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之光作品《勇者的游戲》
楊之光作品《勇者的游戲》備案證書及鑒定證書。
隨著近年來藝術品市場進入調整期,當代書畫日益成為市場的“寵兒”,藝術品造假的現(xiàn)象也日益嚴重。這讓有心涉足的收藏者疑慮不安,也損害了藝術家的利益,然而,“藝術品鑒定誰說了算”卻是一個眾說紛紜未有定見的問題。藝術家本人或其家屬能不能證明畫的真假?國家機關、行業(yè)商會、第三方機構,誰更有資格鑒定藝術品真?zhèn)危?/p>
去年上半年,雅昌文化集團啟動了名為“中國藝術品鑒證備案服務”,為在世書畫家作品進行鑒證備案服務的工作,這一模式問世之初,就引起了行內眾多的議論。今年5月8日,這一鑒證備案中國行暨“誠信與傳承—中國藝術品市場征信論壇”來到了廣東美術館,來自學術界、文博系統(tǒng)、藝術品行業(yè)商會等方面的專家圍繞著如何推動藝術品市場健康有序發(fā)展展開了對話。
帶著業(yè)內對這項服務提出的疑問,記者專訪了雅昌藝術網廣州辦事處首席代表、雅昌藝術品鑒證備案項目的首倡者向仕杰。
首位參加這一鑒證備案體系的藝術家是廣東著名書畫家楊之光,他曾因為有書畫愛好者花費一年工資卻購買了一張仿冒自己的假畫而難過,也曾多次利用家人的微博等工具進行“打假”,鑒別冒充自己作品的贗品。在參與雅昌鑒證備案的一年的時間里,他親自審閱了300多件來自全國各地60多位藏家之手的自己的書畫作品,為其中辨別為真的作品所頒發(fā)的證書親筆簽名。這些作品結集為《楊之光傳世作品全集第一冊》,于論壇當天舉行發(fā)布會,同時遴選部分進行了展出。
這種“藝術品鑒證備案”究竟是個什么模式呢?據(jù)介紹,這項工作是為當代在世藝術家的作品建立“身份證”信息的一項服務。簡單說就是首先面向全國征集作品,當有鑒定需求的藏家把手中的藏品送來之后,就邀請創(chuàng)作這幅作品的藝術家本人來親眼鑒定,同時使用科學手段剔除印刷品。兩關都通過結論為真的話,就高清掃描、取點坐標進行備案,保存數(shù)據(jù),發(fā)放鑒定證書和備案證書。
不難看出,這項工作鑒真的重點在于藝術家的親自認證。而藝術家究竟有沒有鑒定自己作品的權利,這也成為了坊間議論的焦點。
疑問一:藝術家及其家屬有鑒證權嗎?
記者:在現(xiàn)行法律上,藝術家本人對自己作品真?zhèn)蔚蔫b定其實是沒有有效性的。有人認為,畫家自鑒,就像是運動員兼裁判。畫家有時候會忘記年代久遠的早期作品,或者為了自己的學術地位和市場價值而否認不佳的作品,又或許涉及商業(yè)利益做出虛假的鑒定,就如去年徐悲鴻的家屬與拍賣行合作,將美院的研究生的習作說成徐悲鴻畫蔣碧薇的素描。因此他們沒有資格鑒定畫作是否系自己所作。
向仕杰:首先我們都是做在世藝術家本人參與的鑒證,每一件送鑒的藏品都是由藝術家本人認定并且在證書上簽名的,家屬在其中只是協(xié)助工作,并不參與判斷。我們認為,藝術家作為創(chuàng)作的主體,對于自己的作品是非常了解的,有絕對的話語權。在藝術作品的真假甄別上,具有相當?shù)臋嗤蜏蚀_率。有人質疑所謂的道德風險,但這只是一種懷疑的態(tài)度,如果非要去懷疑藝術家本人,又有什么理由去相信另外的鑒定人呢?連藝術家本人都沒有資格鑒定自己的作品,那誰還有這個資格呢?
疑問二:科技手段在雅昌藝術品鑒證備案中究竟起到多大作用?
