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莊青島幫”人多畫也棒
這座“先鋒藝術家樂園”里青島畫家超過二十位
許多人闖出了名堂也有的賣不出畫靠打工糊口
9月19日至10月12日,名為《游走·青島群落地圖》的青島當代藝術群落展在第五屆中國宋莊藝術節(jié)期間舉行,展覽匯集了30多位青島本土和“北漂”在宋莊的青島籍當代藝術家的作品100余件。而記者在采訪中發(fā)現(xiàn),經受不住宋莊的“誘惑”,許多青島比較活躍的當代藝術家選擇了去北京,宋莊的青島幫頗有實力,他們?yōu)楹螘x擇背井離鄉(xiāng)去當“宋漂”呢?留守青島的當代藝術家是不是時刻都面臨著宋莊的誘惑呢?
[掃瞄]
來宋莊沒有一個人后悔
全球都知道宋莊是中國當代藝術家的“烏托邦”,而宋莊鎮(zhèn)小堡村則是宋莊最為核心的當代藝術家居住區(qū)。資料顯示,截止到2009年6月,全宋莊3000名當代藝術家中有1200名選擇了小堡村,其中有20多名來自青島,如趙德偉、萬里雅、祝萬水、姜勃等等。值得一提的是,宋莊的藝術家們有著團結互助的傳統(tǒng),有一位藝術家告訴記者,“青島幫”在宋莊有著強大的影響力,因為他們很抱團,“說句玩笑話,在宋莊沒有人敢欺負青島人,我們人多。”
“青島幫”在宋莊的影響不光是人數(shù)和團結上的,青島籍的當代藝術家們也闖出了自己的一番天地。在宋莊最具代表性的當代畫家中,王音是其中一個。不過,因為王音是從中央戲劇學院舞美系畢業(yè)后就留京發(fā)展,嚴格意義上,他不屬于“北漂”一族。但因為他是青島籍,無形中就成了“青島幫”中標桿性的人物。
除了王音,從2004年前后開始進入宋莊的藝術家中,趙德偉、都國楨、萬里雅、姜永杰、姜勃、龍微微、李玉英、李國瑞、祝萬水、梁百庚、李大山、董至平、陳增慧、李三明等成為宋莊“青島幫”的代表。當然,他們在宋莊的奮斗史并不都是成功的,一帆風順的,時間并沒有把每一個人推向輝煌。但對于他們當初的選擇,在記者采訪的所有藝術家中,沒有一個表示過后悔。一位至今沒有賣出過一幅畫,全家要靠妻子在飯店里包餃子糊口的藝術家說,他這一輩子就打算耗在宋莊了,不畫出點名堂來絕不會回去。事實上,他的畫不是沒人買,只是他的心理底線和買家的心理底線還沒有達成共識。
[鏈接]
宋莊,難以復制的神話
在歷經10多年的蛻變后,宋莊由繭化蝶,從一個貧窮落后農村小鎮(zhèn)晉升為全球聞名的藝術圣地。
宋莊在悄無聲息地完成了這個奇跡的進化之后,曾經有很多人探討復制第二個、第三個宋莊的可能性。然而,最后取得的共識卻是:宋莊的進化是一個偶然的、不可復制的童話。
從有著“中國當代藝術教父”之稱的栗憲庭的一篇文章中,記者找到了當初藝術家們是如何挖掘出宋莊這塊寶藏的過程?,F(xiàn)在很多人說宋莊的崛起,其根源在于圓明園畫家村遭清理。事實上,栗憲庭回憶說,藝術家們開始往宋莊轉移是在圓明園最熱鬧的時候。
1994年前后,方力鈞和王音、楊茂源、張惠平、田彬以及楊少斌、岳敏君這些圓明園的藝術家想要離開那個已經變得喧囂的地方,他們需要大的工作室,所以只能選擇郊區(qū),而離城市最近的郊區(qū)是通縣,“決定到宋莊是因為張惠平的一個學生是宋莊小堡人,他提供的消息說宋莊小堡有不少農民進城居住,村里有很多空院子”。于是,1994年的初春,栗憲庭、劉煒、楊茂源、杜培華、王音等人第一次走進了宋莊。同年年底,栗憲庭、方力鈞、劉煒、張惠平、王強、高惠君和岳敏君等人成為第一批進駐宋莊的藝術家。
