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古籍“醫(yī)生”修復百年下的“傷痕”

來源:國際在線 2013-03-11

征集回來的古籍采用現代化的條件保管在太倉市檔案局。

這樣一本厚度30頁左右的古籍,修復至少需要一個月時間。

一本本的古籍記載著一段段塵封的歷史,鑒證了一座城市滄海桑田的變化,他們如同睿智的老者為后人們揭示了人生百態(tài)。歲月匆匆流逝,時間的印記在他們身上留下了“累累傷痕”,該如何治愈這些傷痕,讓破損嚴重的古籍“涅槃重生”?在太倉市檔案館里,就有這樣一位專門從事古籍修復的工作人員。今年22歲的董瑩蕓,每天都和這些“幾百歲”的古籍打著交道。

畢業(yè)于南京市莫愁湖職業(yè)學校的董瑩蕓專業(yè)學的是古籍修復,五年的專業(yè)學習讓她擁有了豐富的修復技藝。在檔案館古籍修復工作室內,小董拿著一本受損嚴重的《太倉州治》準備進行修復,只見書面已經破算不堪,書內也是點點霉斑和各種不同大小的漏洞。加上時間久遠,書頁都已經被酸化,一碰就容易脆裂。古籍修復是一項特殊技藝,修復一本典籍往往涉及到諸多工序,一招一式皆有其規(guī)范與標準,這是一項看似簡單,卻大有學問的工作。

拆書頁、拍照記錄、洗書、自然晾干、修復、制作紙捻、裝訂,修復一本古籍,有將近20道左右為難,一本30頁左右,破損程度一般的古籍,至少需要一個月的時間才能修復完畢。

“當看著一本破損不堪的古籍在自己手里煥然新生的時候,心里就特別有成就感。”小董笑呵呵的看著半年來自己修復好的古籍,自豪感在她臉上不禁慢慢顯露。

在她的心里,古籍是千百年來祖宗留下來的寶貴的文化遺產,更是中華文明的歷史見證,保護好他們就是保護好我們的歷史。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