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卸下博物館的“高大上”

來源:北京青年報 2014-05-14

專家支招

你可以這樣帶孩子看博物館

七年前我還在讀研究生的時候,投簡歷到一個當代藝術基金會,錄取后的其中一個工作就是做展覽講解。有時同樣的一個展覽,參觀群體會從3歲的小朋友一直到老年人,必須要用不同的方式將展覽內(nèi)容呈現(xiàn)出來。

我記得第一次要給十多個不到5歲的孩子講法國新現(xiàn)實主義雕塑藝術家凱撒的作品回顧展時,我在開始前緊張得轉圈,不知道該如何把這位藝術家的理念講給孩子們。直到真正面對這群孩子時,他們突然給了我一個出口。有人問:這是什么?對啊,這是什么?這到底是什么?我開始放下所有所謂的“理念”,開始尋找另一種方式跟他們溝通。

“這是什么?”我反問他們,或者說“這像是什么?”這下熱鬧了,孩子們面對著不同的抽象雕塑,開始說這像是踩到腳下的口香糖,有人說:不、不,像我媽媽打出來的奶油,有人說這是大的棉花糖……而那些“理念”慢慢地在這一問一答中傳遞給了孩子們。

那次導覽結束后,孩子們的老師過來跟我說了聲謝謝,然后她說:“我可以給您提一個意見嗎?”我說當然可以,她說一切都不錯,但是我應該再更多注意去觀察孩子們的關注點,并將他們及時地捕捉回來。說后怕我尷尬,補了一句:這只是個經(jīng)驗,您慢慢就知道怎么做了。在那次之后,我又帶了很多次不同年齡的小朋友們參觀展覽,直到后來幾個一起打工的同事看到小孩兒團就直接丟給我……

其實,我并非想炫耀自己是個孩子王,只是想告訴大家:帶孩子看展覽,不是將孩子帶到博物館就可以了。這一體驗需要我們更多的準備及合理的引導和安排。我僅結合自己的一些經(jīng)歷和思考,給出一些個人觀點:

1

做足功課有備而來

這聽起來一下子讓人氣餒,覺得怎么跟布置作業(yè)一樣。其實這真的很簡單,博物館都有自己的官方網(wǎng)站,參觀之前登錄一下網(wǎng)站,花10分鐘來瀏覽,不僅可以了解最基本的開放時間及票務情況,有時還能驚喜地了解到某個特別活動會進行、臨時展覽的情況、博物館的珍藏品推薦、博物館內(nèi)是否有餐飲休息處等實用信息。

2

了解孩子尋找共鳴

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在同一作品面前,感興趣的內(nèi)容可能完全不同,所看到的內(nèi)容也會有所不同。藝術是沒有標準答案的,我經(jīng)常跟朋友說,如果一幅畫有蘋果的畫,讓我看到的只是一個蘋果,那這個作品可能真的沒讓我感動,讓我覺得無趣。而如果這幅畫讓我看到的不只是一個蘋果,還可以去幻想這個蘋果的味道、長出這個蘋果的果樹、摘下蘋果的那個人、蘋果上帶有的陽光的氣息、咬下一口的水分……這是一種更立體、更多元化的體驗。所以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因興趣點不同,會將作品中的不同點作為他們跟作品的共鳴點。關于不同年齡段的感知方式,很多國外的書籍中都有提到,國內(nèi)引進版的書中也有所涉及,大家可以按照孩子的年齡更好地去引導。

3

學會放棄輕裝上陣

很多時候我們進到一個博物館,有一種強烈的使命感,就是想要把整個博物館都看遍,或是要把所有的珍品都看完,否則就覺得這門票不值,或是覺得來一次沒看到哪件珍品就太過于遺憾。之前我還是學生的時候,有時去盧浮宮里晃蕩,經(jīng)??吹揭恍﹣喼抻慰?,急匆匆地看著導覽圖,跑到一個廳,拍了張照片,繼續(xù)趕路……估計珍品是都拍到了,但是沒有一件被他欣賞了。不欣賞也罷,但是帶著孩子可千萬不要這樣做!

