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上海朵云軒已歷經(jīng)百年

來源:上海國資 2012-04-27

口 述:上海朵云軒集團黨委書記 崔曉力

采 寫:劉曉翠

 

在近代書畫界并稱為“南朵北榮”之一的上海朵云軒,目前已改制發(fā)展成為集文房四寶、古玩瓷雜、書畫裝裱、藝術拍賣、藝術會展、藝術品經(jīng)紀、電子商務、木板水印、藝術培訓等為一體的中華老字號企業(yè)集團。

 

清末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在老上海拋球場南二馬路口朝南洋房,新開了一家箋扇商號,這家經(jīng)營信箋和扇面的藝苑便是日后聲名大噪的朵云軒。

 

在長達一個多世紀的悠悠歲月里,朵云軒的發(fā)展軌跡一如中國文化藝術品的傳承歷史一般,跌宕起伏,見證了兩次新舊世紀交替的世風變遷。踏入21世紀之后,朵云軒在上海出版業(yè)大重組的背景下推行了集團化改革,正在打造成為國內(nèi)外具有相當影響力的藝術品鑒賞、投資、研究和發(fā)布的平臺。

 

世紀初的輝煌

 

朵云軒的首筆交易或許是在廣告的宣傳下帶來的。

 

1900年7月,《申報》在一個并不起眼的位置連續(xù)幾天刊登一則廣告,對箋扇莊“朵云軒”即將在上海“擇吉開張”的消息廣而告之。

 

經(jīng)營箋扇的店家在當時的文化街——拋球場南二馬路上并不少見,彼時正值江浙一帶義和團運動風起云涌,許多文人避難逃到了上海,親朋之間的相互通信聯(lián)絡因此變得頻繁,信箋需求一時劇增,既是文化人也是生意人的孫吉甫,便乘勢創(chuàng)辦了朵云軒。

 

“朵云軒箋扇莊”,是年六月十五(7月11日)交易營業(yè),八月十三(9月6日)正式開張。專辦牙玳竹木仿古雕刻蘇杭雅扇,詩箋信箋郵筒,泥金緙絲圍屏壽幛,東洋信封信紙,八寶印泥,京都雕翎羽扇、廣東葵扇,自造帳冊以及各種文房用品,兼設書畫裝裱。

 

當時的信箋和扇面都是采用木板水印工藝印制的。所謂木板水印,是中國古老的雕版印刷技藝,發(fā)端于隋唐,傳承已有千年歷史。流于敦煌、雕版印制的《金剛經(jīng)》是目前已知的木板水印最早的鼻祖。

 

由于熟稔木板水印工藝的技師被雇在朵云軒工作,不出幾年,由朵云軒手工印制的信箋和扇面便已蜚聲四起,成為上海灘文人雅士、社會賢達的珍愛。以至于若干年后,張愛玲在她的《金鎖記》中亦提及:“我們也許沒趕上看三十年前的月亮。年輕的人想著三十年前的月亮該是銅錢大的一個紅黃的濕暈,像朵云軒信箋上落了一滴淚珠,陳舊而迷糊”。

 

近代書畫界,上海的朵云軒與北京的榮寶齋并稱為“南朵北榮”,在木板水印的傳承上各領風騷,其中南派的朵云軒因長期受海派文化的濡染,木版水印工藝更具精致、秀潤的江南特質(zhì)。其所制復本酷肖原作、幾可亂真的技藝,為坊間所樂道。

 

有一個小故事流傳至今:曾有一封國外信函遙遠寄達朵云軒,信中附有一張齊白石《紅牽?;ā樊嫷牟收眨男湃藫淖约焊邇r買下的大師作品是一張木版水印的復制品,專門致函詢問朵云軒是否復制過此畫。

 

傳承木板水印

 

朵云軒經(jīng)歷百年滄桑,但作為上海最好的書畫社,從未停止過其歷史的足跡。即便抗日戰(zhàn)爭流離顛簸,也沒有中斷過經(jīng)營。解放之后,朵云軒被收歸國有,曾一度改名為“東方紅書畫社”、“上海書畫社”以及“上海書畫出版社”,盡管來來回回幾易其名,但它經(jīng)營中國傳統(tǒng)藝術作品的主業(yè)始終未變。

