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力鈞《時間線索》文獻展一角
【編者按】
2009年12月11日,方力鈞的個展《時間線索》在廣州盛大開幕。廣東美術館啟用了其整個一樓的全部展廳和大堂,展出了方力鈞近30年藝術創(chuàng)作中的大量資料、手稿、早期習作、2000年以后的新作,以及專門為展覽剪輯制作的紀錄片。這個聲勢浩大的展覽,一時間成了中國當代藝術屆的一個話題,甚至引發(fā)了一些爭議。然而對于方力鈞這樣一位早已聞名海內外的藝術家,為什么還要一再舉辦這種大規(guī)模的“文獻展”、“回顧展”?藝術家本人對此又有著怎樣的解釋?藝術家本人對自己的創(chuàng)作歷程又作何評價?等等這些問題,具備常識的讀者,從下面這篇訪談,或可讀出一些“線索”來。
采訪人:劉軍
時間:2009年12月12日
地點:廣東美術館《時間線索》展覽現(xiàn)場
一、悲觀主義:個體很渺小,悲觀很正常
99藝術網(wǎng):方老師你好!我們還是先從你這個——被稱之為“世界觀”的東西談起吧。在不同的場合,您經(jīng)常有一些很生動精辟的比喻,比如一個人身陷泥潭,他最好的做法就是待在原地不動,不要折騰;再比如說像野狗一樣活著的狀態(tài)。總體而言,我感覺你對世界的看法、對人生的看法是一種悲觀的態(tài)度。你這個悲觀的觀念是怎么形成的?大概是在什么時候,您對這個東西比較確認,覺得世界就是這樣的?
方力鈞:我先更正一下,我可能是一個比較悲觀主義的人,但又不是全部。其實人的精神很復雜,并不是說一味的悲觀主義。其實你在生活里的態(tài)度,都是根據(jù)你自身的經(jīng)驗、對自己的認識來的。我覺得無論是社會,無論是教育,無論是歷史,無論是自己生活里遇到的,(包括自己的)能力等等,其實都很容易證明,一個個體是非常渺小的。基于這一點來講,我認為我作為一個個體,悲觀是正常的。
99藝術網(wǎng):據(jù)說徹底的悲觀主義者才是最快樂的,活得最輕松。對你來說,生活、生命的真諦是什么?
方力鈞:這就是我們著迷的地方,就是說,生命沒有一個什么稱作真諦的可能性存在。
方力鈞1993年作品《第二組2號》
當年12月19日紐約《時代周刊》雜志以其作為封面,
并引用Allen Ginsberg的詩作"HOWL",
把方力鈞比作新時代中國的Allen Ginsberg
二、藝術創(chuàng)作:成功要講策略
99藝術網(wǎng):您創(chuàng)作本身之外的生活,跟你的創(chuàng)作之間,到底是一種互相交織的關系、還是說有時候你需要冷靜地把生活和創(chuàng)作疏離一下,并不是把你生活的全部倒進你的畫布里去?
方力鈞:你也沒有辦法把生活全部都做成藝術。其實人有兩種力量:第一,你必須得認識到你個人有多大,能做些什么,有多大能耐。因為個體的本事是很小的,但是它的欲望和夢想又是無限的,這就決定了人是不能夠做你想做的所有事情的;你只能去選擇,盡可能少地做事情。當你選擇了某一項或者某兩項事情來做的時候,只有盡可能地把這一兩項東西做得很大、很好,才能夠顯示出來你的能力來,你是可以做好的。所以你必須在兩個完全相反的方向上,同時下功夫。所以這也是人的一個矛盾。
99藝術網(wǎng):我們從畫面上看,像您從年輕時候到現(xiàn)在也都是朋友的于天宏老師,很早就出現(xiàn)在你的油畫當中,而且是反復地出現(xiàn)。對你來說,創(chuàng)作是你對生活的一種記錄,還是說你要發(fā)泄一下你的某種情緒,或者是表達你對生活、對生命的一種思考?
方力鈞:我是盡可能地把我的生活和工作混在一起,盡可能讓我的生活和我的藝術形成一種供給和需求(的關系),它有自身的一個生態(tài)循環(huán)。這樣的話,其實我就無所謂是生活,還是工作了。
另外一個,這個工作里面包含了非常多的可能性。而且有的時候,可能就是沒事干,那干什么呢?畫張畫吧,也沒有什么想法地畫畫,閑著或者沒事了,就畫一畫;有的時候又是非常有激情,有的時候覺也睡不著、飯也不想吃,就想工作;那么有的時候又特別厭煩,根本不想畫,但是馬上就得把這個畫交出來,不畫又不行;有的時候是宣泄……其實這也是一個很自然的狀態(tài)。
99藝術網(wǎng):你在具體的繪畫實踐當中,有一個奇特的模式,就是十幾或者幾十幅作品一起開始,然后今天有靈感今天畫或者隔一段時間繼續(xù)畫。這是在這種觀念的下產(chǎn)生的這種方式嗎?
