遺址被青島市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頭蓋骨是最“得意”發(fā)現
2005年,潘進和又在一處工地的青磚堆里發(fā)現了一塊帶有雙面銘文的古磚。潘進和告訴記者,這塊古磚又長又大,一面用隸書寫有“太和四年作”,另一面用篆書寫有“繩氏”。經青島市文物局鑒定,是三國時期銘文磚,在全國尚屬首次發(fā)現。
講起最珍貴的一件藏品,潘進和從櫥子里拿出一個盒子,打開后小心翼翼地拿出一塊頭蓋骨。“這是去年偶然間發(fā)現的,那幾天下大雨,南辛安前河河水水位上升,河底和兩岸的泥沙都被沖刷掉了,天晴后,我正好經過河邊,發(fā)現有塊地方的土層的顏色明顯發(fā)黑,與周邊差異很大。”潘進和意外發(fā)現有幾塊骨頭化石插在土層里,其中有一塊還帶有兩顆牙齒。
潘進和告訴記者,化石的形成是比較復雜的,起碼需要上萬年,“這幾塊頭蓋骨其中有一塊帶著牙齒,其中兩塊化石可以嚴絲合縫地拼接在一起,拼接后的面積也與現代人的頭蓋骨大小相差不大,但大于一些其他動物的頭蓋骨。如果真是人類頭蓋骨,那說明在萬年之前這里就有人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