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shù)資訊平臺
搜索

收藏:從古代的“怡情悅性”到現(xiàn)代的“投資理財”

來源:《大河報》 2009-12-23

  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新一輪的收藏熱潮席卷全國,其參與者之眾多、聲勢之浩大、影響之深遠、交易額度之巨大,是以往任何一次收藏熱所無法望其項背的。收藏,從一種曾被稱作好事者所為的小眾行為,到一種幾乎全民參與的普遍現(xiàn)象,其間的奧秘,在于收藏觀念發(fā)生了根本的變化。

 

  考察收藏史,除去歷代帝王因為統(tǒng)治的需要,對于圖書典籍、檔案材料的收集和儲藏,個人的收藏是建立在怡情悅性基礎(chǔ)之上的。南朝時陶弘景有詩云:“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悅,不堪持贈君。”這正是古代收藏家收藏心態(tài)的寫照。

 

  唐太宗是一位書法藝術(shù)作品的狂熱愛好者,當年御府收藏的書法珍品,就有一千五百一十卷。又“購求人間書,凡真行二百九十頁,裝為七十二卷;草二千紙,裝為八十卷。每聽政之暇,則臨看之”。對于他最愛的王羲之作品,他曾命虞世南將選購的王羲之墨跡,張于寢殿的墻壁上,朝夕坐臥觀賞。為了得到《蘭亭序》真跡,他三次下詔讓辯才和尚獻書,最后還讓蕭翼喬裝打扮,才將真跡“賺”到手,臨死前還讓兒子將真跡與他同葬。唐代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說,他對于書畫作品“以愛好愈篤,近于成癖。每清晨間景,竹囪松軒,以千乘為輕,以一瓢為倦。身外之累,且無長物;唯書與畫,猶未忘情。既頹然以忘言,又怡然以觀閱”。晚明高濂在《燕閑清賞箋》中說:“時乎坐陳鐘鼎,幾列琴書,榻排松窗之下,圖展蘭室之中,簾櫳香靄,欄檻花妍。雖咽水餐云,亦足以忘饑永日,冰玉吾齋,一洗人間氛垢矣,清心樂志,孰過于此?”

 

  宋代和清代乾嘉時期的兩次收藏熱中,金石類藏品占據(jù)龍頭老大地位,文人士大夫之所以熱衷這類藏品,其主要目的在于學術(shù)研究。北宋女詞人李清照在《金石錄后序》中說,收藏的目的在于“正偽謬,去取褒貶,上足以合圣人之道,下足以訂史氏之失”。乾嘉時期對于金石碑帖的收藏,目的也是為了考辨史料真?zhèn)?,編撰史書,而這些學術(shù)研究,也是建立在怡悅心靈的基礎(chǔ)之上的。

 

  但是到了現(xiàn)在,收藏,從怡情悅性的個人愛好正在向投資理財?shù)男袨檗D(zhuǎn)變。有人預(yù)言,21世紀,收藏品投資將取代證券投資和房地產(chǎn)投資,成為人類主要的投資方式。當代的收藏熱,就是建立在收藏成為投資理財方式上的。雖然收藏還有怡情悅性的作用,但人們首先考慮的是增值保值。不論是拍賣場上一擲千金的大款,還是古玩攤前的尋尋覓覓散客,純粹為了滿足自己興趣愛好的收藏者恐怕已經(jīng)很少了。人們認為收藏市場上商機巨大,撿漏易如反掌,結(jié)果,由于缺乏知識的積累和眼力的磨練,初入道者往往吃藥上當,那些自以為是的玩家,甚至花去成千上萬的資金,卻落得個滿屋假貨的結(jié)局。

 

  應(yīng)對以投資理財為主要目的的收藏熱,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有關(guān)部門要出臺對于假拍假賣、制假售假的制約性政策,保護投資者的合法權(quán)益,公眾媒體要正確引導,提高收藏愛好者的鑒賞水平,讓他們樹立正確的投資理念。收藏愛好者要摒棄處處撿漏的夢想,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nèi),從貨真價實的觀點出發(fā),逐步提高自己的收藏水平,只有這樣,收藏熱才能持續(xù)良好地發(fā)展下去。

 


【編輯:張瑜】

相關(guān)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