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群展“新?朦朧主義”登陸東京畫廊+BTAP

來源:99藝術網 作者:朱國良 2013-09-16

參展藝術家及嘉賓合影

2013年9月14日下午3點,由田畑幸人策劃的“新•朦朧主義”在東京畫廊+BTAP開幕,本次展覽由峰村敏明先生擔任學術主持,共展出了來自4個國家包括王舒野、杭春暉、Elizabeth Allison、中野弘彥、宮澤男爵等在內的9位當代藝術家的作品,在這些作品中,還包括部分由故宮博物館提供的宋元時期的作品的復制品。本次“新•朦朧主義”展,希望可以借助不同文化背景下誕生的繪畫作品,并通過結合過去與現(xiàn)在,向人們展示世界各地在歷史文化發(fā)展進程中所存在的一些共性。

“新•朦朧主義”之朦朧體

“朦朧體”是指日本明治時代后期出現(xiàn)的一種不使用傳統(tǒng)線描或無明確輪廓線的日本繪畫風格。約在一百多年前,日本的藝術家們在美術評論家的指引下進行著日本繪畫(日本風格的繪畫)的創(chuàng)作實踐,其中哲學家岡倉天心開始尋求一種風格的革新、一種能帶給現(xiàn)代日本繪畫深刻意義也滿足其發(fā)展需求的新風格。他們在西方油畫,特別是在印象主義繪畫中找到了靈感。在這些藝術家的筆下,原本日本繪畫中占據有力表現(xiàn)地位的線條不復存在,更多地是巧妙利用顏色漸變來制造各種層次感,陰影或霧狀效果來突出整體畫面。應該說,這種微妙的光線變化和別具一格的氣氛是難以通過傳統(tǒng)繪畫技法來表現(xiàn)的。然而,對于這類新風格的作品,被當時的評論家們認為過于西化,不愿將其認同為日本繪畫,甚至是帶著諷刺意味地稱其為“朦朧體”。但時至今日,當時這些藝術家的努力已得到了應有的肯定,正是他們將西方美學融入日本繪畫并提供了一種新的視覺表現(xiàn)方法,為日本繪畫發(fā)展開啟了歷史性的新篇章。

“新•朦朧主義”之展覽定義

本次展覽將“朦朧體”這一歷史風格構想作為前提,試圖對“朦朧主義”繪畫進行一次具有世界意義的新探討。展覽之所以稱之為“新”,其意圖顯然并非只是簡單地將當代“朦朧”作品做一個集合展示,更重要的目的是以此喚起人們對繪畫歷史性發(fā)展的重新審視,那些出現(xiàn)在西方文化以外的藝術發(fā)展也應得到全世界的關注與支持。而對于“朦朧體”的提及則是希望通過此次展覽建立一平臺,在擺脫西方藝術理論與既定思維模式的同時,也不拘泥于東方理念,對繪畫傾注更廣更深地理解與探討。

故宮博物館提供的復制品

“新•朦朧主義”之藝術家談創(chuàng)作

藝術家朱建忠在談到關于這次展覽的作品時,他說:“我理解的中國畫空間是充斥著朦朧之氣的天地,似有似無。我只是把自己感興趣的能表達自己生命情緒的一樹一石一亭一人置于其中。”參展藝術家伊麗莎白•艾莉森則通過水粉作品呈現(xiàn)出自己曾去過或向往的地方,在描繪這些獨特風景的同時,這作品也記錄下了一種情感的溫度。來自日本的藝術家柳根澤談創(chuàng)作時說:“我的繪畫經常運用一些傳統(tǒng)的東方素材,比如宣紙和水墨等,我熟知過去的各種美學理論與標準,但比起那些我更想脫離已有的方法論,嘗試更多地自由表達,嘗試創(chuàng)造更多日常生活中的場景。我結合理論與實踐,在自己的理解下將東西方繪畫融合,努力運用各種傳統(tǒng)水墨表現(xiàn)。”

本次“新•朦朧主義”展,通過追溯“朦朧體”這一在日本繪畫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美學語詞,向朦朧主義汲取藝術創(chuàng)作靈感,并與當代水墨相結合,對繪畫藝術做出了更廣更深地理解與探討。

據悉,本次展覽將持續(xù)至10月13日。
 

參展藝術家:杭春暉

參展藝術家:伊麗莎白·艾莉森

參展藝術家:朱建忠

七星物業(yè)總裁楊文良(左)與參展藝術家朱建忠(右)

學術主持:峰村敏明

展覽現(xiàn)場

展覽現(xiàn)場

展覽現(xiàn)場

展覽作品

展覽作品

展覽作品

【編輯:郭巍薇】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