我們應該讓孩子覺得參觀博物館是一件放松、愉悅的事情,而不是如通關游戲般去完成任務。參觀中最好不要帶過多的隨身物品,大型博物館一般都設有存衣處。看展覽很累人,走走停停,還要閱讀及欣賞,我建議帶孩子參觀展覽,最好不好超過一個半小時,如果你和孩子都希望在博物館里度過更長的時間,可以先去咖啡廳休息一下,給眼睛和大腦都換一下篇章,然后可以再繼續(xù)看一點??傊?,一味追求珍品是意義不大的,因為大部分時候,我們根本不知道它為什么是件珍品……在一次參觀中,也許一件不起眼的作品抓住了孩子的心,那為什么不留下來多享受一下呢?

4

激發(fā)好奇創(chuàng)造互動

博物館里最不缺少的就是藝術品,可是如果讓孩子們一味地去被動地看這些作品,他們很快就會失去興趣,脫離參觀狀態(tài),而我們要做的就是引導孩子從一種被動的狀態(tài)轉變?yōu)橹鲃拥陌l(fā)現(xiàn)。怎么做?我來舉個實例吧,因為在巴黎期間正好遇到國內(nèi)好朋友一家,我們有次一起在圣心教堂,當時有彌撒且圣心不許拍照,我們只能安靜地聆聽美妙的聲音。教堂的祭壇后有一面很大的馬賽克所拼出的包括耶穌像的豐富畫面。我拉著小朋友往外走的時候,正好看到離我們很近的地方有一些馬賽克構成的圖紋,我?guī)叩礁?,告訴她這是石頭做的“拼圖”,叫馬賽克,讓她看離我們很遠又在高處的祭壇后的大圖,遠近兩種馬賽克的認知感。我告訴她:畫畫不一定要用筆,其實石頭也可以,不過好辛苦,你可以想想那幅大畫要拼多久。她說:好幾天呢吧。我說:嗯,有可能,但是那就得很多人一起,不吃不喝的,一直拼啊拼,不然好幾天肯定不夠,也許得好幾個月、一年呢……讓作品成為我們談話的載體,讓作品帶孩子們?nèi)セ孟胍恍﹫鼍埃部梢宰尯⒆訋弦粋€小本子和筆,去記錄自己喜歡的東西等等,這些都可以成為不同的引導方式。所以對事物能夠產(chǎn)生正面的好奇心,就像是有了一把萬能的鑰匙,讓孩子們?nèi)ひ捤囆g的寶藏。

(侯偉,巴黎圣德尼第八大學造型藝術攝影學及當代藝術碩士,法國瓦朗西納大學視聽學碩士。于2011年初和法國藝術家StéphaneMaggiacomo在北京創(chuàng)建了小藝術家工作室,策劃并實踐兒童藝術教育活動。)

家長隨想

打開那扇通往自由的門

郝燕

我們的孩子,一定要當畫家嗎?當然不一定。學畫是為多一種表達自己的方式,不學畫的也可以欣賞畫。對我而言,帶孩子進美術館、音樂廳,其實是為了一種自由。我希望我的孩子,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什么禁區(qū),希望他們長大以后,窮困的山區(qū)可以住,街邊小攤可以坐,萬人演說可以講,高雅場合也能自如。這是一個媽媽很奢侈的妄想。

我們常希望人生的經(jīng)驗更加豐富,而藝術館無疑能大大拓展我們的人生體驗。我們可以看到古代人和別的地方的人如何生活,我們可以看到,同樣題材在不同的時代與畫筆下,可以有如此多的呈現(xiàn)方式。我們可以看到,某些藝術家在生命和美學里永不止步的探索追尋。我們可以看到,在畫框之內(nèi),世界的意義竟然可以顛覆、歪曲和延伸。

我?guī)Ш⒆舆M美術館,不只是為了眼睛享受,所謂傳統(tǒng)的“陶冶情操”。我更貪心一點,是希望在他們將來的生命里,打開一扇通往自由和無限的門。是否穿越是將來他們自己的事,不過希望他們會對藝術有尊敬親近之心—得知道,世界還有另外的樣子。

現(xiàn)在很多父母有帶孩子看藝術品的意識了。我自己在博物館里很多事兒,經(jīng)常觀察那些帶孩子的家庭,甚至會給父母出主意,跟孩子隨便說幾句。

大多我遇到的父母跟小孩子講得最多的話是:“快看快看,人家畫得多細?。?rdquo;再有一半會加上:“你也好好學學。”大多父母還會本能地指點畫面的細節(jié)讓孩子去看。

