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藝術品電商,需要“網紅”嗎?

來源:藝術互聯(lián)網評論 作者:王槄 2016-04-08

當今我們已經進入移動互聯(lián)網的星時代,各個行業(yè)領域的“星”蜂擁而出,如吳曉波、羅振宇、秦剛、文怡、papi醬等利用微信、微博、視頻、博客等網絡載體打造出個人品牌,他們成功將自己、媒體、平臺融為了一體,“我就是媒體,我就是平臺”,這種基于人本身的個性化媒體人,有人稱之為“自明星”,現(xiàn)在也有個更加火的形容詞,叫“網紅”。

一個人就是一個媒體,一個人就能影響幾千人、幾十萬、幾千萬人,甚至更多。這在傳統(tǒng)媒體傳播看來,是不可思議,時下也有不少傳統(tǒng)媒體在做新媒體,短期內也能積累強大的宣傳優(yōu)勢。然而,這種傳播方式是冷冰冰的,很難產生長期的信任,在這個信息快速傳播的時代,人們喜新厭舊的速度也在加快。

而“自明星”、“網紅”的出現(xiàn)恰恰彌補了這其中的短板,完全突破了原有媒體冷冰冰的傳播形式,直接升華為“信任”傳播或者“信仰”傳播,這樣一來其生命力和爆發(fā)力相當彪悍、相當恐怖。

以筆者為例,在短短一年多的時間里,我就是利用“自明星”、“網紅”策略完成了一個華麗的“轉身”。

易拍全球的楊經理曾對我說,“要說論藝術,你還差的遠了,論電商呢,你也不怎么行,要是這個藝術品電商,你是絕對的第一人,我當時一看連《文匯報》報道都引用了你的觀點和研究報告,我一定得見見。”所以,藝術專業(yè)領域的自媒體“明星”、“網紅”更具有發(fā)展?jié)摿Γ覀兛煞Q之為“藝術網紅”。

尤其是在藝術行業(yè)里,藝術家、專業(yè)藏家、鑒賞家、藝術經紀人等藝術圈人基本上都沉淀在線下,很少利用互聯(lián)網傳播宣傳自己,不懂得搞自媒體,即使有些藝術家微信積累了上萬的粉絲,卻還得依靠傳統(tǒng)的線下畫廊銷售作品。

在我看來,實際上這些藝術專業(yè)人士是最有資本的,很多人都是在藝術圈里沉淀了十幾年、幾十年了,他們要是上網做了“藝術網紅”,一定能群領風騷了,唯一的遺憾是他們不懂得傳播。

新興藝術品電商人,大多是拼命的拉投資做平臺或者是做平臺拉投資,直接利用微信、平臺做在線拍賣、銷售,新銳、潛力股、撿漏等諸如此類宣傳,玩命的做流水,然后在苦苦的尋覓客戶。

我們想想看,這種直接以銷售積累的利益客戶能持久嗎?基于平臺的信任是很脆弱的,一個突發(fā)事件就可能瞬間將辛苦幾年積累的商業(yè)信譽消失殆盡。

如果藝術電商人也做了“藝術網紅”,尤其是創(chuàng)始人、CEO、總經理,也就有了對外傳播的窗口,第一時間處理各種危機,其積累的粉絲會自發(fā)的傳播他們的聲音。

同時做“藝術網紅”的另一個好處是,還可以積累藝術行業(yè)的上下游人脈資源,屆時無論是什么樣的危機,都可以憑借這些積累去緩解或者化解這個危機。

誠然有些藝術人也建立了微博、微信、微信公眾賬號,幾萬、幾十萬粉絲的不在少數(shù),我有些朋友的藝術媒體賬號十幾萬粉絲,有影響力,卻沒收益。實際上這些所謂幾萬粉絲的賬號,只能說是自媒體的初級階段,粉絲不一定能轉化為有效客戶,沒有后續(xù)的經營和管理,單純的發(fā)文章,是在重復走傳統(tǒng)媒體的老路了,早晚給淘汰。

一個成功的“藝術網紅”,首先必須要有一個清晰的定位,你要將自己定位于某個領域的專家,你是個產品經理,那你就定位產品經理專家,你是個藝術研究者,那你就定位"互聯(lián)網+"研究領域專家,總之,這個領域的選擇是至關重要的,不怕是細分領域,越小越細越容易打造。

其次,必須要有思想或理論體系。比如馬克思關于馬克思主義有一套自己的思想,《資本論》就是這套思想的載體。你須要在選擇的這個領域里建立自己的一套思想體系,你是這個領域的專業(yè)人士、專家,必須要對這個領域有著專業(yè)的認識,最好要有自己的觀點和理論體系。

再次就是有武器,現(xiàn)在媒體非常發(fā)達,作為“藝術網紅”,常用的武器有:文章、圖書、視頻和演講。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時代已經過去,現(xiàn)在需要你喊出自己的價值,必須狠狠的推廣。

最后要對積累的粉絲持續(xù)進行互動、轉化,逐步打造出你的核心用戶群,因為核心用戶才是你的真正客戶。一旦你能積累了1000鐵桿核心用戶,那么以后就能自動持續(xù)的發(fā)酵了。

所以,僅僅是一個微信賬號,微博賬號,以及微信公眾賬號,沒有清晰的定位,沒有成熟的理論體系,沒有持續(xù)的互動經營,很難算得上是自媒體,更難以成為真正的“藝術網紅”。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