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永玉
各色荷花,躍然于各種尺幅之上,成為老人近十年創(chuàng)作的一大特色。
“我畫荷花的理由非常簡單,熟悉而已,從小到大都看到荷花。文革期間,我有時去圓明園畫荷,可以逃避緊張的空氣。加上荷花有花,有葉,有稈子,形成空間關(guān)系,可以探索和表現(xiàn)技巧,再加上朋友們喜歡,我就畫了,沒有什么深刻的道理。”
展廳中,還可看到黃永玉極有特色的書法,更讓人忍俊不禁的是他書寫的內(nèi)容——
“人說八十不留飯大伙喫給他們看”;
“人之初,性本善;遇到錢,心就亂……”
對于這些“搞笑”之舉,老人樂呵呵地表示:“很多書畫展形成了習(xí)慣,書法要么寫古詩詞,名家之言;畫畫就畫一種題材。我熟悉底層生活,懂得他們的感情和語言,我盡可能寫點(diǎn)讓自己開心、讓大家開心的話在里頭。告訴你們,還有好多開心的沒拿出來呢!”
記者問老人何以始終保持童趣和快樂,老人慨然道:從小的經(jīng)歷,練就了自己的膽量和樂觀,也讓自己明白了很多道理,凡事從來往好處想。
這些生活經(jīng)歷,化作人生感受,流淌在老人的自傳《無愁河上的流浪漢子》中。他告訴大家,第一部寫的是在湘西家鄉(xiāng)的12年,剛剛出版。第二部正在寫,寫的是抗戰(zhàn)到解放。第三部,是寫新中國成立后。
“能寫完嗎?恐怕來不及了,寫到哪里算哪里吧。我寫文章是不帶罵人和仇恨的,文學(xué)要溫柔一點(diǎn)更耐看……”
國博副館長陳履生介紹,這次畫展中,最大尺幅是丈二,“90老人這幅丈二荷花,就是老人的體檢表!”大伙聞后肅然起敬,對老人健康長壽充滿信心。
在這濃縮老人藝術(shù)與人生的數(shù)以百計的畫作中,老人最鐘情哪幅作品?對此,老人回答:“畫畫是開心、過癮的事情,我畫每一張畫都很開心。我沒念過什么書,沒受過什么正式教育,我的技能都是‘撿’來的。這是缺點(diǎn),也是一種風(fēng)格。我也沒有什么代表作,天天畫,哪有代表作呢,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