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紋玉璧
龍紋是中華民族最崇高的神秘圖騰,在我國原始社會紅山文化時期就出現(xiàn)以龍為原型的玉器制品,包括有名的玉鉤龍,玉豬龍等等,在當(dāng)時被視為具有某種崇高的神秘力量。在我國的唐代時期,帶有龍紋的器物已成為皇家御用品的明顯標(biāo)志。
說明:唐代帶有龍紋的玉器時代特征很明顯,以上海博物館藏龍紋玉璧為例,龍頭長雙角,張口露牙,嘴角長大,超過眼角,頸后有須,下唇留須,龍身滿飾方格形鱗紋,背生火焰狀鰭,四肢作騰飛狀,一般龍的身邊會有一顆火珠相伴。
《探索•發(fā)現(xiàn)》系列欄目中《玉石傳奇—尊卑之序》一集中講述了陜西博物館所藏龍紋琉璃璧背后的身世之謎,山西省干縣的靖陵是唐朝第十九個皇帝唐僖宗李儇(862-888)的陵墓,在考古隊員進行搶救性發(fā)掘時出土一件龍紋琉璃璧,令考古專家不解的是竟然用琉璃仿制玉璧為皇帝隨葬。在唐僖宗即位的十余年中發(fā)生了大規(guī)模的起義動亂,27歲的僖宗終于在顛沛流離之后離開了人世,葬入靖陵。在唐代時期的用玉制度森嚴(yán),等級分明,如若不是因為玉料資源極其匱乏,絕不會用琉璃仿造玉璧。1970年10月在陜西省何家村出土了一批盛唐時期窖藏,出土文物1000多件,其中瑪瑙3件,琉璃器1件,水晶器1件,玉帶十副,玉臂環(huán)一對,但金銀器多達265件,金器總重達298兩,銀器總重3700多兩(唐大兩,合今45克),可想而知,即使在盛唐時期玉器制品也要比金銀器物還要稀少,還要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