那時候,買一個傳統(tǒng)的有著5間正房的農家小院只需要5000元。而現(xiàn)任宋莊藝術促進會副會長的李學來告訴記者,除了買房、翻修、建房的費用,當初他們對進村的藝術家收取的費用只是按人頭一個月14塊、一年168塊的衛(wèi)生費。
1995年的10月份,就是在第一批到宋莊的藝術家蓋完房子,開始了正常的生活和畫畫的時候,圓明園藝術村徹底終結,小堡陸陸續(xù)續(xù)迎來了從圓明園撤出的藝術家。當?shù)谝粋€吃螃蟹的人出現(xiàn)之后,螃蟹就成為了后來人的美食。
宋莊在栗憲庭、方力鈞等人的影響下,逐漸成為當代藝術家的聚集地。
去不去宋莊這是個問題
宋莊究竟施了什么魔法,得以讓青島乃至全國的當代藝術家們趨之若鶩呢?在記者的采訪中,藝術家們給出了三個理由,正是這三個理由,對全國各地包括青島的藝術家們形成了難以抗拒的誘惑。
生活成本能夠接受
當一個人不得不背井離鄉(xiāng)時,那一定是因為活不下去了。對于當代藝術家們來說,藝術是他們的生命,當“生命”無法存續(xù),他們也只好尋找可以讓“生命”延續(xù)的新土壤。于是,他們找到了宋莊。
1972年出生的姜勃算是宋莊青島籍藝術家中的年輕一輩。但他卻是2004年最早進入宋莊的青島藝術家之一,也是比較受市場認可的藝術家之一。姜勃說,每年他大約能創(chuàng)作四五十幅畫作,而根據(jù)與他相熟的一位畫家提供給記者的參考畫價,保守估計,姜勃的年收入至少過百萬。
走進姜勃位于宋莊鎮(zhèn)喇嘛莊8號的小院,奔跑的小狗,蜷縮在地的小貓,還有滿院的蔬菜都給人一種遠離喧囂的田園氣息。
“宋莊的生活成本極低。如果你只有70塊錢,一樣可以過一個月。假如實在沒有錢了,你到附近的工廠去打打工,完全可以生存。這就是為什么會有那么多人愿意來宋莊。”姜勃這樣說。
市場氛圍
交流機會
十分良好
姜永杰是2004年10月到的宋莊。離家的時候借了老婆3000塊錢。到12月底的時候,他手里只剩了50塊錢,“如果我想回家,就只有走路回去了。”就在彈盡糧絕的時候,一個朋友給他帶來了一個韓國客戶。那個韓國人一下子買走了他手里40多幅畫的一半,雖然只有幾千塊錢,但已經足夠讓他大喘一口氣了。
姜永杰說,那時候,他每周都要背著畫到潘家園市場去賣畫,那里是酒吧和寫字樓聚集區(qū),對于小幅畫有很大的需求。就這樣一步步走了過來。到現(xiàn)在不僅已經舉辦了多次聯(lián)展、個展,瑞士銀行的老板還收藏了他的作品。“從去年開始吧,感覺生活改善了。”姜永杰說這話的時候臉上坦露著真誠的笑容。他在南街47號買了100多平方米的院子,成立了“杰藝術工作室”。而他剛到宋莊的時候,租的房子僅僅有六平方米。
說起他來宋莊的原因,除了生活成本低外,姜永杰給出了這樣一個理由。“感覺宋莊是一個大學校,在這里的生活很苦很開心。”他說,他很推崇栗憲庭的一句話:藝術是自我表現(xiàn)的一種方式。“宋莊市場機會多,只要肯努力,就可以。更重要的是,在這里沒人排斥你,每一個人都歡迎你。同行之間不但可以相互交流,大家還相互幫助,非常團結,知道哪個人生活困難了,藝術家甚至村民都會捐款。”
態(tài)度寬容政策寬松
事實上,在宋莊逐漸取代圓明園藝術村之后,1995年前后,小堡村也曾經被要求清理住在村里的藝術家,但時任小堡村村委書記的農民崔大柏,卻以現(xiàn)在只能用“不可思議”來形容的睿智,“婉言謝絕”,并在后來宋莊成為藝術家聚集地的歷程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藝術家們都認為,當初的崔大柏只是出于這樣的考慮:既然有藝術家肯來投資,那我為什么還要把他們趕走呢?
