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進·行經(jīng)”上海油畫雕塑園學術交流與發(fā)展研討會現(xiàn)場
2012年11月29日,由上海油畫雕塑院主辦的“行進·行經(jīng)——上海油畫雕塑院學術交流與發(fā)展”曁“2012上海雕塑計劃——生活維度”研討會在上海古北灣大酒店舉行。
來自北京、廣州、重慶、杭州及上海本地的藝術家、評論家、策展人和媒體記者齊聚一堂,結合正在上海舉行的“上海雙年展”和“2012上海雕塑計劃--生活維度展”,就雕塑邊界、雕塑的公共性、雕塑語言的當代性以及上海油畫雕塑院的學術方向和社會功能進行了熱烈的討論。
與會人員有上海油畫雕塑院院長李向陽、副院長肖谷,策展人黃篤、李旭、段君、夏彥國、何桂彥、盛葳,雕塑家張克端、李秀勤、單增、何勇、夏陽、林國耀、陳妍音以及寺上美術館館長劉鳳洲等等40余位。
“上海雕塑計劃展”是上海油畫雕塑院在文化大發(fā)展的背景下,打造上海雕塑藝術研究、交流與發(fā)展的學術品牌項目。以“計劃”的名義,體現(xiàn)國家專業(yè)學術研究機構的長遠規(guī)劃和藝術追求;呈現(xiàn)對雕塑藝術發(fā)展的文化理想;展現(xiàn)有志于推動雕塑事業(yè)發(fā)展的史學觀。
關于雕塑的公共性,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副館長李旭在會上談到:“從1988年到2005年我在上海美術館工作了17年,2005年我辭職了以后,2006年在張江創(chuàng)辦過一個藝術中心“張江當代藝術館”,工作一年半的時間,在此期間我舉辦過三屆的‘現(xiàn)場張江’公共藝術項目。在這段時間我接觸的人和事比過去要豐富得多,不像在上海美術館、畫廊等封閉的空間里做事。我也是做了很多美術館里面的策劃以后,做了雙年展的策劃以后,又去策劃另外一種形態(tài)的創(chuàng)作。其實雕塑的公共性,或是公共藝術的社會性這種問題不是現(xiàn)代張江這樣的案例就可以講清楚的。”實際來講,一旦藝術作品走出展覽空間就變成了兩個問題,一個是雕塑的公共化和公共的雕塑。雕塑的公共化是有接入社會空間之后,藝術家能夠發(fā)現(xiàn)的是更多的可能性。其實在公共空間創(chuàng)作的時候,首先要進行考察,有點像社會調查一樣的,我們看到的公共藝術很多都停留在城雕的階段,都是移植的,把一個展廳地面的文本絲毫沒有變化,或是尺寸上的變化有移植到一個公共空間去了,也可能在一個住干道上,或是在中個中心里面。一般體現(xiàn)公共雕塑的民主性就必須有公眾的參與,但是在聽取大眾意見的同時往往會削弱藝術家的創(chuàng)造力。因為這得看這個國家的教育程度,審美的教育程度,如果這樣的話全國征集的方案有可能就是關公武大刀或是八仙過海這樣雕塑。你要完全讓市民投票解決這些問題的話就會傾向于這樣的東西,因為是大爺大媽比較喜歡的東西。其次,文本主題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另外,公共雕塑還要提前介入環(huán)境,增加他們的契合度,避免以后外界因素的干擾。
中國美院教授單增不太認同李旭的看法,他認為公眾的參與性是必不可少的,不是藝術家他們的意見就沒有價值嗎?另外,雕塑的公共性主要體現(xiàn)在政治性,尤其上海油畫雕塑院作為官方機構可以從善如流聽取多方意見進行合理規(guī)劃。“大家的視覺訓練太少,味覺訓練太多,不然為什么飯館開得這么紅火?中國的公共性的問題它比較滯后,因為在西方它在2000年前已經(jīng)有廣場的這種討論的這樣的一個形式,民主的一種氛圍。但是我們的民主形式也就是在家族的這種祠堂里面會談論一下,基本的公共場合很少。這個城市化迅猛發(fā)展之后,我們的城市空間就變得非常的多樣性,或是給我們藝術家提供非常多的空間。這個狀況使很多的藝術家不管是主動的還是被動的,都參與到這樣的一個運動當中,或是這樣的一個社會發(fā)展當中,在這個過程中有很多的問題。剛才李旭在講的,就是有沒有一個很好的一個規(guī)范性的一個法規(guī)來約束政府,來約束藝術家或是給藝術家提供一些方便,這樣的一些工作實際上都需要很多我們雕塑家或是油雕院這樣的機構跟政府直接溝通。有一些像我們這種議會,談不上議會,就是人大代表這樣的溝通,把我們的真實的意見傳播出去,把藝術上的一些規(guī)律性的東西跟他們溝通,讓政府官員理解我們的工作。”單增說。
另外,作為十八大藝術家代表的雕塑藝術家何勇在會上談到:一些主管部門應該有公共意識,不然就沒有資格指責宵小之輩。雕塑家劉建華認為,理論這一方面也是需要花時間精力去整理的,應該放到文化藝術大背景里面,不能太狹隘地看待公共藝術。
李旭還談到:“我相信油雕院將來在轉型發(fā)展的過程中,應該充分的把握這種在公共空間發(fā)言的話語權,因為油雕院不管怎么樣也是政府在這方面做的一個非常專業(yè)的一個機構,也有很長的歷史。”
雕塑家張克端認為上海油畫雕塑院即將面臨一個重大的轉變,而且這個轉變是由油雕院領導和策展人黃篤共同開啟的(即2012上海雕塑計劃)。
以“生活維度”為主題的“首屆上海雕塑計劃展”,旨在以學術研究的方式從微觀學的方法探討擴張領域的當下雕塑及其觀念和媒介變化,并引伸出與日常經(jīng)驗相關的判斷、想象、僭越、個性、創(chuàng)造等議題——通過觀念、形式和語言對物質與非物質的挪用和轉譯,以挖掘和展現(xiàn)人類的思維潛能。
【相關資訊】
【編輯:張長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