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西洋版畫中的中國近代史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作者:周舒 2008-07-30

陳丹青將石印畫、銅版畫與今日的影像媒體相提并論,稱之為“傳播利器”。在拿破侖的非洲遠征等歷史事件中,與新聞結合的版畫成為社會公眾了解時事的重要途徑,對于后來的市民社會的形成居功至偉

  “這些版畫并不因為它們是印刷品,價值就被貶低,它們不但有藝術的價值,而且更有歷史的價值。”6月15日,臺灣學者、收藏家秦風在北京今日美術館舉行的講座《今日藝術講壇系列講座之觀看與歷史》上這樣說道。正在該館進行的“西洋版畫與北京城”展覽,展出了一批年代介于英法聯(lián)軍和庚子事變兩個重大歷史事件之間的英法兩國石印版畫與銅版畫,共有180余幅。用主持講座并策展本場展覽的陳丹青的話來說,通過這個展覽,“我們將可看見西洋人如何描繪中國的故事”。

 找回歷史的參照物

  銅版畫與石印畫,曾經在西方繪畫的歷史上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陳丹青追溯了銅版畫與石印畫的歷史,“柏林博物館現(xiàn)藏的《鞭打基督》是最早可資考證的銅版畫,作于1446年”,“石印畫是德國人塞尼菲爾德在18世紀末發(fā)明的”。在他看來,這項技術不僅僅只有審美的價值,更在西方整個歷史學和傳播學的系統(tǒng)當中有舉足輕重的位置。版畫可以大規(guī)模復制的技術特征,讓這種繪畫手段在很長一段時間當中,都成為普及觀念和事實的完美媒體。陳丹青將石印畫、銅版畫與今日的影像媒體相提并論,稱之為“傳播利器”。在拿破侖的非洲遠征等歷史事件當中,與新聞結合的版畫成為了社會公眾了解時事的重要途徑,不但對于當時的新聞傳播,對于后來的市民社會的形成也都居功至偉。

  而這一批版畫,也擔當著同樣的任務。之所以在這個時間舉行這樣一些版畫的展覽,在秦風看來,是因為“我們不僅可以從美術的角度看待這些版畫,更可以體會今天的北京與百年前之北京,實在今非昔比”?!案匾氖牵袊藦倪@中間可以認識到人類和平的真諦,以及我們肩上不可推卸的重責大任?!鼻仫L強調道。

  秦風,是本名徐宗懋的他在收藏時使用的名字。他是老照片收藏界的名人,《老照片》系列的讀者很多是他的擁躉,講座當天不斷有人跟他說:“我是您在《老照片》上的文章的忠實讀者?!彼氖詹匾恢迸c歷史有關,而版畫在他看來,是中國現(xiàn)在收藏的一個空缺。他轉向收藏版畫,是因為版畫的畫質比較能經得住時間的考驗,同一時代的老照片已經模糊不堪之時,這些版畫仍然清晰。這也與版畫當時的技術要比照相技術更加發(fā)達有關,等到后來照片技術全面發(fā)達的時候,版畫迅速地就退出了新聞傳播的舞臺。

  在他看來,這是將美術界與歷史界同時都容易遺漏的一塊拼圖找了回來,可以更好地“為自己尋找一個歷史的參照系”。這批藏品,也是他的一個荷蘭收藏家朋友藍柏(Lambert)歷經十余年,才從歐洲收藏市場上聚攏而來,經過一番商議,同意割愛于他。秦風將此稱為“奇跡”:“瞬間我掌握了龐大珍貴的文化資產。”據他的考證,其中不少藏品,都是第一版印刷,而且“印數不超過3000張”。而他的這些收藏,也已經出版了兩本系統(tǒng)的畫冊,足可讓歷史研究者和美術愛好者都得到滿足。

  百年前,他人如何看待中國?

  這些版畫主要來自于法國的《小日報》(Le Petit Journal)的畫報增刊和《小巴黎人》(Le Petit Parisien),以及英國的《繪圖時報》(Illustrated Times)、《倫敦新聞畫報》(The Illustrated London News)等英法雜志,還有早期東方畫家托馬斯·阿羅姆(Thomas Allom)、約翰尼斯·紐荷夫(Johannes Nieuhof)和威廉姆·亞歷山大(William Alexander)等等。形諸當時的新聞工作者兼版畫家筆下的事件,涵蓋了北京當時的風土人情和英法聯(lián)軍入侵北京、義和團運動等事件,更有中國人與西方人鏖戰(zhàn)的場景。

  其中不少是根據照片繪制,比如1900年的大清門、紫禁城、北京街景等,筆觸細致入微,以近乎科學的精神描摹了當時的世景。這些藏品根據考證,是清廷當時拿照片去請人繪制的,與“自鳴鐘”等清宮熱愛的“奇技淫巧”隸屬同一序列。另外的一些圖片則新聞性十足,既有李鴻章乘轎連夜進宮,也有著名的 “八里橋”一役敗北之后,咸豐帝攜后妃親信從圓明園逃往熱河的場景。還有一些作品,會讓中國人有些摸不到頭腦,明明記述的是中國人和英法聯(lián)軍的激戰(zhàn),但卻做日本人打扮。陳丹青解釋道:“這些作品還都是依據史實而來,畫面雖然是想象的,但不是臆造,既描繪中國民眾對洋人的攻擊,也大幅呈現(xiàn)聯(lián)軍屠殺清軍與平民的場面?!敝皇欠▏嫀煂χ袊瞬⒉皇煜?,所以只能用他們了解的日本人形象來表現(xiàn)。此外,時局漫畫也構成了展覽的重要部分,有一幅畫描繪的是日俄在餐桌上瓜分中國,而英法在一旁窺伺垂涎,十分尖刻。

  陳丹青認為那些畫中,“西方對中國的野心與興趣”固然十分明顯,但如今重新審視這些畫,可以再次回到歷史,“顯示百年前的‘他們’如何觀看我們的祖先”。而歷史對于后世,總是有意義的。

【編輯:張曉】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