李學來告訴記者,在1997年的通州區(qū)委一間辦公室里,九個局長曾經給崔大柏開會,要求他寫保證書,保證藝術家們不鬧事。“10年之后,還是那個辦公室,還是九個局長,還是給崔大柏開會,但他們問他要什么政策支持。”
隨著藝術家越來越多,宋莊名氣越來越大,地價也水漲船高,于是,一場土地之爭開始了。包括方力鈞在內的多位藝術家均被原房主告上法庭,要求判令原來的房屋買賣合同無效。很多藝術家最終被判敗訴。
只有小堡村例外。李學來說,針對這種情況,他們采取的辦法是,如果村民非要要房子,“那我們就另外給他弄一畝,這是最好的辦法。”而那些在外村打輸了官司的藝術家,小堡村還免費給他們提供工作室,而一位東北的畫家癌癥去世后,政府還給了畫家家屬10萬元喪葬費。“別人不要的,我們全要?,F(xiàn)在海淀區(qū)就很后悔當初把圓明園那些藝術家都轟出去了。”到目前為止,宋莊對進駐宋莊的藝術家們一直保持的寬容態(tài)度,這讓他們感到安心。同樣買了土地蓋了高大的工作室的趙德偉就說,“雖然政策會變,但我認為我們不會被趕出宋莊去。”
是走是留各有理由
青島的城市歷史注定了當代藝術在青島的萌芽和發(fā)展。雖然有很多藝術家已經“背井離鄉(xiāng)”,到宋莊去尋找藝術的熱土,但也有很多藝術家選擇了留在家鄉(xiāng)。然而,隨著出走人群的逐漸增加,隨著青島人在宋莊的不斷成功,許多人陷入是走是留的困惑。
[先行者]
王音:有機會請來宋莊
用網友大漠的話說,“從圓明園到宋莊,王音都是一個先行者,是一個旗手,也都是一個領略了風騷、制造著風騷的人物”。
從9中畢業(yè)之后,王音考入了中央戲劇學院舞美系。畢業(yè)之后,王音就由繪畫愛好者成為一個職業(yè)畫家?,F(xiàn)在,王音已經成為國內最炙手可熱的當代藝術家之一,他的作品大拍價達到了800萬元人民幣。
雖然只是在中學時期參加過青島的藝術活動,但王音始終關注著青島的當代藝術發(fā)展。此次《游走·青島群落地圖》展之所以能在宋莊藝術節(jié)上占得一席之地,主要也是由于他的幕后推動。
對于是否應該“去宋莊”的問題,王音直言,他持贊成態(tài)度。“還是那句話,有機會就來宋莊。”但是,王音隨即又潑了一盆涼水。“很多人在來宋莊之前,他們很努力,很真誠,但普遍的問題就是積累不夠。這個積累是全方位的積累,包括作品、聯(lián)展、個展等等。”
而對于如果藝術家集體出走,王音認為,“藝術只有活躍起來,才會對年輕人產生吸引力。青島出來的人多了,闖出名堂的人多了,才會吸引更多的年輕人加入到這個行當里來,從而形成一種良性循環(huán)。”
[出走派]
趙德偉:青島只賣了四幅畫
趙德偉是青島當代藝術家中一個標志性人物。二十多年前他和姜永杰、梁克剛等曾經在天主教堂廣場組織了頗具影響的“露天畫展”。“那時候,每周六我們都要舉行一次畫展,原打算堅持10年,除了工作、畫畫,還有瑣碎復雜的組織工作,我當時都感覺要累死了。但是,”趙德偉話鋒一轉,“我都準備好了被累死,假如我的死可以喚醒大家的覺醒也值了。”他自然沒有被累死,因為“露天畫展”很快被取締了。
上世紀80年代的趙德偉充滿了激情和夢想,趙德偉和他身邊同樣熱愛藝術的朋友組織沙龍、開辦論壇、舉辦畫展……“但最后的結局對我的打擊很大,感覺藝術這條路似乎走不通了。2004年,朋友建議去北京。我想,都這么一把年紀了,再不去就沒有什么機會了。”于是,趙德偉毅然賣掉了青島的房子,投奔宋莊。即使到現(xiàn)在,也沒有幾個人做得像他這樣決絕。
趙德偉的出走固然有現(xiàn)實的原因,但他同時強調,“我對自己畫的東西很自信,但一直得不到認可,我不甘心。我需要找一個平臺。”趙德偉說,在2004年離開青島之前,他總共只賣出了4幅畫,“直到現(xiàn)在我都能記得那些畫的名字,都賣給了誰。”
[留守派]
尤良誠:創(chuàng)作不分地域
采訪尤良誠的時候已經是《游走·青島群落地圖》展開幕當天的深夜。參展的青島籍藝術家們聚集在他們在小堡村的“據(jù)點”——骨頭館,圍坐在臨街而設的餐桌上,喝啤酒,啃骨頭。
作為跟趙德偉、姜永杰等一起經歷過“露天畫展”的藝術家來說,尤良誠多年來始終堅持在青島創(chuàng)作,即使在見識了諸多同鄉(xiāng)和同行的成功之后,他依然選擇堅持著“留守”的態(tài)度?;蛟S他的觀點,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奮斗在青島本土的藝術家們的心聲。“從創(chuàng)作上講,我不會離開青島。藝術創(chuàng)作是不分地域的。如果有人說在青島沒有創(chuàng)造力,那是在找借口。一個內地的畫家和一個海邊的畫家都能畫大海,但內地畫家的大海和海邊畫家的大海絕對不是一個感覺!”
尤良誠堅持的是創(chuàng)作上的留守,對于走出去交流,他舉雙手贊成。“一定要走出去,跟外界交流,多看人家的展覽,有機會也要出去辦展覽。走出去既是學習、開拓眼界的機會,也是了解市場的機會。”
宋莊之惑短時間內不會有確切的答案。但隨著宋莊群落里青島人的日益壯大,相信青島將有機會涌現(xiàn)出更多的、更知名的藝術家。這是我們這座城市當代藝術的希望,而我們更熱切地期盼著伴隨著多個青島文化產業(yè)園區(qū)的建成,有更多當代藝術家可以在本土安身立命,創(chuàng)造出與在宋莊一樣的藝術輝煌……
【編輯:張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