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dāng)代藝術(shù)資訊平臺
搜索

為什么國內(nèi)的孩子都喜歡看國外的繪本?

來源:《錢江晚報》 作者:王湛 2012-04-18

這里有教育理念,也有出版理念

 

為什么國內(nèi)的孩子都喜歡看國外的繪本?為什么國外的繪本都是精裝版,并且薄薄的16頁一本,就起碼要三四十塊錢?為什么有些繪本一個字也沒有,孩子能看得懂嗎?這些,都是讓無數(shù)中國家長疑惑的問題。

 

在昨天的大英博物館,有一場中國當(dāng)代兒童插畫展,來了英國著名的繪本作家約翰·柏林罕和麥克·福曼,他們和這次參加展覽的中國插畫家熊亮等人的交流,讓大家之前對中西方繪本差異的疑惑,恍然大悟。

 

這場由浙江出版集團主辦的展覽,是本次中國作為倫敦書展主賓國的重點活動。該展覽展出了15位中國當(dāng)代最知名兒童插圖畫家的80余幅兒童插畫作品。

 

理念差異其實是個教育問題

 

80多歲的柏林罕,笑起來露出八顆牙,他說這是最純真的笑容方式。這個孩子氣的老頭,得過兩次圖畫書界的權(quán)威獎項凱特·格林納威大獎,在中國最為人知曉的繪本是《遲到大王》。

 

不過,他昨天給人介紹的,是他的另一本繪本《和甘伯伯去兜風(fēng)》。“甘伯伯帶領(lǐng)著一群孩子乘車兜風(fēng),沿途的風(fēng)景讓孩子們很開心,突然一片烏云遮住了太陽,大雨馬上就下來了。甘伯伯的車子陷在了泥坑里,他建議誰下車推一把車子,雞、豬、男孩、女孩都互相推脫,誰也不愿意下車去推車,甘伯伯對此不動聲色。終于車子再也跑不動了,這群孩子都乖乖下車去推車子了。”

 

“中國的家長總是認為自己應(yīng)該不失時機地教育下孩子,如果換個中國作者來創(chuàng)作這個故事,很有可能是甘伯伯出來對這群孩子好好教育一番,告訴他們不應(yīng)該這么懶惰,而是應(yīng)該主動下車去推車。”浙江人民美術(shù)社的副總編管慧勇說,“孩子們在面對真正的困難時會自覺地團結(jié)起來,家長們有時候不需要那么心急地去批評孩子。”

 

這就是中外繪本作家在理念上的差異。其實,這是個教育問題。

 

國外繪本原創(chuàng)保護費高昂

 

另一個被中外的繪本作家們廣泛討論的話題,是怎樣在繪本里,把圖和文有機地組合。

 

“中國的作家普遍不注重這個。這是因為,一般都是出版社有了主題后請畫家來畫,然后編輯來添加文字,久而久之,我們的畫家就缺乏了獨立完成繪本的能力。”繪本作家熊亮打了個形象的比喻,“繪本作家需要變成一個導(dǎo)演,一旦有了靈感,不僅要想到用什么樣的手法畫,還要想好什么樣的節(jié)奏把握,配什么旁白。”

 

這個構(gòu)思的過程可能會很長。“可能要半年,可能要一年,中國的畫家沒有這個時間,”熊亮說,“國內(nèi)畫家是拿稿費的,出版社給你一兩個月,就要完成。”

 

英國的繪本作家則覺得這種做法不可思議。“我們可以有一到兩年的時間來創(chuàng)作一本繪本,而且,出版商會給一筆不菲的費用,來資助你創(chuàng)作期的生活。好的作家,可以拿到幾十萬歐元。”麥克·福曼一旦有了靈感,就會和編輯不停溝通,“編輯會用自己的經(jīng)驗來充當(dāng)一個顧問,提供自己對圖文的想法,也會反饋讀者的意見,但絕不干涉。”

 

“這筆出版商給作者的高昂原創(chuàng)保護費,也就間接導(dǎo)致了繪本的高昂價格。”麥克·福曼說。

 

熊亮說,在中國,畫對開頁(兩張)的薪酬,大概是500-1000元人民幣,而一本繪本,通常都是16頁。

 

“實際上,對于不識字的低幼兒童而言,圖畫才是他們閱讀的‘文字’,所以,文字越簡潔越好。”麥克·福曼拿出美國彼得·史比爾的《下雨天》說,“這是一本無字圖畫書,但卻深深喚起了成年人對兒童時代雨天的記憶。”

 

在麥克展示的《下雨天》里,有蜘蛛網(wǎng)上晶瑩的小水珠、雨水順勢而下流入下水道、故意用力踩踏濺起水坑里的積水、下水管里噴涌而出的雨水、反過雨傘來積蓄雨水……讓現(xiàn)場的讀者都想去體驗這種樂趣。

 

“這就要求繪圖非常精致到位,這也是西方繪本普遍采用精裝版的原因。”中國的繪本作家江建文說,這也是從小培養(yǎng)孩子審美的需要。

 

 


【編輯:陳耀杰】

相關(guān)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