方力鈞:因為我的工作方式可能跟別的藝術家不太一樣,我是盡可能排除激情的,我不太喜歡在有激情的狀況下工作。我比較喜歡像一個工人,工人砌墻,或者工人做任何的事情,不能靠一時的沖動和興趣來做這個工作,他要保證這個工作能夠長久地做得非常精確,非常職業(yè)化?;谶@一點,我覺得你畫多少,都是沒有什么障礙的。
另外一個,還是我們剛才那個話題,就是你選擇了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就要盡可能地有效率,多做、做好。其實像我的這種工作方法,主要是圍繞著效率來的。比如說我在同時進行幾十件作品的時候,任何一件作品失敗了,對于我來講是無足輕重的。如果只做一件作品的時候,任何一件作品失敗了,對我打擊都非常大。任何一件作品無論是想法上面、用筆上面、用色上面,包括所需要的形象資料上面,如果卡殼了,比如說我想找一個手勢或者我想找一個特定皮膚質感的手,但是我一下找不到,工作就得停下來。我停下來的這個時間就白白地浪費了。所以我同時進行幾十幅作品的時候,在缺這個內容或者找不到那種感覺的時候,我可以在別的地方去工作,這樣的話就保證我的時間是不會被浪費的。
99藝術網(wǎng):剛才你談到一件作品如果失敗,那么具體,你是怎么判斷這個作品做得不滿意還是滿意,這個判斷依據(jù)是什么?
方力鈞:其實這個是非常簡單的,一個藝術家應該盡可能地做到既是藝術家又是觀眾,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就按照普通觀眾的看法,哪件作品好或者哪件作品不好,就非常顯然的。
【系列視頻】
方力鈞“時間線索”個展系列訪談
——是“玩世潑皮”還是體驗生命?
一、悲觀主義:個人很渺小,悲觀很正常
二、藝術創(chuàng)作:成功要講策略
三、功成名就:藝術家有權享受“成功”的利潤
四、展覽立意:個人如何對應時代?
五、自我評述:創(chuàng)作是一種合力作用
>>>>>>更多相關鏈接
方力鈞《時間線索》專題報道
【紀錄片】"幕后"的方力鈞:"時間線索"是怎么做出來的?
方力鈞:無限和個體的關系
方力鈞推出大型個展 回應對其加入中國藝術研究院的批評
非一夜暴富藝術家方力鈞:當代藝術不是騙錢的
全球語境下的當代藝術判斷——方力鈞“時間線索”研討會
展覽進行時:方力鈞·時間線索個展研討會【組圖】
從入世到出世的神話 方力鈞“時間線索”隆重開幕
【視頻】方力鈞“時間線索”開幕 打開藝術創(chuàng)作與生命體驗的全記錄
方力鈞“時間線索” 新聞發(fā)布會現(xiàn)場搶先看!
由方力鈞的“時間線索”看中國當代藝術研究的現(xiàn)狀與未來
展覽進行時:方力鈞個展“時間線索”即將開展(組圖)
在《時間線索》展覽開幕式現(xiàn)場,方力鈞成了最忙碌的人
三、功成名就:藝術家有權享受“成功”的利潤
99藝術網(wǎng):現(xiàn)在,從一個世俗的角度來看,您已經(jīng)功名成就,這個世界已經(jīng)發(fā)生了變化,跟您當年八十年代創(chuàng)作的處境也不一樣了,我不知道外界對你有沒有產(chǎn)生這樣兩種壓力:第一,你一旦有新的作品出來,不能失掉你的身份,因為你已經(jīng)到了一個高度;第二,可能一些批評家會說你這個新的作品,不能老重復自己以前做過的東西。對于這兩點,首先它對你來說是不是一個問題?如果它是一個問題,你打算怎么化解它?
