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道光紅色緞繡八團喜相逢花卉紋吉服袍
5月24日,北京永樂將推出“華彩霓裳-張信哲先生珍藏清代織繡專場”,屆時,有“情歌王子”之稱的臺灣著名歌手張信哲收藏的近80件清代宮廷織繡藏品將集中亮相。雖然,明星中熱愛收藏的并不鮮見,但是能夠舉辦如此規(guī)模的個人收藏專場拍賣的,張信哲絕對是第一人。
大學三年級便出道走紅的張信哲在此之前幾乎從未想過自己會成為一名歌手,相反,他從小的志愿其實是做一名考古學家。因為他從很小的時候,就對古董、藝術品充滿了興趣,這也常常會令周遭的人十分不解:這個年輕人為什么會如此喜歡“老東西”?
人生軌跡的突然變化和繁忙的工作并沒有令他放棄自己對收藏的熱情,相反,成功歌手的身份使得他有條件將更多鐘情的藏品收入囊中。如今,張信哲在歌壇早已是天王級人物,而在臺北古董界,他也同樣是頗具聲望的收藏家了。
“歌手的工作其實真的壓力非常大,而收藏在這種壓力之外,給了我另外一個世界。”張信哲在接受《中國經濟周刊》專訪時如是描述收藏在他生活中的位置,他甚至把收藏看作是自己的一種Life Style(生活方式),“其實在工作以外,我的大部分時間都在搞收藏,我也會花很多時間去學習相關知識以及與前輩同好們交流。”
癡迷“冷門”織繡
采訪張信哲是在4月29日,他正在為兩天后即將舉行的2011北京演唱會做最后的準備。盡管身邊的工作人一再表示:“張先生這兩天真的非常忙。”但是,張信哲還是愿意抽出一點時間,與“非娛記”聊一聊收藏的話題。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fā)明養(yǎng)蠶、繅絲、織綢印染和刺繡的國家,織繡品的歷史更是可以追溯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到了清代,織繡在繼承歷代成果的基礎上達到了空前的頂峰。但是,在古董收藏圈中,織繡收藏仍然算是一個“冷門”品類。
那么,張信哲為何會如此鐘情于織繡呢?“因為從小學習音樂、繪畫的關系,我一直都非常喜歡美的東西,而且我也非常喜歡收藏與生活相關的藝術品。”張信哲告訴《中國經濟周刊》,“不過,最初愛上織繡還受到我外曾祖母的影響。”
張信哲回憶說,他的外曾祖母出生于1890年代,在他讀小學的時候,她就已經九十幾歲了。因為張信哲是家族長孫,所以老人家一直非常疼愛他。老人家百年之后,張信哲在整理其遺物時,發(fā)現(xiàn)了一批非常漂亮的織繡衣物。這些并不是老人家平時穿戴的,而是在結婚和一些重要的場合才會穿著的“禮服”。
于是這些成為了張信哲第一批織繡收藏品。“其實,我真正開始系統(tǒng)收藏織繡還是在工作之后,因為那時候才有錢去買啦。”張信哲說。之后,他的收藏系統(tǒng)也慢慢擴大,從早期單純的閩南風格到全國各地各民族的,從民間織繡品到宮廷織繡品。
不過,收藏這些織繡品并非想象得那樣簡單,不僅需要不斷地學習相關的歷史和知識以增加“眼力”,而且織繡品保存起來也非常不容易。“織繡非常怕光,因為古代的染料都是純植物或者礦物的,定色的技術沒有現(xiàn)在那么好,所以光照非常容易使它們的顏色變得不好。所以,每次我看見有人將其裱起來,掛在大廳里面,都好心疼。”他說。
