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民族大學民族學博物館
這里不僅展示少數民族相關物品,還具有民族文化學術研究的功能。50歲的劉衛(wèi)國副館長,在這里工作了29個年頭,見證了該館重建以來的發(fā)展歷程。他說:“這里是我國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以‘民族學博物館’命名的專業(yè)性博物館。”2013年,該館被國家文物局評為國家三級博物館,“是國內高校獲評定級的三座博物館之一”。
山村淘來“虎腿臉盆架”
上世紀50年代建館初期,博物館工作人員參與少數民族社會歷史大調查和識別工作,這里大部分藏品來自那個時期。還有一些館藏是劉衛(wèi)國與同事后來“淘”來的。劉衛(wèi)國畢業(yè)于廈門大學考古專業(yè),在他看來,發(fā)掘民族傳世品稱不上“考古”,但也是在發(fā)現(xiàn)歷史,記錄歷史。
劉衛(wèi)國指著一個雕工精美的土家族臉盆架說:“它最具特色、最有文化價值的地方就是這5根虎腿。”只見五根虎腿造型位于一圈鳳紋之上,劉衛(wèi)國說,土家人崇虎,楚人崇鳳,“虎鳳”圖案的設計是歷史上巴楚關系的記錄。
“這個臉盆架是我們在一間柴火房里找到的。”劉衛(wèi)國回憶,1989年,他在湖南吉首市龍山縣收集民間藝術品,在一個偏遠山村的土家族村干部家,花300元錢收得這件物品。“如果不是我們發(fā)現(xiàn),這個臉盆架很可能被付之一炬”,劉衛(wèi)國說。
鎮(zhèn)館之寶
土家族三滴水床
三滴水床
在民族學博物館土家族展廳,一張色澤古樸、雕刻繁復的古床引人注目。“這張床叫三滴水床”,劉衛(wèi)國向記者介紹,這張床為清代原件,“它保存如此完整,十分罕見。”
“三滴水床”因何得名?劉衛(wèi)國解釋,該床的結構類似于房屋的層進式結構,每一層窗檐都取屋檐滴水之意,三層床檐就叫“三滴水”。還有一種說法認為,其名字來源于土家族姑娘哭嫁的婚俗。滴水床又取姑娘哭嫁時淚水滴答之意。“滴水床又稱‘千工床’,因為制作工藝極其復雜,往往要耗費幾年的時間。”
“每個雕花圖案都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劉衛(wèi)國告訴記者,雕花多取諧音寓吉祥之意,如“蓮花”寓意連生貴子,“金瓜”寓意瓜瓞綿綿,“葵花”寓意多子多孫,“蝙蝠倒垂”寓意福到。此外,花瓶置于案上插有蓮蓬,蓮蓬上有三根戟,“戟”取諧音“級”,寓意“平平安安,連升三級”。 “這些圖案表達了土家族人對種族繁衍的渴求,以及對吉祥、幸福的渴望,極具文化研究價值。”劉衛(wèi)國說。
黎族蛙鼓藏學問
“這里的每件藏品都是寶貝。”劉衛(wèi)國說,每件館藏物品都講述著一個民族的一段歷史、習俗。
“這是‘虎鈕淳于’”,在土家族展廳,劉衛(wèi)國指著一尊青銅器告訴記者,淳于為漢族所創(chuàng),是戰(zhàn)國時期打仗時的一種軍樂器。“淳于傳入清江流域后,巴人繼承和襲用了淳于的形體和音樂功能,同時對淳于的鈕(把手)加以改造創(chuàng)新,以虎為鈕,讓虎的威嚴凌駕于淳于之上,使之成為巴民族的象征,并以此物祈求虎神的保護。”
在多彩民族展廳,一面銅質鼓的邊沿立著四只小蛙。“這面黎族銅鼓是漢至南北朝時期的。”據劉衛(wèi)國介紹,銅鼓最早是炊具和飲具,后來才發(fā)展成為樂器,在少數民族地區(qū)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因為青蛙的鳴叫預示下雨,雨能滋潤萬物,所以,此鼓的“蛙”與祈雨有關,四只蛙預示一年四季都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很多藏品已絕版
“這里的很多藏品,外面已經找不到了。”劉衛(wèi)國指著一副“京族金絲繡對聯(lián)”告訴記者,這種金絲繡手藝早已在民間失傳。
“文化的多樣性是一個民族存在的根本。”劉衛(wèi)國說,這里的館藏記錄了中國民族文化的多樣性,記錄了一個民族完整的發(fā)展軌跡,“這里就是一座民族文化的基因庫,記錄了那些已經和將要消逝的東西”。
近年來,在劉衛(wèi)國的主導下,民族學博物館建立“南方少數民族非遺數據庫”,多次舉辦“展覽進社區(qū)”等推廣活動,年接待觀眾達10萬余人次。
“文化是一條線,始終處于發(fā)展之中。”劉衛(wèi)國說,對于民間傳統(tǒng)文化元素的消失現(xiàn)象,應該分兩種情況看:如果是文化發(fā)展的新陳代謝,不必大驚小怪,只要把這些消失的文化元素記錄保存下來即可;如果是人為的破壞,那就要堅決制止并加以保護。
檔案
中南民族大學民族學博物館
館藏:我國少數民族文物1萬余件,包括生產工具、家具、服飾、銀器、織錦、竹編、木雕、樂器、文史檔案、宗教器物、書畫等。部分藏品在各民族地區(qū)民間早已失傳,屬國內唯一,堪稱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