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實驗”不是目的,是開端

來源:美術報 作者:黃俊嫻 2012-12-03

托尼·喬內斯教授(Tony Jones)當模特

藝術學院奉行之教育,在于引導心靈轉向,培養(yǎng)共同關切,點撥經驗,更新知見,涵養(yǎng)胸襟,鍛造品格。而藝術教育的根本就是對人之感受力的蒙養(yǎng)和創(chuàng)造力的激發(fā)。在學院之中,藝術是“教”與“學”這兩種心靈狀態(tài)共同演化出的一條道路,這條道路引導我們持續(xù)地批判與實驗,在不斷批判中更新我們和世界的關系,在反復實驗中開啟我們的心靈空間和社會想象,用我們的感受力對現實作出新的解釋,用我們的想象力向社會和時代提案。

11月26至27日,2012國際美術學院院長網絡年會在中國美術學院舉行。來自全球12個國家的16所頂級藝術院校的院長聚集在杭州,展開一場主題為“繼續(xù)實踐:藝術教育的實驗性”的峰會論壇。

參加本次年會的美院院長們包括中央美術學院院長潘公凱教授、英國皇家藝術學院長Paul Thompson教授、德國漢堡美術學院Martin K·ttering教授、美國加州美術學院院長Steven Lavine教授、挪威奧斯陸藝術大學校長Cecilie Knudsen教授、法國巴黎美術學院副院長Gaita Leboissetier教授、美國芝加哥藝術學院前任院長托尼·喬內斯教授(Tony Jones)等16所世界知名美術學院的院長,以及中國美術學院的10余位國際知名的藝術家與學者。

幾年前,時任美國芝加哥藝術學院院長的托尼·喬內斯和中央美術學院院長潘公凱交流過這么一個問題:“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們可以談論自己的國家都發(fā)生了什么,而我們這些院長們卻很少知道世界各地的藝術院校都在干什么。”于是 “國際美術學院院長網絡”應運而生。

“國際美術學院院長網絡”是由中國美術學院、中央美術學院和美國芝加哥美術學院共同發(fā)起,聯合全球12個國家的10余家頂級美術院校共同建立的國際學術組織,旨在探討當下藝術教育在世界范圍內所面臨著的前沿問題,提升藝術教育的方法、層次和品質,是當今藝術教育領域最高端的思想平臺。該組織已經在北京、芝加哥先后成功舉辦了兩屆論壇,取得了豐碩的學術成果。

托尼·喬內斯教授表示,之所以要舉辦這樣的網絡年會,是希望能夠將更好的藝術教育經驗分享給更多人,用他的金字塔圖式解釋道,“全球藝術學院和金字塔的塔尖一樣,能真正影響全球藝術教育的,只有最頂尖的一小部分。每年,這些最具影響力的學院院長都會有學術上的討論,但不夠公開。于是我們就在想,能不能通過網絡,把這些討論和研究與更多人分享。”

“實驗”不是目的,是開端

新世紀之初,在文創(chuàng)產業(yè)與符號經濟大發(fā)展的全球性語境中,藝術更成為民族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的源泉與發(fā)動機。學院成為當代藝術和創(chuàng)意教育人才的前沿陣地,成為以藝術的獨特智性模式進行創(chuàng)造的場所,而藝術教育的本質指向對人的創(chuàng)造性施教。藝術學院之使命即成為催生創(chuàng)意人才的實驗室,創(chuàng)造文化創(chuàng)造與社會更新的人才庫和思想庫。

然而在今天,無論在中國還是西方,美術學院的傳統(tǒng)和理想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在全球化的影響和推動下,視覺藝術創(chuàng)造再也無法完全依托一個自定的個體性的精神沖動和標準單一的技藝訓練。藝術家面對的是一個比以往任何時代都更加復雜的現實,審美領域與政治、倫理、環(huán)境等公共領域彼此交疊,符號和意義在媒體傳播中不斷延異,藝術本身也已經成為了一種社會性媒介和實踐。我們迫切需要建立一個討論藝術教育與視覺問題的全新的國際視野。

中國美術學院院長許江說:“這次年會的目的,是邀請世界頂級美術學院的院長,聚焦藝術教育的實驗性特質,進行深入研討;意在從藝術的創(chuàng)造性實踐中汲取教育的實驗性方法,以實驗藝術推進教學改革,以實驗的藝術教育推動社會更新。”

對于藝術教育的實驗性和實驗的藝術教育,許江院長這樣解釋,藝術教育的實驗性指的是藝術教育本身所包涵的實驗性,實驗的藝術教育針對的是直接影響社會變革的藝術運動,兩者共同創(chuàng)造了世界藝術教育史上眾多開端性的實驗。中國美術學院高度重視藝術教育的實驗性,產生了各個歷史時期在中國有重要影響的實驗的藝術教育。因此,也產生了中國藝術教育眾多的第一。如,1929年,中國美院最早設立藝術研究生;1962年,潘天壽先生召集組織了各方面專家共同醞釀高等書法教學……因此,在中國美院這個中國藝術實驗的大本營里,并不缺乏實驗精神的養(yǎng)料。

但是,實驗不是目的,是研究開端性的場所。在新的媒體時代,傳統(tǒng)的感受力在衰微,如何重建吸引力需要新的藝術精神激活新一代青年的藝術活力。

理想 生活 新知

續(xù)寫新的“實驗精神”

藝術進入學院,形成了工作室和畫室為傳統(tǒng)的教育模式。近年來,隨著藝術創(chuàng)作被轉稱為藝術生產和藝術實踐,實驗教育模式也就成為了藝術學院教育中日益顯耀的部分。響應當代生產生活結構的改變,重新勾畫工作、勞動、創(chuàng)造性和科學技術實踐的關系圖譜,這是藝術教育的課程成為實驗室的原因之一。

11月26日晚,“中國美術學院實驗教育展”在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區(qū)同期開幕。本次展覽分為理想、生活、新知三大板塊,向公眾展示了來自中國美院各系科的10個實驗性教學案例,重新勾畫日常生活、勞作、理想、科技等諸元素與藝術教育之間的關系圖譜,呈現出當今藝術教育的最新模式,可以說是一份來自藝術教育最前線的報告。

策展組如此理解:藝術和藝術教育的實驗既是模式的更新,也是為了開啟心靈的空間,更新社會想象而執(zhí)著地反復探尋,由此,他們將這次中國美院實驗教育展解構為理想、生活、新知三部分。因為,“一切藝術莫不扎根于日常生活的體驗與體悟,在理想的召喚中更新知見,創(chuàng)造新知。”

與此同時,“美育十問:與國際美術學院院長面對面” 于11月27日在中國美院象山校區(qū)舉行。主辦方通過微博等網絡媒體從學院和社會廣泛征集美術教育方面大家普遍關心的問題,美院的學生組織者們會將最后被選中的10個問題帶到“面對面”現場,在場500多位學子直接向這些院長們發(fā)問。“感受力:2012中國藝術教育論壇”,將于12月1日、2日在南山校區(qū)舉行。屆時中國美院將邀請兩岸三地教育界的30余位著名教授,聚焦藝術教育的實驗性與感受力培養(yǎng)問題進行3場圓桌論壇,旨在從藝術的創(chuàng)造性實踐中汲取教育的實驗性方法,通過藝術這一身心交感的智性模式重建我們時代日漸式微的感受力。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