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shù)資訊平臺
搜索

何紹基作品真?zhèn)舞b別

來源:上海證券報 作者:- 2009-12-05

圖一

 

圖二

 

  在近代書壇,何紹基無疑是一位繼承與創(chuàng)新兼擅的書法大師?,F(xiàn)在,“何體行書”已是廣為人知的專有名詞,這在晚清以及晚清之后的書法家群體中算是十分稀奇的事。對于他,人們最津津樂道來自三個方面:第一,其書法強烈的個性色彩;第二,其作品存世量奇多及行書面目的多樣化;第三,他對羊毫毛筆的“物盡其用”。

 

  何紹基(1799—1873),字子真,號東洲,晚號叟,別號東洲居士,湖南道洲人。最為近代最著名書法家的之一,何紹基辭世距今已一百多年,有幸的是我們現(xiàn)在還可以經(jīng)常看到他的作品真跡,這顯然是因為他“多產(chǎn)”的緣故。其作品的幅式絕大多數(shù)都是中堂立軸與對聯(lián),值得提及的是在他所創(chuàng)作的眾多對聯(lián)作品中還從未見過書寫的文字內(nèi)容有重復(fù)的。

 

  何紹基作書法,真、草、篆、隸、行各體皆能,其中行書的成就最高,并受到普遍的認同。因特點強烈人們稱之為“何體行書”。作“何體行書”時,他只使用一種大管厚峰羊毫毛筆做書寫工具,但卻能寫出趨同存異的好幾副面孔來,被后人所常見的是那種以“回腕高懸”姿勢作出的手書,他寫這種字時,運筆一定是腕平鋒正,所作筆線既豐滿又流利并且有微微顫動的感覺,讓人稱道的是:他的筆圓勁遒,宛能呈現(xiàn)出松而不馳,綿中寓剛的藝術(shù)效果;他用墨墨色濃中微淡,落在紙上的墨也異常飽滿,通篇書法作品少見枯筆而只能見到個別處的“漲”筆;其作品墨彩、韻味超越了書法的局限,充滿畫意,墨當是其勝人之處。結(jié)體有顏(真卿)字構(gòu)架的特點,又參合了隸(書)意與(魏)碑味。筆線的粗細長短很懸殊,筆與筆、字與字之間多有“春蠶吐絲”的映帶牽連。章法以充實豐滿者居多,因字大小相錯,故行、間界限不明顯。總結(jié)地說,看他這種字,給人帶來的是賴人尋味的藝術(shù)感覺。臃容大度、典雅中的灑脫是其特點也是其優(yōu)勢。不過,有個別書畫界名家對他這種字持不同看法,認為它顫抖得不夠自然,有做作的因素。不過,他還寫過另一類型的行書,則絲毫沒有“做作”之嫌,它揉雄渾剛勁的北碑與拙重的“顏筋”、端麗的“柳骨”為一體,筆法不再全是中鋒,而是中側(cè)兼用、使轉(zhuǎn)自如。筆線曲中有直,剛?cè)岵F(xiàn)。體勢欹中得正、瀟灑飄逸。每個字都顯露出開闊、峭撥的構(gòu)造美。相對于前面提到的那種類型的行書,其藝術(shù)質(zhì)量似乎更高一些。當然,他的行書還有其他類型,這里就不一一而足了。

 

  長期以來,在中國書畫市場中,仿冒的“何體行書”相對于與他同時代的書法家來說要多得多,其贗品大部份都屬于“舊仿”。不過,這些“舊仿”水準都不高,只要辨別時略微仔細一些,一般是很容易看出破綻的。如近期出現(xiàn)在南方某拍賣場上的疑偽作品,見圖1,就明顯具有以下幾處的疏漏:一是書法氣息不暢,行筆停停走走,不是一氣呵成;二是筆線軟弱無力,即使用羊毫毛筆但欠功力;三是結(jié)體松散別扭、筆線顫動不自然,每個字與字之間不能形成呼應(yīng)關(guān)系;四是章法不充實,顯得空洞,全局把握乏術(shù),這幾乎是所有仿何字的通病。而圖2,是筆者二十年前收入的藏品,它正是上述到的那種集顏筋柳骨為一身的書體,筆線決不像圖1上所見到的那樣單薄、油滑、無力法度,而是具有壯美、灑脫的超強藝術(shù)表現(xiàn)力,間架走勢較好地體現(xiàn)了縱與斂、散與整、鈍與銳、勁與柔的構(gòu)成形式美,章法編排也非常理想。筆者曾將它當作一面鏡子,照出了許許多多類似圖1那樣時不時在市場上露面的“妖怪”。

 

【編輯:虹汐】

相關(guān)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