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里的雜項包括竹木牙角匏,匏就是指葫蘆。工藝葫蘆的形成有六種:一、范制葫蘆,是將幼小的葫蘆納入刻有陰紋的模子中,待其木質(zhì)化后取出;二、勒扎葫蘆,也就是葫蘆在生長時人為改變其形態(tài);三、火畫葫蘆,即利用工具在葫蘆表面的木質(zhì)層上烙燙圖案;四、押花葫蘆,就是用帶堅刃的工具,通過按押在葫蘆上產(chǎn)生浮雕般的花紋;五、針刻葫蘆,就是以針尖在葫蘆上刻畫出各種圖;六、刀刻葫蘆,或淺刻陰文花紋、或鏤刻透雕圖案。葫蘆的外表形態(tài)更多,常見的主要有十種:如,大葫蘆、手捻葫蘆、亞腰葫蘆、鶴首葫蘆、瓢葫蘆、扁圓葫蘆(柿子葫蘆)、長脖葫蘆、疙瘩葫蘆、長柄葫蘆、天鵝葫蘆等樣式。
2011年西泠印社的春拍中,一件清代巧雕匏器以69萬元成交,創(chuàng)下內(nèi)地匏器拍賣的新紀錄。“葫蘆”這門傳統(tǒng)藝術(shù),不僅獲得了普通大眾百姓的青睞,而且獲得了越來越多玩家的垂青。閑暇之際我亦收藏了一些葫蘆。
第一組四件為勒扎天鵝葫蘆(圖左1),這種異形葫蘆是在葫蘆快要生長結(jié)束前,用繩子按需要勒扎起來定型。周末上海的藏寶樓,人頭攢動,熙熙攘攘,二樓雜項件較多,一個賣竹藝品鋪的幾件天鵝葫蘆吸引了我,價格很貴要四五百元一只,“沖動戰(zhàn)勝了理智”。我一下“逮”了四只。
第二組三件為火畫工藝掛葫蘆(圖左2),葫蘆事前要經(jīng)挑選,大小勻稱,體膚完好,否則“麻婆打扮——好看有限”。葫蘆烙燙“福”字及花紋,腰間還系著一個中國結(jié),象征招財納福,吉祥如意。
第三組二件為鳴蟲葫蘆(圖左3)。其中一件小的為范制葫蘆,是去年在鎮(zhèn)江古玩市場收來的。葫蘆畜養(yǎng)鳴蟲的發(fā)起人是晚明人巢鳴盛,明朝亡后便歸隱田園,以種植葫蘆、制作葫蘆器而聞名,世稱“檇李匏尊”。俗語說:“一聲蟲鳴解千愁”,聆聽著蟲兒的叫聲,聆賞這自然與文化之美的交融,真是別有一番情趣。
第四組二件為“疙瘩葫蘆”(圖左4)。是七年前在敦煌覓來的。敦煌夜市是歡樂的天堂,覓寶的去處,當夜幕降臨,有一條燈火輝煌的工藝品街,自北向南地延伸到老遠里去。這里的游客興致更濃,他們逛著、轉(zhuǎn)著、看著、摸著、討價還價著……我在一個葫蘆鋪前停下了,這里擺放著許多蘭州土生土長的“丑”葫蘆,因其滿身長得疙里疙瘩,被老百姓俗稱為“疙瘩葫蘆”。我滿意地挑了“童子戲佛圖”“千眼觀世界”二件“疙瘩葫蘆”。
第五組五件為迷你小葫蘆(圖左5)。六年前走進萬商花鳥市場一家小鋪。墻上掛的,柜里放的,桌上擺的,地下堆的都是葫蘆,仿佛置身于一個葫蘆小王國。我將視線聚焦在一個木盒,里面擺滿著許多煞是可愛的“小精靈”,攤主吹噓是美國手捻葫蘆,我無法去考證,“喜歡就是選擇”,我細心挑了五只,個頭4厘米左右,“迷人三圍”,“小蠻腰三厘米左右”,個個“健康活潑”。
第六件長柄錘形葫蘆長(圖左6)長37厘米,直徑:柄4.5、肚7厘米。十年前的夏天,北京十里河天嬌文化街,其實就是一個露天的超大四合院,里面被各種攤位隔成好幾塊,人頭攢動,好不熱鬧,這里到處都有的東西就是蟈蟈和葫蘆,很多人都聚集在一個攤位,周末人山人海的程度和廟會差不多,我挑了個“童樂圖”葫蘆,比例協(xié)調(diào),造型優(yōu)美。雕刻刀法嫻熟,正面刻著八個孩童嬉戲玩耍的畫面,反面刻了一首《青春妙語》的詩。人物逼真?zhèn)魃瘢煮w蒼勁老練、鐵畫銀鉤。
第七組二件為大葫蘆(圖左7),高41厘米,直徑21厘米。二十多年前在山西平遙古城收來的,包漿厚重,色澤紫凝溫潤。外觀由黃變紅、由紅變紫,油潤靈透,盡顯古樸凝重之美,從個頭和時間來講,為我葫蘆中“老前輩”了。據(jù)說山東聊城堂邑鎮(zhèn)葫蘆更大,名氣更響,號稱是中國葫蘆之鄉(xiāng),將建世界上最大的葫蘆博物館。
葫蘆是由圓構(gòu)成的,象征著和諧美滿,吉祥如意,且與富貴、長壽、子孫繁盛等密切相關(guān),文化內(nèi)涵極其豐富,也是民俗文化的極佳載體。收藏葫蘆有許多細節(jié)需要講究。如:要縫制葫蘆套,將葫蘆裝入套中,精品更要有特制的小匣;平日要經(jīng)常放在干燥通風之處透氣,以驅(qū)除潮濕,防止發(fā)生霉變;要經(jīng)常摩挲或擦拭,這樣葫蘆的表面會愈加光潔,色澤會更深更潤,其價值也將隨之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