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500年前的古籍中夾著古人的書簽

來源:西安晚報 作者:陳黎 張宇明 2013-03-14

昨日,在碑林古籍庫,看看距現(xiàn)在467年(明嘉靖二十五年)印制的李白詩集。

專家在一本明嘉靖時期古籍里意外翻到數(shù)片被當做書簽的樹葉。

昨日記者獲悉,省政府網(wǎng)站公示了首批《陜西省珍貴古籍名錄》的入選書目,409部古籍上榜。公示期從3月6日至3月25日。

從2011年10月開始《陜西省珍貴古籍名錄》申報工作正式啟動,截至2011年年底我省29家古籍存藏單位申報了1092部古籍。經(jīng)省古籍保護中心初審、專家組復審以及省古籍保護專家委員會表決,共有409部古籍入選第一批《陜西省珍貴古籍名錄》。

這些古籍版本朝代涉及唐、宋、元、明等,尤其以明刻本較多。如明代的《史記一百三十卷》有不同時期和地域的刻本,目錄中就有明代南京國子監(jiān)刻本、明代秦藩重修本等。據(jù)悉,這409部古籍分別存藏于西北大學圖書館、西安博物院、西安碑林博物館、陜西省圖書館、陜西師范大學圖書館、陜西省考古研究院、西北政法大學圖書館等22家單位。

記者探秘西安碑林博物館古籍庫

樹葉當書簽這個可以用

窗戶上裝門這個必須有

這些進入公示階段的珍貴古籍現(xiàn)在是什么摸樣?它們保護狀況如何?昨日,記者來到西安碑林博物館,見到了幾種列入名錄中的古籍。

揭秘1

古籍中為啥藏片褐色樹葉?

古人讀書時用的書簽

昨日記者來到西安碑林博物館線裝古籍庫,林立高聳一排排“保險柜”,一股樟木味道襲來。原來為防蟲蛀,每個鐵柜子里都鋪了樟木板。據(jù)悉,在我省首批公示的古籍名錄中,西安碑林博物館有16部古籍入選。

戴上手套,翻開列入公示名錄的《滹南遺老王先生文集四十五卷詩一卷》,這是金朝大文人王若虛的著作。雖然這是清朝的版本,但它是難得一見的手抄本。

薄薄的紙張微微泛黃,透露出歷史的氣息。毛筆字工整飄逸,每頁的右下角標注“藝海樓”三字。古籍庫的保管員劉寧告訴記者,這三個字就是當時出書的“出版社”。據(jù)悉,這卷古籍具有重要的歷史資料價值和版本價值,并已在2010年入選了《國家珍貴古籍名錄》。

另一入選名錄的古籍和詩仙有關,《分類補注李太白詩二十五卷》是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的刻本。翻開一頁看到了“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的熟悉字句。

最意外的是翻看過程中居然發(fā)現(xiàn)了一片褐色像葉子的“書簽”,隨后翻了8卷找到了5片。仔細一看,樹葉紋路清晰,顏色為褐色。“這應該是古人讀書時用的書簽,哪個朝代讀書人留下的真不好說。”劉寧認為,這卷古籍已有500多歲,流傳各代,所以書簽年代不好測定。

揭秘2

明朝古籍狀態(tài)為何優(yōu)于清朝?

紙質(zhì)好 易保存

兩卷并列存放的古籍,一卷白中泛黃,一卷已成黑褐色。“這本黑褐色的書是清代康熙年間,紙張仍白的是明嘉靖年間”,劉寧告訴記者,古籍并非時代越近保存越好,而是要取決于紙的材質(zhì)。

明代使用白棉紙或黃棉紙,纖維長,紙質(zhì)好,所以保存狀態(tài)好。從清代開始,竹紙便盛行起來,竹纖維脆弱易損,不易保存。“到了民國時期開始大量使用機制紙。”這種紙?zhí)砑恿似渌牧?,酸性大,所以更不好保存?/p>

“保存不好的書輕易都不能翻開,稍微不注意就會像木屑一樣往下掉。”劉寧小心翼翼的拿著那本康熙年間的書。記者獲悉,宋代發(fā)明了活字印刷,書籍流傳范圍越發(fā)擴大,這些不同時代的古籍其實也是一部中國印刷術的微縮史。

揭秘3

每扇窗戶為啥都有“防光門” ?

古籍也要防曬通風

不對外開放的古籍庫,有什么特殊的裝備保護脆弱的古籍?

除了防蟲蛀用的樟木板,和必須戴上的手套。保險柜一般的書架也別有洞天。“這叫密集柜”,劉寧轉動著手柄,打開了兩扇嚴絲合縫的柜子,關上的時候柜子間的密封條緊密粘合,“這樣能夠防灰塵。”

古籍庫里每扇窗戶都有特制防光用的木門。“這種木質(zhì)的防光門是安在窗戶上的,在庫里需要通風時打開,之后便關上,起到遮光的作用。”劉寧說。

萬一這座“寶庫”著火了怎么辦?劉寧告訴記者,用水或干粉滅火器滅火會對古籍造成傷害,所以庫里是氣體滅火器。它的主要含量是七氟丙烷。“氣體滅火,吸收掉空氣中的氧氣,讓火苗自然熄滅。”

記者獲悉,目前碑林博物館館藏4000多種,近5萬冊古籍。去年所有古籍入了新建的古籍庫,今年將建古籍修復室,對這些古籍進行修復。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