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來不為人所關注的版畫收藏驟然升溫。在2001年嘉德廣州夏季拍賣會上,版畫家應天齊12張一套的版畫《西遞村系列》僅以11萬元落槌;但日前在北京翰海秋季藝術品拍賣會上,還是應天齊的《西遞村系列》,卻以101.2萬元的高價成交。這樣的火爆場面不僅表現在拍賣會里,在藝術品市場上,不少國內藏家已經將收藏目標鎖定在一些中外名家的版畫作品上。
人們認識還較模糊
對此,著名版畫家、上海市美術家協會版畫藝術委員會主任盧治平指出,隨著收藏者的日漸成熟,版畫在中國藝術品市場長期以來所遭遇的“冷漠”已經結束,但是盡管如此,與國畫、油畫等深受藏家關注的藝術品類相比,版畫還只能算是只“丑小鴨”,想要變成收藏市場的“白天鵝”仍需時日。
盧治平是在他的“灰色的五言與七律——盧治平版畫作品展”現場接受本報記者采訪的。他介紹說,在西方,版畫幾乎是所有藝術投資品大種類中最具增值潛力的首選品種。像西班牙的帕布洛·畢加索、德國的珂勒惠支等大師的版畫作品,在拍賣會上每張常常能拍到上百萬甚至幾百萬美元。
相比之下,我國版畫的價位與國際市場的差距很大。盧治平坦言,版畫在中國之所以處于市場的邊緣,主要是人們對版畫的了解不夠。很多人對版畫的認識是比較模糊的,有的甚至連何為石版畫、何為絲網版畫、何為銅版畫都難以分清。對于大部分人來說,關于對版畫的認識主要來自“文革”前后的黑白木刻和水印木刻,認為它只是用來作政治宣傳用的印刷品,因而也就無法根據不同版種的特點來欣賞版畫。
收藏價值受到懷疑
“版畫的可復制性,使其收藏價值受到懷疑,同時也使其價格受到曲解。”盧治平說。
在盧治平看來,版畫是可以復制的,但它與一般的復制印刷品有著質的不同。版畫集畫工、刻工、印工于一身,其藝術價值絲毫不比其它藝術種類遜色。版畫與一般印刷復制品在印制上也有天壤之別。一般印刷品只需紅、黃、藍、黑四版加網疊印即可,而現代絲網版畫要完成一幅作品,一般需要20個專色版套印,多的要達到50至60個專色版,其制作者的審美能力與技術水準與印刷品不可相提并論。版畫的復制有嚴格的規(guī)則,版畫家每創(chuàng)作一幅作品,在印制上按順序嚴格編號,印到規(guī)定的數量(即印額,在畫面上顯示分母),甚至要舉行一個沙龍式聚會,在一些業(yè)界人士的參與下舉行毀版儀式。同時,每幅作品均有畫家本人的親筆簽名、標上創(chuàng)作時間等,以保證畫作的藝術水準和市場流通量。
文化內涵不容忽視
中國美術家協會版畫藝術委員會主任宋源文則認為,觀眾對版畫的認識有局限性,而藝術家自己又何嘗不是?版畫對材料、技法的依賴性較別的畫種強,我們在硬件、技術層面上比一些版畫藝術發(fā)達的國家差了一截,需要補。于是,很多版畫藝術家陷入了“重技術缺內涵的怪圈,這造成了版畫在近幾年沒有力作的狀況。“哪怕是一個簡單的技法問題,也有文化背景、感情因素在里面。奧地利版畫100多年來只有克里木特、席勒流傳下來,說明文化內涵不容忽視。”
藝術評論家李旭直言,目前我國版畫的味道不夠獨立。“很多油畫、攝影能夠干的事情,版畫就不要做了。版畫畫面的味道以及包括絲網版、鎂柔釘等綜合技法,是能夠做很多其他畫種不可替代的事情的。”
【編輯:張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