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shù)資訊平臺
搜索

仇英《停琴聽阮圖》賞析

來源:99藝術(shù)網(wǎng)專稿 2013-04-01

左:故宮博物院收藏《玉洞仙源圖》 右:《松陰琴阮圖》 對比

仇英,字實父,號十洲,太倉(今江蘇省太倉縣)人。周臣弟子,臨摹古代名筆,無論人物、山水、樓閣、鳥獸色色精工,與沈周、文征明、唐寅并稱“明四家”。

此幅《停琴聽阮圖》軸,絹本,青綠設(shè)色。畫面群峰巍峨聳立,白云流霞漂浮其間。溪泉從山澗潺湲而下,穿過溶洞,匯成清澈的小河。山腳長松掩映,花草叢生,士人正對蒲團上,彈琴撥阮于松風(fēng)澗響之際,若與自然之音交融。不遠處侍童正端著果盤走來,展現(xiàn)出一處遠離塵俗、虛幻縹緲的洞天福地。

青綠山水畫易于俗,因其色彩濃艷、耀人眼目,難在透過大青大綠的富貴氣傳達高雅的情態(tài)。“松澗琴阮”本是極平常通俗的畫題,但仇英卻能通過人物的傳神勾勒,場景的精心布置,傳達出一種士人的曠達情懷,令人為之神往。

《停琴聽阮圖》軸手法與故宮博物院所藏《玉洞仙源圖》接近(見附圖)。山石多披麻皴,筆致生動,敷色善用石青、石綠和赭石等色,輕敷淡染,上色之后,再根據(jù)畫面對各部位青綠色的明暗要求,分別用淡墨層層烘染,色不礙墨,使得青綠色文秀而呈豐富變化,產(chǎn)生爽利明潔的效果。

徐邦達先生在鑒考仇英作品時曾這樣說他:“真筆不論粗細,無不具有文秀之致。” (徐邦達《古書畫偽訛考辨》下卷134頁)這種生而致之的雅致,確實浸淫于他的所有作品。仇英傳世真跡,幾乎幅幅精美,從不見有草率應(yīng)酬之作,與他這種嚴謹精麗、下筆一絲不茍的創(chuàng)作態(tài)度大有關(guān)聯(lián)。

梳理《停琴聽阮圖》上所鈐藏印,我們可以清楚地了解此作的遞藏經(jīng)過。

目前能確知的最早的藏家是明末清初的耿昭忠、耿嘉祚父子,有“丹誠”、“玄賞”、“琴書堂”、“都尉耿信公書畫之章”、“耿會侯鑒定書畫之章”、“珍秘”、“宜爾子孫”、“公”、“信公珍賞”等印可證。耿昭忠(1640-1686),蓋州人,字信公,號會侯??滴蹰g授鎮(zhèn)平將軍,累官至內(nèi)大臣。精鑒賞,富收藏。耿嘉祚(17-18世紀),乃耿昭忠之子,承其父趣,亦是書畫收藏家。今世流傳之宋、元名跡,其上每有耿氏父子藏印。

此作繼為康熙時權(quán)臣索額圖所藏,鈐“九如清玩”、“心園珍賞”二印。索額圖(1636年-1703),滿洲正黃旗人,世襲一等公??滴醯劾^位之初,鰲拜擅權(quán),索額圖輔佐計擒鰲拜,并將其黨羽一網(wǎng)打盡,故深受信任。因參與皇太子之爭,1703年被康熙處死。畫上還有索額圖二兒子阿爾喜普的印章,“阿爾喜普之印”、“東平”,證明索額圖的收藏被其兒子繼承。

此后則歸康熙第十三子允祥“怡親王府”,鈐“怡親王寶”。允祥本人工詩辭,善書畫,喜收藏。怡府藏畫后又歸下一代怡僖親王弘曉繼承,所以畫上有“明善堂覽書畫印記”印。愛新覺羅•弘曉(1722-1778),字秀亭,號冰玉主人。允祥第七子,襲怡親王爵。清朝著名藏書家、詩人,“明善堂”為其室名,著有《明善堂詩集》等。

此后百余年,此作應(yīng)一直收藏于怡親王府,直到清末改朝換代,怡府收藏散出,才為近代大收藏家吳普心收進篋中,并鈐“思學(xué)齋鑒藏印”、“普心長壽”二印于畫上。吳普心(1897-1987),號庭香,江蘇南通人。生性儒雅,耽于古玩字畫之鑒藏玩賞,兼之供職銀行界,可謂“好古而有力者”。青年時代曾在東北謀生,其時東北遭逢連年戰(zhàn)亂,溥儀所攜帶出宮之名貴文玩書畫多有散佚,吳氏乃挾其資財廣為收蓄,累積既厚,遂成民國一代收藏巨擘。1949年后遷居臺灣,其人后半生之交游行止及收藏故實不為常人知悉。經(jīng)他收藏的書畫有許多已歸藏各大博物館。如美國普林斯頓大學(xué)藝術(shù)館中國文物的代表藏品,米芾的《留簡帖》、《歲豐帖》、《逃暑帖》,就是80年代從吳普心的藏品中征集的。2003年上海博物館斥資450萬美元從美國人安思遠手中購回的宋拓本《淳化閣帖》,在安思遠之前曾經(jīng)就是吳普心珍藏了60年之久的稀世之寶。

仇英畫歷來都受到鑒藏家的推崇。當時就有人說他“精妙麗密,備極意態(tài)”(彭年語),“可謂繪事之絕境,藝林之勝事”(王世貞語)。蘇浙一帶收藏家陳官、周鳳來、項元汴常年累月地將他請在家里,以上賓待之,作畫亦不相逼促,畫成還給予很豐厚的酬金。他作的《漢宮春曉圖》,卷后項元汴題記稱“值價二百金”,遠遠超過項氏收購的其他宋、元名繪。此《停琴聽阮圖》軸,應(yīng)屬仇英青綠山水畫之精品,四百多年流傳有緒,品相完美如新,可見歷代藏家對其何等珍視,洵可寶也。

相關(guān)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