 

十年動亂,民間藝術品遭到了滅頂之災,但是憑借朵云軒的知名度,有很多書畫藏家悄悄將珍藏品送到這里出售,趁此保存了下來;朵云軒更是派出業(yè)務員到各地去搜集、搶救書畫作品,同時將許多頗有價值的藏品轉(zhuǎn)移到外地秘密保存起來。這段時間,倒是收集到了大量的珍寶名品。

 

文革之后書畫經(jīng)營重新恢復,國家成立了由啟功、謝稚柳、徐邦達、劉九庵、楊仁愷等頂級專家組成的書畫鑒定小組,經(jīng)過調(diào)查甄別,最后發(fā)現(xiàn)朵云軒竟是除上海博物館之外藏品最豐富的機構(gòu),其古代書畫方面的收藏甚至超過了其他單位的總和。有很多優(yōu)質(zhì)的藏品被調(diào)撥給國家博物館、遼寧博物館以及上海博物館。在保護中國傳統(tǒng)文化方面,朵云軒作出了自己的貢獻。

 

朵云軒傳統(tǒng)的木板水印技藝也流傳下來,并重新組織起較強的技術隊伍,生產(chǎn)了一批優(yōu)秀的作品,其中的代表作便是《蘿軒變古箋譜》和《十竹齋書畫譜》,《十竹齋書畫譜》是根據(jù)胡正言所繪刻的《十竹齋書畫譜》重梓,原作歷時26年完成,集合了拱花等套印技藝,精美空前,傳世不朽。

 

多年后,朵云軒將這幅作品再次呈現(xiàn)于世人面前,在1989年萊比錫國際藝術圖書展上引起了轟動。對于這套胡正言《十竹齋書畫譜》復現(xiàn)作品,評委會甚至覺得給予萊比錫金獎都不足以表彰,因此特意破例設置了一個“國家大獎”鄭重地授予朵云軒——他們始終無法理解中國人如何印出這樣的作品,怎么放大都看不到任何網(wǎng)點,完全像原件一樣。

 

2008年,朵云軒木板水印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

 

拍賣的轉(zhuǎn)機

 

進入市場經(jīng)濟之后,朵云軒碰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因為出版社屬于事業(yè)體制,產(chǎn)業(yè)規(guī)模不大,而當時的藝術市場又不景氣,尤其對木板水印人們知之甚少、鮮有問津。朵云軒木板水印一年的銷售額只有三四十萬,而其整個工藝的保護和維持費用就達到兩三百萬,由于木板水印是人工制作,成本很高,而且周期長,一般要四五個月才能完成一批,所以在相當長的時間內(nèi),我們需要靠其他經(jīng)營業(yè)務來彌補木板水印的缺口。

 

朵云軒拍賣公司便是在此背景下成立的。

 

當時,藝術品拍賣尚未開始,當時中國市場藝術品的價格遠低于國外。1992年,朵云軒與香港永成聯(lián)手,先后兩次在香港拍賣中國藝術品并取得成功,拍賣價格之高令人咋舌,因此萌生了自己做拍賣的念頭。1993年2月,朵云軒拍賣公司正式成立,成為境內(nèi)首家藝術品拍賣公司。

 

4個月后,朵云軒就舉辦了首場拍賣會。為了此次拍賣會的成功,朵云軒著手培養(yǎng)自己的拍賣師,派人到香港觀摩蘇富比、佳士得拍賣現(xiàn)場,學習拍賣技巧,回來后反復模擬排練。

 

拍賣會正式舉行當天,朵云軒印制的5000冊圖錄早已被索要一空,入場券一票難求。拍賣會時由著名文物鑒定專家謝稚柳先生開槌,成交額達835萬元,成交率為74.5%,一時成為業(yè)內(nèi)佳話。

 

朵云軒此場拍賣會的傭金達到200萬元,這在當時無疑是個天文數(shù)字。

 

這場拍賣會也改寫了朵云軒的發(fā)展歷史,如今朵云軒經(jīng)營收入中60%來自于拍賣業(yè)務,已取代書畫銷售成為主要支柱業(yè)務。

 


【編輯:張長收】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