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資本坐莊 藝術品炒作或有隱憂

來源:證券時報 作者:張寧 2010-11-16

中國藝術品行情扶搖直上,其財富效應不但吸引大眾眼球,更招來各方資本大鱷強力介入。而這對于藝術品市場來說又意味著什么?

證券時報記者就此邀請了德美藝嘉藝術基金投資委員會主席梅建平、摩帝富藝術顧問副總裁暨亞洲區(qū)總經理黃文叡、安盛保險公司藝術品保險亞洲區(qū)經理孫貴珍共同探討。

證券時報記者:如何看待金融機構蜂擁進入藝術品投資市場?

梅建平:過去50年藝術品投資回報和股票回報基本相當,股票年均投資回報是10.4%,藝術品投資回報約為10%。而且,藝術品投資回報率遠遠高于美國短期國債、長期國債的投資回報,顯然是很好的抗通脹手段之一。

藝術品投資基金在國外已發(fā)展得相當成熟,供需雙方都獲得了較大收益。如果中國的金融機構能靈活、科學地推出自己的藝術品投資理財產品,它將成為金融機構的個性品牌,并產生獨特的品牌效應。反過來金融機構的加入,也將在一定程度上規(guī)范藝術品投資市場。因為金融機構首先考慮的是風險問題,因此目前“拍假”、“假拍”的現(xiàn)象將會因這些機構加強鑒別能力而減少。

證券時報記者:對于藝術品定價難的問題,你們如何應對的?

梅建平:首先,我們建立藝術品指數(shù),這有點像股票指數(shù)。藝術品市場的走勢,我們可以利用平均價來表示,或根據(jù)平均價格及某些藝術品特點——如作品大小來調整指數(shù),又可對同一種藝術品多次銷售跟蹤來確定價格指數(shù),并對藝術品歷史交易價格進行比較。以“梅/摩西藝術品指數(shù)”為例,它就建立在重復銷售的數(shù)據(jù)庫基礎上。

而這個數(shù)據(jù)庫的建立,是根據(jù)紐約拍賣市場,從1950年到2005年所進行的樣本統(tǒng)計,包括一萬多次藝術品拍賣記錄。比如說,在我們的數(shù)據(jù)庫中,有的藝術品在歷史上有過7次拍賣,最早一次在1646年。這個數(shù)據(jù)庫的采集過程消耗了很多勞動力。

孫貴珍:我們進行核保也需要先確認定價。而指數(shù)則是我們其中一個重要參考。通常也會利用第三方專業(yè)定價公司,比如拍賣行,請他們來估價。通常這個費用由客戶支付。舉個例子,有一個客戶5年前花了500萬買了一個花瓶,如今他要求保險金額為2000萬。對此,我們就要求他出示拍賣行的證明才能承保,最后他提供了。這種價錢差距,若僅有10%左右,我們一般會接受;但如果相差太大,就需要國際鑒價公司來鑒價了。而這種鑒價體制國內應該建立,因為不一定每個案子都需要找國外公司。

證券時報記者:資本的介入會否令藝術品市場泡沫加劇?

梅建平:我認為,至少目前藝術品市場還不存在泡沫。

黃文叡:藝術基金短線炒作能夠獲利的話,他們將新興藝術家塑造成明星都不是問題。甚至可以說他通過控制、干預市場,才有最大的獲利空間。

縱觀資本市場運作歷史,基金要有一定透明度。但藝術基金恰恰無法做到全盤透明,因為藝術作品沒有定價,它無法像股票基金——每日的跌升有一個凈值標準。有的基金的規(guī)模大到可以左右一個市場,價格由他說了算。

短時間內,在基金的操盤下,一位藝術家的作品可以從10萬炒到100萬。這就像股票一樣,如果太虛,最后一定會崩盤。就像2008年藝術品市場景氣度一下子就下去了,基金購藏的藝術品無法透過私人藏家管道賣掉,只好透過拍賣平臺出售。當年兩大藝術品拍賣行佳士得與蘇富比出現(xiàn)大幅虧損,就是因為藝術品無法售出,拍賣公司自行吸收承受風險所致。這種現(xiàn)象值得觀察。
 

 


【編輯:小水】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