我想建議說,請家長們千萬不要不懂裝懂,與其煞有介事地跟孩子念念導覽上的文字,當做權威知識來讓孩子聽,不如跟孩子一樣,放下姿態(tài),不懂就是不懂,不覺得好就是不覺得好。如果你自己覺得“人家畫得真細”,感慨并討論,就很好,不用非要孩子跟著你的思維方式,跟著你的手指頭去看。

真心想給孩子介紹更多文史知識,就必須提前做準備。不做準備而去,又確實不懂藝術的話,我們跟孩子就是平等的游覽小伙伴。

請孩子不要大聲喧嘩,是博物館基本禮儀,可不要因此扼殺孩子討論的欲望。他們的問題可能很奇怪,很不“藝術”,又有什么關系呢?如果來一次美術館,發(fā)現(xiàn)了古代人衣服沒扣子而是系小帶子的,往大了說也是人類學知識吧。如果記住了展線當中是有安全出口的,往大了說也是建筑設計的知識吧。

勇敢地、開放地、尊重地跟孩子一起討論吧。在博物館里,我時常遇到孩子問家長問題,家長根本就裝沒聽見,徹底忽略。我理解這些家長可能是不好意思對高深的知識亂加議論,可是,我們帶孩子來博物館,不是為了敬畏,是為了親近的,如果自己不放松,很難把孩子帶進門。我們的教育里已經(jīng)有太多的標準答案和權威知識,就讓看畫,變成最基本的感官與知識的游戲吧。

有次面對一幅基督誕生的畫,我聽到媽媽在對女兒講,你看牧羊人來看望剛出生的小寶寶。她說得對,因為她看了畫的標簽,說是牧羊人。可畫面上呢,有一只狗,媽媽過于尊重文字標簽的“知識”,特別自然指給孩子看說,你看,那就是一頭羊!小姑娘有點愣,盯著看了會兒,我忍不住了,跟她說,這是牧羊人帶的狗,然后問寶貝,為什么牧羊人帶狗呢?孩子自己想到,因為狗能幫助牧羊人嘛。那位媽媽是好媽媽,認真而和善,如果她可以突破那一點點“知識”的壓力,擺脫掉“我得給孩子講點什么”的任務,她自己也許能看出更多來。

(郝燕,親子活動專家,9歲女孩的母親,出品制作系列親子音樂會、兒童劇等,著有《玩是最好的教養(yǎng)》,個人微信訂閱號:稚得其樂工作室。)

佳教之道

與博物館親密接觸

崔偉立

給孩子“下套”

第一次和抱抱商量每個星期日選擇一家博物館去參觀時,就遭到了抱抱的“抵觸”。

“爸爸,我不想去博物館,沒有意思!”這是抱抱得知我們要安排參觀博物館后的第一句話。

我并沒有及時向抱抱講博物館的好處,而是笑著說了一句:“隨你吧!”這個時候絕對不能讓孩子的抵觸情緒升級,一旦如此,孩子就會對家長的安排產(chǎn)生逆反心理。

他轉身繼續(xù)看動畫片《變形金剛》,我也沒有繼續(xù)努力勸說他,而是盤算著怎么把他騙走,想好了,就開始給小家伙“下套”了。

“你把電視機的聲音關小一點兒,好嗎?別影響小朋友睡覺。”

“大白天的,誰睡覺呀?”抱抱可不服氣了。

“美國的小朋友啊,這個時候,美國可是夜里,不是白天。”

“你怎么知道的?我不信!”

“爸爸小時候特別喜歡去天文館,知道了地球是圓的,知道了這個時候美國是黑夜,還知道很多星星的事兒呢。”我開始“下套”了。

“那我也想去天文館,行嗎?”

“那有什么不行呢?天文館里有很多星星的模型,你可以在那里隨便看、隨便玩。你確定你要去嗎?”