還有一次特別難忘和痛心的經歷是,他在歐洲一個拍賣會上拍下了一雙織繡鞋子。“那是西藏的喇嘛在跳神舞時穿的鞋子,底是用很厚的草來納的,十分特別。”但是,當這雙鞋子被寄回臺北的時候,由于保存不當,長了很多蟲子。“盒子一打開,全是飛蛾,鞋子的底也被吃出一個大洞。”
傾注了如此多的心血,張信哲為何會“舍得”將這些“寶貝”拿出來拍賣呢?“其實也很掙扎,但是我主要是為了調整一下我的收藏方向。”張信哲說。
“以往,我收藏東西還是比較情緒化的,只要東西漂亮,品相很好,我就會收,所以會有很多類似的東西。而現(xiàn)在我希望做一個調整,不同時代、不同風格、不同種類盡量覆蓋全面,建立一個比較完整的收藏系統(tǒng)。所以,我就將重復的東西整理出來,做一個拍賣。”他說。
“實際上,張信哲先生的織繡藏品已經連續(xù)兩季在永樂少量上拍,只是沒有標明拍品的出處而已,市場的反應非常好,價格和成交率都非常令人滿意。”負責本次專場拍賣的永樂國際拍賣公司總經理董軍告訴《中國經濟周刊》。
“過去,織繡還是比較冷門的一個收藏品類,所以在相當長的時間里,張先生收藏這些東西還是很孤獨的。我們做了一些小規(guī)模的嘗試之后,反響非常不錯,這讓張先生感覺有遇到知音的感覺。”他說。
談到是如何與張信哲結緣,董軍表示:“張信哲是佳士得一個重要的客戶,幾年前在臺灣就拜訪過他,主要是他太忙了,否則這個專場可能早就推出了。”永樂是內地唯一獲得佳士得商標授權的拍賣公司。
“這批藏品,張先生至少用了十幾年的時間積累,其中不乏許多精品,而且來源都是蠻可靠的,都是在大的拍賣行和歐洲的一些拍賣會上拍得的。”董軍表示,“織繡在海外市場已經是較為成熟的門類,但最近幾年,國內關注的人群數(shù)量和價格都攀升得很快。”
張信哲的收藏經
二十多年的收藏經歷,讓張信哲絕對算得上是“老藏家”了,眼光和品位也得到了不少藏家朋友的認可和稱贊。但是,談起自己的收藏經,張信哲卻說自己其實很“感情用事”。
“在收藏過程中,我對很多東西的看法會與其他人非常不一樣,因為我常常會帶著很強烈的感情因素。當然,這對于做藝術品投資的人來說,是非常不好的。”張信哲說,“但是,對于我來說,投資升值并不是我收藏最大的目的,我的樂趣在于:收藏在工作之外給了我另外一個世界。”
“比如,我對織繡類的收藏就是很感情化的。因為織繡類藝術品在古董收藏中其實一直都是非常冷門的項目,關注的人并不是很多,但正是因為我的感情用事,也帶來了一些好處,那就是我有機會接觸到冷門的東西,相對地我就有機會"撿到"好的東西。”張信哲說。
當然,收藏不必過于理性,猶如操作股票一般,但也并不能完全感性,還是需要一定的選擇標準。
“每一個時代都有自己獨特的審美觀念和時代風格,我覺得收集東西首先一定要非常清楚這一點,你才能選擇到那個時代最具代表性、最典型的東西。”張信哲說,“可能國外在這一點上做得比較好,他們每個時代都有非常清楚的定位,收藏者比較容易找到清楚的時代和風格定位,找到審美很清楚的東西。這在中國可能并不那么明確,只有少數(shù)時代才會比較清晰,比如乾隆時期。所以,就需要我們自己多學習、多認知,才能找到審美清晰的東西。”
早在2004年,張信哲就出版了一本名為《玩物哲學》的收藏書,講述自己多年來的收藏經歷和收藏心得,這在出書的明星中絕對算得上異類了。張信哲表示希望以后可以寫一本收藏方面的、更專業(yè)的工具書。
而對于未來的計劃,張信哲說他最大夢想是將來能找到一處老房子,建造一座私人博物館,展示自己的收藏。
【編輯:湯志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