方力鈞:你說的這個問題,對于我來講是不存在的,因為我們其實可以看一下文明史或者是藝術史,能夠有自己的面貌、而且被社會喜愛或承認的藝術家并不是那么多的。所以,一個藝術家能夠創(chuàng)作出社會和大眾喜歡的模式,他已經(jīng)非常了不起了;那么他可以,有權力去享受這種模式或者這種形象所帶來的利潤,這個是沒有問題的,并不是說別人要求你不斷地去翻新,去什么的,你就必須要這樣做。
另外一個,藝術家和作品的關系,其實就是一種生命和疾病的關系。它的這種變化是非常自然而然的,就像我昨天喝酒了,所以現(xiàn)在的表現(xiàn)是這樣的,眼睛是腫的。如果我游完泳,可能有點疲勞,但會很精神。你的這種身體狀況決定了你的外在表現(xiàn),就是說你生命的存在,決定了你藝術的表現(xiàn)。當你能夠做到這一步的時候,其實它根本不存在我們平常所說的轉折,什么變化,什么新的想法,因為這些東西,完全不是問題。
《時間線索》展覽新聞發(fā)布會現(xiàn)場
四、展覽立意:個人如何對應時代?
99藝術網(wǎng):接下來要講到個人跟他所處的時代,包括歷史之間的對應關系。你對這種問題是怎么考慮的?
方力鈞:其實我們這次展覽,它在意義上非常重要的方面——差不多是決定性的想法,就是跟這個問題相關的。以前,我們只是把成果拿來,脫離它的環(huán)境來討論,比如說一個蘋果,可能藝術家或者藝術家的作品就是這個蘋果,對于大眾來講,看到這個蘋果就足夠了,他或者喜歡,或者不喜歡,對于蘋果來說本身就夠了。但是如果作為果農(nóng)這就不夠了,因為果農(nóng)至少要知道什么時候剪枝,什么時候授粉,怎么施肥,怎么采摘、保存,怎么運輸,甚至怎么去賣、去銷售,一系列專業(yè)的知識。而作為一個農(nóng)業(yè)專家來講,又不僅僅是怎么剪枝、澆水的問題,還要考慮土壤到底是什么樣的,氣候是什么樣的,一年四季適不適合種蘋果樹還是種梨樹,等等。雖然說蘋果只是表現(xiàn)蘋果,但是蘋果從哪兒來的?這個蘋果是從地上吸收水分,吸收各種所需要的東西,然后結出的這個蘋果。
現(xiàn)在我們的情況是大家只就蘋果說蘋果,我們不提供其它的證據(jù),我們不研究土壤,我們不研究蘋果樹,我們也不研究環(huán)境,那么我們是誰呢?我們把自己等同于一個最普通的消費者。這樣的話,我們怎么好意思以一個職業(yè)的或者專業(yè)的人士在雜志上、在媒體上不斷地去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呢?所以,我們私下里在談或者在討論、在想問題的時候,我就發(fā)現(xiàn),造成這樣一種現(xiàn)象的錯誤,其實是在藝術家,而不在批評家,也不在理論家,更不在觀眾,因為藝術家沒有提供這些素材,他沒有提供這些證據(jù),導致大家只能就蘋果說蘋果。
所以我們做這個展覽,就是希望我們要做到我們應該做的這一部分,我們把這些基礎材料拿出來,然后才會有的人看到,原來蘋果是從地底下吸收了那么多東西才長成的,大家才有根據(jù)去研究這個蘋果。如果我們只是摘一個蘋果送給別人,因為別人沒有根據(jù),沒有辦法展開這個工作,當然整個的責任就是我們自己了。
99藝術網(wǎng):這是你用蘋果、蘋果樹以及它的土壤做比喻,來對藝術研究、對當代藝術研究問題的另外一種解讀。這里面還有一個問題,通常以我們一般的經(jīng)驗來看,一個人從小學,從小到現(xiàn)在,這么多的文獻資料保留下來是件很困難的事。你是很早就有這種意識,還是你有保留作品和習作的習慣?
