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專家對著一屋子藝術品“假貨”激動萬分

來源:《錢江晚報》 作者:佚名 2010-07-21

 

去年,劉益謙砸了6000萬拍下宋徽宗的《寫生珍禽圖》,昨天“它”現身浙大西溪校區(qū)藝術樓二樓展廳。不僅如此,一起現身的還有元末山水名家王蒙的“青卞隱居圖”、宋代名家馬遠的“梅石溪鳧圖”、明代書法大家王鐸的“臨張芝草書貼”……不得了,這一屋子的書畫名作夠全城的警察、保安緊張得睡不著覺——就算是故宮博物院也收不全這些價值連城的作品啊!

對著自己的作品 陳振濂分不出真假

別緊張,其實昨天出現的這些大作都不是原跡,而是用數字技術制作的高仿真復制品。雖然是復制品,這些嚴格按照原作1∶1還原的“假冒”作品從書畫材質、印章效果到最細微的筆跡都精準到以假亂真。有的作品經過強化處理后甚至比原作更清晰可辨。浙大書畫藝術院院長陳振濂指著他為此次展覽題的詞笑說: “我看了半天,自己都分辨不出這幅字到底是我的原跡還是仿真品。”最后還是制作仿真品的廠家人員解密:原來展出的陳振濂的字也是高仿真復制的!

難怪昨天學術界的專家教授擠滿了整個展廳,來自中國美院的教授們還激動萬分地對著作品講解大師名家的技法。畢竟,就算是書畫專家要親眼一睹《青卞隱居圖》的真跡也要等上很多年,還通常隔著玻璃;而普通出版物上的印刷圖樣又遠遠夠不上高仿真品的精度和大小。

高仿真作品 高科技制作

這些高仿真的書畫名作是怎么做出來的?記者采訪了制作這批復制品的廠家負責人,典集文化藝術有限公司董事長邱榮武。他說他們運用3億9千6百萬像素的移動立體數碼攝影機,在特有的標準光源下對藝術品原作進行拍攝和數字化處理。接著為這些作品選擇和原作相同的材質。不同時代的書畫作品所用的紙張各有不同,典集儲備了各個時代的宣紙、絹等特殊材質:例如唐代的硬黃紙,宋代的白麻紙,明萬歷的竹紙等。

“除了材料要一樣,我們還要保證數字化以后的圖像印到這些材料上能精確保持原來的特質,不能跑色,墨也不能渲染開。為此在宣紙表面還要做進一步處理。”邱榮武說,最后根據書畫作品的色彩、層次等特征,還要運用與傳統印刷技術完全不同的、專用于藝術品復制的微噴輸出技術,使得高仿真復制品可以耐光、防水、防臭氧等收藏級標準。

幾百元一幅書畫名作 進入百姓家

而制作這樣的高仿品,每平方米的成本為兩三千元。宋徽宗的那幅拍了6000萬的《寫生珍禽圖》,制作成本不足200元,任何一個尋常人掏幾百元就能買回家。

“這種高科技帶來的仿真品的出現,不僅給我們的學術研究提供了強大的物質支撐,而且從此以后,書畫名作直接能進尋常百姓家了。”陳振濂說,“現在很多藝術展已經從原作展發(fā)展成了圖像、影像展,比如上海世博會就是這樣。藝術鑒賞已經進入‘復制品’時代,我們這種高仿真復制品將來可以進入社區(qū),組織書畫院的碩博學生給社區(qū)居民現場講解。‘高雅藝術進社區(qū)’再也不是交響樂一枝獨秀,咱們書畫藝術也能進去。”
 

 


【編輯:徐允英】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