“我決定了!”抱抱特堅定地說。就這樣,抱抱走進了天文館,走進了一個充滿了天文知識的世界。

總而言之,在去博物館前,既不能把博物館說得太明白,也不能敷衍了事,要在對話中使用誘惑性比較強的語言,刺激孩子的興趣,讓他有一種“想去了解”的沖動就行了。

順其自然“傳教”

進了天文館,抱抱就看見了金星模具的大玩具,迫不及待地沖了過去,趴在望遠鏡的窗口使勁往里看。

孩子都是貪玩的,一個五六歲的孩子怎么可能不被玩具所吸引呢?關鍵在于家長要做什么,是要“填鴨說教”還是要“順其自然”?我是堅持自己的“興趣教學法”的,于是就在一邊看著兒子玩,直到抱抱對這個東西沒有了興趣。

“爸爸,這是什么呀?”抱抱指著金星模具問我。

“這是天上的星星呀!”

“它怎么這么大呀?為什么我看到的星星都很小呀?”抱抱開始有了好奇。

“你看到的星星很小,是因為它們離我們太遠了。天空中真正的金星可比你看到的這個大多了,這個只是一個模型。”

抱抱一邊聽我說,一邊東張西望,視線已經(jīng)被那邊的木星玩具吸引住了,還沒等我說完就指著木星的玩具:“我要玩那個!”

我笑了:“去吧,自己去玩,不過要學會發(fā)現(xiàn)哦,小心爸爸一會兒問你問題。”

“我知道!”說完,抱抱就跑了。

接下來,抱抱玩了木星、土星、天海冥、星座圖,特別是在星座圖的模具中詢問了爸爸的星座、媽媽的星座和自己的星座,并一一進行了查對和演示,玩得不亦樂乎。

我只是跟在他屁股后面,在他的提問下,東一句西一句地“教”著他,直到我們走出天文館,我也沒有發(fā)現(xiàn)抱抱是不是對天文產(chǎn)生了興趣,但我知道他看到的一切都已經(jīng)變成了良好的印跡留在了他的腦海里。好奇和提問是早晚的事兒,我做好回答準備就是了。

回家后的延展教育

別指望帶孩子去了一趟天文館,孩子就會立志做一名天文學家;也別指望帶孩子去了一次地質(zhì)館,孩子就會告訴你“我長大了當一名地質(zhì)學家”;更別指望帶孩子去了海洋館,孩子就會記住海底下的那些魚,而忘了水中翩翩起舞的那條“美人魚”。這都是不可能的。

那就要求我們做家長的要隨時觀察孩子在博物館里都對什么產(chǎn)生興趣了?對什么關注過?問過哪些問題?對什么沒有興趣?然后結合孩子在博物館的具體表現(xiàn),回來以后給他一些正確的引導和梳理。

從天文館回來當天晚上的自習時間,我選擇了《天空和地球》,然后一個人靠在床頭上看。

抱抱很快就發(fā)現(xiàn)我沒有例行公事地預習著他的《米老鼠》:“爸爸,你看什么書呢?”“我在看一本關于天文知識的書,《天空與地球》。”我如實回答,目的就是為了引起他的注意,引出他對白天參觀天文館的回憶。

“書里有火星嗎?”

“有啊,還有好多好多你在白天看到的星星呢!”我進一步勾引抱抱的饞蟲。抱抱撲到了我的身上:“我和你一起看,今天不講《米老鼠》了。”

“看書和參觀天文館不一樣的,不能跳著看,更不能想看什么就看什么,要一頁一頁連著看。你確定了嗎?”這個時候一定要把孩子套牢。

“我答應你!”

我讓抱抱坐在我身邊,從宇宙開始,講了宇宙、太陽系,講了太陽的日珥、日冕層、太陽的行星、地球的自轉和公轉,一邊講一邊問抱抱一些簡單的問題,調(diào)動孩子閱讀興趣的同時,鞏固著他參觀天文館時得到的知識。

那天,我講的不多,一是怕孩子記不住,二是怕抱抱聽著聽著就煩躁了,就將書放下后給抱抱講了《米老鼠》,然后睡覺。

我清楚地記得,有關日珥,我講了兩次;有關日冕層,我只講了一次。在地質(zhì)博物館抱抱脫口而出說“日珥”和“日冕層”時著實讓我和他媽媽大吃一驚??磥?,我觀察孩子的興趣點時還是找到了路子,講書時更是找到了他的興趣點,這就足夠了。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