方力鈞:其實這個主要是我自己的運氣。我整理我自己的這些文件比較早,因為條件比較好。大概從九四、九五年的時候,我就有助手,還有辦公室,不斷地幫我整理這些東西。另外一個,當我們開始文獻展覽這個項目的時候,我哥哥突然回到家,發(fā)現(xiàn)一個木頭箱子,一個箱子里面就有上千件的手稿、素描,還包括其他朋友的作品。有一些其他朋友的作品,全部都丟掉了,反倒是我這個地方能夠提供幾幅他的實物,能夠證明他在那個時代或者那個年齡做的事情。比如說楊茂源,就是大學同學,在圓明園時候我就不斷地搬家,搬來搬去,有的東西寄存在朋友家里面,有的就丟掉了。我那個文獻展開始之后,楊茂源突然夾了一卷子畫給我,說:“老方發(fā)現(xiàn)了你這一卷子畫。”我打開,全部是我上大學和圓明園時期畫的,正好這一塊是一個非常大的空白,這一部分就這樣給我補上了。
其實我有聽其他藝術家講,昨天我們還在開玩笑,他們也有類似的情況,只是別的藝術家運氣沒有那么好,他們的朋友可能把他們的那些畫拿到市場上一幅一幅去賣了。如果茂源拿這些畫也這樣去賣的話,可能會賣很多錢。所以我非常感激朋友的用心,真的是非常好的用心。
再比如說我們整理資料的時候,有一個信封,把信封打開之后就是木刻的復印件,里面夾著當時徐冰老師推薦這幅木刻到一個雜志去發(fā)表的信。
99藝術網(wǎng):《美術》雜志?
方力鈞:不是,是推薦到另外一本雜志去發(fā)表的這封信。當時我沒有太在意這件事,也沒有去找徐冰老師推薦的這個人,所以這封信也夾在信封里邊了。那天拿來的時候,我看到徐老師當時的信還是很親切的。看到那幅畫,我就有點搖頭,我說:“挺好的一幅木刻,我那個時候刻得挺細的,記得很清楚,可是沒有原件了,板子壞了,展覽只能展復印件了。”第二天,我中專的同學就是胡建,就提到這個事情了,說:“你現(xiàn)在找以前的這些東西,你還送給我一張木刻,就在家里面放著,我也沒用,回頭給你拿過來。”他過兩天就拿過來了。我就是就有這么好的運氣,頭一天還沖著復印件搖頭,第二天老胡就把東西給拿來了。這種巧合,總是在我身邊發(fā)生,我真是特別好的運氣,這樣的事情在生活里總是會發(fā)生。
方力鈞1990年作品《油畫(之四)》,81X100.5cm
1989年,方力鈞的素描作品參加了“中國現(xiàn)代藝術大展”,
但幾乎沒受到關注
五、自我評述:創(chuàng)作是一種合力作用
99藝術網(wǎng):我知道你有一種很奇特的記憶力,包括你小時候的同學、老師,很小的玩伴你都能記住他的樣子和姓名,這是不是因為你在生活中最注重人跟人之間的關系,反而創(chuàng)作,一些專業(yè)、職業(yè)倒在其次,是這么一種狀態(tài)?
方力鈞:這個我也不知道,但是人呢,喜歡朋友,要有感恩之情,我覺得這是做人最基本的。其實動物都知道相親相愛,或者是相敬,就更不要說說人了,這是人之所以是人的一個基本的東西。
99藝術網(wǎng):我們剛才說個人時代和歷史的對應關系,我們可能特別注重你當時所處的一種時代,尤其是因為中國在藝術方面,像85、89,89年大展的時候你也參展了,大家會很看重這些東西。但是通過你所提供的這些文獻資料,我們去讀的話,就會發(fā)現(xiàn),實際上你更多地是根據(jù)自己的內心來創(chuàng)作的,那種大的活動、思潮、事件,跟你所走的藝術道路有沒有必然的聯(lián)系還很難說。我可不可以做這樣一種假設,就算你早生十年或者晚出生十年,你都會走出你自己想要走的一種藝術道路?
方力鈞:前兩天我們還在聊天的時候開玩笑,和英國來的朋友討論這個問題,就是藝術怎么樣,如果怎么樣。然后我就正兒八經(jīng)地說:“人生是沒有如果的。”其實這是一個很嚴肅的話題,人生是沒有如果的。
另外一個,發(fā)生在自己周邊的思潮、流派或者是形勢,對自己都是非常重要的。只不過是說在你的創(chuàng)作、在你的整體過程里邊,它到底占了多大比重;或者說在不同的時候,它占的比重有什么變化。最簡單地就是我們去吃一頓飯,哪怕最簡單地吃一個盒飯,它的構成都是非常復雜的,可能有的時候有點辣椒,有的時候有點醋,主體上可能是饅頭或者米飯,有點青菜、有點肉、有點醬油、有點咸鹽、有點味精等等。就是說簡簡單單的一盤菜,都可以有這么多構成的因素,你想想一個人的成長和人的創(chuàng)作心理,它構成的成份就會更加地復雜。
99藝術網(wǎng):謝謝!我們今天的訪談就到此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