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已經(jīng)年過半百的方力鈞,已不再是當年圓明園畫家村的先鋒藝術家,在背負了那么多所謂的成績之后,即便自己有所改變,大家依然記得的還是那些光頭,玩世、潑皮這些字眼始終會伴隨著他,或許他也無意改變。
10月12日下午,泉空間全新開幕,開館展“方力鈞2013”使得798藝術區(qū)水泄不通,但凡開車進798的人必被保安審問去哪,如果不是去泉空間,那就麻煩繞道,別再添堵了。這么多業(yè)內(nèi)人士齊聚798的場面如今已經(jīng)不多見了,相較于被游客占領的藝術景區(qū),當天的798相當藝術。
說起泉空間不禁讓人想到王老吉,“全國銷量領先的紅罐涼茶,改名加多寶,還是原來的味道,還是原來的配方”。泉空間所在位置就是曾經(jīng)的品畫廊,自從品畫廊關門之后,這里一直沒什么動靜,聽說這里曾幾度計劃改名,成立新空間。如今,空間還是原來的空間,方力鈞依舊與這里關系很好。
策展人是近一年多時間里在國內(nèi)策劃了不少展覽的美國伊利諾大學東亞研究中心主任徐剛,包括張曉剛、張培力、方力鈞、王廣義、岳敏君、周春芽等人參展的“偏看:無意識的當代藝術”,及楊茂源和鐘飚的大型個展,此番又為方力鈞策劃個展,他的策展對象均是業(yè)內(nèi)已有了一些“成績”的藝術家。對此徐剛自己解釋道,“我希望我做的展覽都有一個歷史脈絡可以梳理出來”。在“方力鈞2013”上所能見到的脈絡應當是那些我們所熟知的光頭和水吧。
與此次大型個展在時間上有所重疊的另一個方老師的展覽,是其巡回文獻展“方力鈞——走進大學文獻展”,不同的是該展覽比較“簡陋”,并沒有原作展出,充分體現(xiàn)了展覽本身的文獻性質(zhì),從方老師出生一直到2010年,各個時期的社會文化背景,以及方力鈞個人的成長經(jīng)歷,清晰的延展開來??赡苊恳粋€知道點當代藝術的人都聽過方力鈞的名字,在文獻展開幕前,展館前就占滿了等待看展的人,其中有一撥是來自復旦大學祥和會的,他們舉著會旗紛紛在展館前留影,據(jù)一位成員介紹,他們是來自各地的企業(yè)家,都對藝術收藏感興趣。從他們的聊天中也可以知道他們對藝術的確有所關注,“他畫的畫兒都是這個樣子的”,“這就是老方的風格,都是光頭咧著嘴大笑的人”,只是他們可能不知道還有位老師叫岳敏君,他們也沒有組團來北京看過方老師的新作。
回到泉空間寬敞的展廳,這里容納了方老師近一年的創(chuàng)作成果,我們已經(jīng)不能簡單的將他定義為油畫家,展覽上不僅展出了許多小幅水墨,還有以陶瓷為媒介的雕塑作品。當然不是所有人都知道方老師是學陶瓷出身,1980~1983年,方力鈞在唐山的河北輕工業(yè)學校陶瓷專業(yè)學習,1983年在唐山陶瓷廠二廠實習期間他熟悉陶瓷制造的全部流程,造型設計、翻模、注漿、刻畫、上釉,每一個步驟都非常熟悉。不過自從進入了中央美術學院,方力鈞就拿起了畫筆,鮮有機會制作陶瓷,從此次展覽上我們可以看到,這項技術并沒有荒廢,方老師不僅可以燒得好,也可以燒的“壞”。觀眾看到這些“坍塌”的雕塑作品不免覺得新鮮,這也是此次展覽上最不像方力鈞的一組作品。他用濕澆的方法打破了陶瓷的完美,凝固坍塌的瞬間。這些雕塑有的甚至還給人血淋淋的感覺,看了并不怎么舒服。
走進展廳,我們最先看到的是一些看上去相當隨意的水墨作品,和以往的油畫作品屬于一個風格,據(jù)策展人介紹,這些作品這近年來方力鈞抽空創(chuàng)作的小稿,而且“這些小稿也是在為未來的大轉(zhuǎn)變做準備”,不過從小稿上還很難看出大轉(zhuǎn)變的玄機所在。陶瓷雕塑作品就像一個個有所指的標志性建筑模型,被相對集中的安置在展廳深處,許多觀眾圍觀,總有人忍不住上手摸一把這看上去非常脆弱的作品。與密密麻麻的人群相呼應的是位于另一展廳最中間的大尺寸油畫作品,藍天白云黃日,烏央烏央的人群在云端歡呼雀躍,該作品也成了來賓留影的最佳背景。
不管是形式語言的轉(zhuǎn)變,還是媒介的更替,我們都不簡單的稱之為藝術家在藝術創(chuàng)作上的突破,只能說是一種改變,或者說為突破所作的某種嘗試。如今已經(jīng)年過半百的方力鈞,已不再是當年圓明園畫家村的先鋒藝術家,在背負了那么多所謂的成績之后,即便自己有所改變,大家依然記得的還是那些光頭,玩世、潑皮這些字眼始終會伴隨著他,或許他也無意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