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奶酪與當代藝術

來源:21世紀經(jīng)濟報道 作者:曾瓊 2014-11-22

剛到法國居住的時候,不太喜歡西餐。記得有一次夏天在歐洲幾個國家漫游度假,整整兩個星期沒見到中餐,到后來幾乎見西餐就想吐了。走到荷蘭的一個小鎮(zhèn),突然發(fā)現(xiàn)有家餐廳掛著中餐館的招牌,立即激動地沖了進去。那真是難忘的一頓飯,當所有的炒白菜,宮保雞丁都以粉紅色的番茄醬裹著出現(xiàn)時,我絕望到只能無語。

那時候最不接受的法國食物是奶酪,偏偏法國又是個奶酪大國,數(shù)千種奶酪,有的完全是臭不可聞,別說吃,聞著都難過。誰想到在外面住的時間久了,不僅慢慢地接受了奶酪,甚至還喜歡上了,分得出不同奶酪細致的口味變化,也講究如何和紅酒搭配了??梢娙说目谖妒强梢愿淖兊?,環(huán)境變了,生活經(jīng)歷變了,所謂原來不理解的東西也就理解了。

想起這事,是因為剛剛看到一個藝術家朋友的作品。朋友算得上是國內(nèi)知名藝術家,擅長寫實油畫,作品很受國內(nèi)藏家歡迎,在拍賣行上也是數(shù)百萬級的藝術家。認識朋友十多年了,以前非常喜歡他的作品,唯美,細膩,文藝,技術也好,非常養(yǎng)眼。有時候想想,我之所以進入藝術這個行當,多少有年輕時交往的這些藝術家朋友對我的影響,他們算得上是我藝術的引領人。只是,在這么多年之后,我看他的作品,竟然有點無動于衷的感覺。朋友仍然是好看而細致的,而我卻覺得那不過是一張美麗的畫布而已。朋友沒有變,而我變了。

最近這些年,因為喜歡藝術,在海外行走時就不斷地看博物館、美術館和畫廊。所做的工作,也提供了我大量的和各種藝術家策展人交流的機會。無法說清從什么時候開始,我對藝術的口味開始發(fā)生了變化,開始被一些以過去的我的審美標準不能接受的作品吸引,開始接受并理解所謂“當代”的,甚至“重口味”的東西,這種改變也影響了我對藝術作品的價值判斷,一種新的評論體系在不知不覺中形成了。

在奧賽美術館再次和雷諾阿相遇時,我發(fā)現(xiàn)曾經(jīng)有過的對他的熱愛和崇拜已經(jīng)蕩然無存。他那些豐膩慵懶的美婦人和明媚漂亮的孩子,那些陽光和花園,在過去的我看來是美和向往,在今天的我看來是平庸的中產(chǎn)階級趣味,我驚訝地意識到,這種趣味讓我覺得很乏味。與之相反的是,現(xiàn)在的我迷上了過去完全不理解的另一些藝術家,比如說巴爾蒂斯的邪惡的冷漠,賈科梅蒂的傷殘和孤獨。他們的作品,有一種不能簡單以“美”來判斷的精神性的力量,強烈地刺激了我,擊中了我,他們讓我戰(zhàn)栗或疼,讓我惆悵或傷感,他們激發(fā)了我作為一個人的靈性和思考。

顯而易見,我的趣味改變了。也許是眼界的拓展,看到了更多的藝術形態(tài),也許是因為年齡的增長,對生命的感受改變了,也許是學習,讓我們不再以單一的文化價值來判斷事物,總之,那些只是簡單的視覺上的審美,已經(jīng)不再能滿足我,我需要更強烈更深入的東西。

平時常常聽到一些人說,當代藝術中的很多作品完全無法理解,或者那么怪的的東西怎么還會有人喜歡。其實這真沒什么深奧的東西,和奶酪一樣,先入為主地拒絕嘗試,當然無法體會到奶酪的美味和營養(yǎng)。嘗試多了,自然就品出味道來了。只要愿意,就能體會豐富更包容的不同文化,這過程是很讓人享受的。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