記者:“眼學”與“科技介入鑒定”也是藝術品鑒定界時有爭議的話題。有人認為,對于古代藝術品鑒定,科技手段的介入可以幫助斷代,而在世藝術家的作品距今最多四五十年,科技手段用處不大,只是個增加所謂權威性和借以收費的噱頭。
向仕杰:其實這是誤解?,F(xiàn)今各種高科技的藝術品復制手段已被造假、售假者所利用,現(xiàn)代復制技術可以讓原作與復制品之間的視覺差異接近于零,在這樣的科技背景下,仍然停留在藝術形態(tài)層面,從時代風格、個人風格、藝術功力進行識別,就越來越不可靠。
就拿這次送來鑒證的楊之光作品來說,我們先是通過電子郵件看了一遍,一眼假的就不用送過來的,這一輪刷掉了很多東西,通過遴選之后再送來的東西贗品率其實只有20%左右,但是這部分贗品主要就出自仿真印刷??梢杂〉门c原作毫無二致,肉眼看不出真假,這時候就要靠光學放大儀來解決了。將畫面放大50倍之后,你可以看到紙張的纖維,噴墨印刷的表現(xiàn)和畫上去的很不一樣。另外,在給藝術品做備案的時候也必須用到科技手段—在畫面上選取5~8個點,放大拍照記錄在案,以后再查詢的時候,只要在畫的同樣坐標取點放大拍照與檔案比對,就可以判斷出真?zhèn)巍?/p>
目前的查詢狀態(tài)是只有送檢人和藝術家本人可以查詢,未來可能會有面向公眾收費查詢的服務。
疑問三:借鑒定權牟取暴利?
記者:送一幅作品參加鑒證要花多少錢呢?有高有低,大約是幾千到上萬。這就難免會有人提出疑問:在這個眾多機構爭奪藝術品鑒定權的時代,鑒定權意味著暴利?
向仕杰:我們這個儀器非常貴,所以會體現(xiàn)在鑒證價格中,跟作品的大小有很大關系,大尺幅的作品要采集的點多,操作量大。而且藝術家親自參與鑒證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也需要有所回報。其實老藏家都知道,直接找藝術家鑒定作品,收費或許也差不多。
疑問四:鑒證作品是否代表畫家學術水準?
記者:這些鑒證備案作品都結集為《楊之光傳世作品全集第一冊》,但也有人認為,除了有精品和代表作,也有個別非精品作品,那么這個能代表藝術家的學術地位嗎?這些作品以《傳世作品全集》的名義出版,真的恰當嗎?
向仕杰:我們是鑒真,只是說留下來的就是對的,這里沒有假的,沒有說挑出來的都是精的。我們和人家做全集的目的不一樣,人家是做精選,盡量挑出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我們做的是工具書,供人查詢的,你要買楊之光的畫,你看這本書就知道對不對,是這個意思,而不是以此判斷藝術家的學術地位。
其實這個工作不僅對藏家來說很重要,給他吃了定心丸,讓作品再次流通有了保證,對于學術研究來說也是做了基礎性的工作。你比如說吳冠中的畫集,當時做的時候,花了三年的時間去征集尋找,他的很多作品還在東南亞,找回來又要編,編又花了兩年,編好之后吳老就不在了,很多人是經不起這個折騰的。所以這個時候,就能看到我們這份傳世作品全集的意義了。比如說李勁堃要做楊之光全集,他是要選精品來研究楊之光的學術地位,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跟他合作了,他不需要再用三年五年的時間去做基礎的工作,而是可以直接從我們的資料庫中精選。這就可以為我們的學者、評論家、出版人節(jié)約很多的時間。
那么有人說這次展品不夠精,這個情況也有存在,最好的作品藏家不愿意出借。但是編入全集的作品除了藏家送來參加鑒證備案的之外,還包括藝術家捐贈給美術館的。這部分的真?zhèn)尾恍枰b定,但也是收錄進全集里面的。比如楊老的作品主要藏于中國美術館、廣東美術館、廣東藝術博物院和廣州美院美術館這四家,我們基本上把這四家美術館的所有楊老作品都準備好了,收集在書的第一部分。
疑問五:誰來鑒定“鑒定證書”的真?zhèn)危?/strong>
記者:在翡翠玉石市場上,花一點錢就可以批量獲得鑒定證書的說法并不是新聞,作為一間藝術公司,雅昌有出具鑒定證書的資質嗎?證書持有者又如何來證明證書的真實性與法律效力呢?
向仕杰:2013年5月13日,北京市文化局辦公室發(fā)布了《北京市藝術品鑒定工作試點方案》,批復了包括雅昌公司在內的5家公司作為北京市藝術品鑒定工作試點單位。這是為進一步健全藝術品市場監(jiān)督管理制度,規(guī)范藝術品鑒定行為做嘗試。至于鑒定證書和備案證書本身,是采取證劵紙印刷,每件藝術品的鑒證備案證書都具有唯一編號,編號采用隱形可變熒光防偽碼技術印制,以及采用具有全球唯一性的RFID標簽,防偽技術與貨幣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