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莫高窟壁畫
眾所周知,敦煌莫高窟至今保留有自十六國、北魏一直到清代等多個朝代的400余洞窟,是世界現存佛教藝術最偉大的寶庫。其內容博大精深,洞窟內容既包括佛像、佛教故事等題材,又有表現古人社會生活的畫作。古代的藝術家們在繼承漢民族和西域少數民族藝術優(yōu)良傳統的基礎上,吸取了伊朗、印度、希臘等國古代藝術之長,發(fā)展成為具有敦煌特色的藝術寶庫,同時也是一部形象的百科全書,具有極高的藝術和歷史價值。
充滿神秘色彩的敦煌藝術世界,令無數的藝術家和青年學子為之癡迷。為傳承敦煌藝術,推動美術創(chuàng)作,首屆“朝圣敦煌”全國美術作品展將在甘肅省敦煌市舉辦。此外,近日在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美術館舉辦的“敦煌壁畫精品高校公益巡展”首展,吸引大量敦煌藝術研究愛好者前往參觀。為此,記者采訪了中國敦煌石窟保護研究基金會理事長紀新民、敦煌研究院數字復制中心副研究員張偉文及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教授黃華三,就敦煌石窟數字化保護研究及數字高保真壁畫精品的收藏等問題進行了探討。
為學術研究提供方便
敦煌莫高窟經歷了千百年來風沙的侵蝕和上世紀人為的破壞,再加上近年來游客人數的激增,使得敦煌莫高窟已變得非常脆弱。對此,紀新民談到:“有了數字化復制的技術,就可以減少游客及高校師生進入洞窟和在洞窟的逗留時間,把傳統藝術精品原汁原味地帶出洞窟,這種最大的宣傳就是最好的保護。讓壁畫藝術走出洞窟,走出戈壁沙漠,可以提供給藝術師生研究、觀摩的機會,因為這些臨摹和近觀在洞窟是不可能實現的。”
黃華三指出,從美術教學的專業(yè)角度講,敦煌石窟歷經千年,呈現出中國美術發(fā)展的一個清晰的脈絡,我們能從敦煌作品中看到褒衣博帶、秀姑傾向、曹衣出水、吳帶當風等中國傳統藝術中最優(yōu)秀的典范,同樣我們可以在這些精彩的敦煌壁畫中看到北魏的陽剛大氣、隋唐的超逸圓渾,更讓我們能夠感受到貴柔、守雌、尚靜的宋元明清文化精神,是最好的學習場所,但限于文物保護的原因,很多洞窟并沒有對外開放。而通過這些幾乎原大的敦煌壁畫保真復制品的展示,我們就可以從中找到解決中國當代藝術諸多問題更合理的方案。
為壁畫收藏提供可能
敦煌莫高窟壁畫及藏經洞的出土文物,以其獨具特色的文化魅力和所蘊含的藝術價值,超越了民族界限而具有世界意義,成為世界文化的一部分。敦煌文物的保護也引起全世界的高度關注。但敦煌石窟是不可移動的文化遺產,中國敦煌石窟保護研究基金會利用現代數字技術復制的敦煌石窟藝術經典作品,為藝術院校、專業(yè)研究機構收藏高清、高保真的敦煌藝術精品提供了可能。
上世紀90年末,敦煌研究院院長樊錦詩提出數字敦煌至今,敦煌研究院經過十幾年的壁畫數字化探索與研究,不斷總結經驗,將分屬藝術和科學領域的優(yōu)勢資源結合在一起,意味著敦煌研究院將運用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攝影藝術和計算機處理技術永久保存敦煌石窟精美藝術。
在采訪中,張偉文就談到:“文物是不能再生的,也是不能永生的。盡管我們采取了許多保護措施,但是,敦煌石窟文物,特別是脆弱的壁畫逐漸褪化趨勢無法逆轉,作為檔案的攝影照片、錄像資料也難以持久保存敦煌藝術的信息,敦煌石窟的保護面臨著嚴峻的挑戰(zhàn)。此外,敦煌石窟脆弱的壁畫和雕像及其狹小的洞窟空間,與迅速發(fā)展的旅游開放所形成的矛盾日益突出。”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快速發(fā)展,計算機在各個領域得到使用推廣,計算機圖形學、數字圖像處理與人工智能等技術的逐漸成熟,為古代珍貴文物的保護、復原與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與方法。數字化壁畫保護修復工作是將壁畫信息永久保存,并能夠利用計算機對壁畫進行虛擬修復、輔助進行壁畫保護、輔助進行壁畫臨摹、對壁畫病害過程進行虛擬演變、實現壁畫真實感虛擬展示等相關的工作。數字化壁畫保護修復為壁畫的物理保護修復過程提供了充足的科學依據和測試環(huán)境,將保護工作的危險性降至最低。
經過多年的總結研究與探索,壁畫數字化工作已經初步形成體系。敦煌研究院就目前數字化工作的進程與浙江大學合作制定了《敦煌石窟壁畫數字資源庫實施方案》 ,將敦煌石窟壁畫數字化信息采集、后期圖像處理及存儲管理規(guī)范化。何為數字化保護?針對這個問題,張偉文表示,根據壁畫數字化的標準和規(guī)范,敦煌壁畫數據庫系統擬建設一個包含60個代表性敦煌石窟的高質量壁畫及其相關文獻的數字資源庫,形成一套基于網絡的規(guī)范化服務應用體系,以支撐各類文化和藝術的研究以及壁畫的保護。
正如專家所言,最好的保護手段就是利用在全國范圍內用數字化手段,最大限度地傳播和宣傳敦煌博大精深的藝術魅力,緩解敦煌莫高窟開放的壓力,減少客流量給莫高窟帶來的巨大保護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