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布展“不科學” 會壞了一個好展覽

來源:文匯報 作者:傅軍 2015-10-22


“瘋狂達利藝術大展”正在滬上熱展。但有人指出,現(xiàn)場展品的擺放太過密集。圖為達利作品《融化的鐘》。

2015西岸藝術與設計博覽會上的一件裝置藝術作品《阿卡迪亞的憂郁》,結合展廳空間,用固化的窗簾營造起風的效果。圖片來自于西岸藝術與設計博覽會官方網站。

西岸藝術與設計博覽會的場地原是工廠車間,展覽空間的高度和開闊度都在布展中得到了很好的運用。

達利雕塑作品《抽屜人》。(除標注外,圖片均為本報資料)

在藝術展覽越來越講究專業(yè)性、國際化、時尚感的今天,布展越來越顯示出其重要的價值。某種程度上,布展的好壞,或者得當與否,將直接影響一個藝術展覽的品質和影響力。

今年9月上海藝術周期間,西岸藝術與設計博覽會、上海影像藝術展、藝術都市三大博覽會相繼開幕,各具特色。然而,三者相比,西岸藝術與設計博覽會被稱之為最高大上,廣受觀眾青睞,朋友圈上連續(xù)刷屏了好幾天。仔細分析,你會發(fā)現(xiàn),西岸藝術與設計博覽會今年在布展上花費了不少腦筋,展覽的視覺效果和心理感受無疑是其勝出一籌的有力砝碼。

西岸藝術與設計博覽會今年已經是第二屆了,場地還是原來那個上海飛機制造廠沖壓車間,空間與面積也沒變,依然是8000平方米。除了實施高標準的篩選機制,精選實力與口碑俱佳的中外知名畫廊與設計機構參展之外,在我看來,今年最大的變化是展出場地的空間布局與展示設計作了很大的調整。所有參展畫廊均使用開敞式的大開間,再加上13米的挑高,因此,整體的空間布局非常流暢通透。其次,在主要參觀動線之外,還增開了相互串連的輔線,故而在強調藝術博覽會整體效果的前提下,又不失靈活性和便捷性,使得觀展的心理舒適度獲得極大提升。

藝術博覽會原本因為周期的短暫性和場地的局限性,在布展方面沒有特別的重視,但從2015西岸藝術與設計博覽會我們不難看出,藝博會真正向美術館級展覽效果靠攏。而美術館呢,布展水平的高低,越來越成為比拼專業(yè)水準和綜合實力的重要指數。

今年,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勝利70周年。我對北京畫院美術館推出的“大愛悲歌——周思陪盧沉《礦工圖》組畫研究展”印象深刻。這個展覽除了視角獨特,研究深入之外,我認為成功的一半還要歸功于展覽的總體布展設計。從主題墻的創(chuàng)意,到整體色彩基調的把握,再到礦石、枕木、紅玫瑰等道具的設置,以及背景音樂馬勒《大地之歌》的選擇,非常的精心、考究、細致,表達的情感既飽滿、濃烈,又富有節(jié)制,恰到好處。從中也可以看出,一個專業(yè)美術館對于展覽宏觀把控的能力,以及局部細節(jié)方面的巧思和追求。

最近幾年,盡管國內藝術展覽越來越頻繁和多元,展覽樣式不斷豐富和拓展,什么“雙年展”、“三年展”、“某某大師特展”、“文獻展”、“回顧展”、“邀請展”等等不一而足。就展覽的視覺效果和觀展體驗而言,像上述那樣讓人驚喜,令人滿意的展覽還是為數不多??傮w上,布展的專業(yè)水準還相對偏低,即便是國內一些大牌的博物館和美術館,一些規(guī)格很高的大師作品展,在布展方面也同樣出現(xiàn)了一些低級的錯誤。

比如去年的某個羅丹雕塑展,本身是一個非常重量級的展覽。然而,當我趕到展覽現(xiàn)場與羅丹作品會面的時候,馬上被該展的布光水平雷倒了。雕塑是立體的,但是這次展覽上所有雕塑幾乎都只有一個方向的布光。更可怕的是,設置了一道很亮的背景墻,力圖凸顯其中一件代表作,結果適得其反,背景前放置的雕塑因為逆光,通通成了暗部,根本看不清這件雕塑是什么模樣,更不要說局部和細部。來現(xiàn)場看展的意義,頃刻間被如此這般消解了。

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還舉行了一個名家作品的聯(lián)展。想著很快就能夠看到那么多大師的原作,開幕那天我的內心不免有些小激動。然而,我的眼睛很快被畫面上強烈的反光刺激得眩暈不已。油畫作品的布光,不能出現(xiàn)反光,這是基本常識,但這些基本常識卻常常不被遵守,令人既遺憾又困惑。

布展中出現(xiàn)比較多的問題,除了上述這些燈光的設置與使用嚴重不當之外,還有就是動線的設計常常不夠科學與合理。上周,我和一群觀眾在參觀某個展覽時,走到底才發(fā)現(xiàn)是此路不通,在沒有任何標識的前提下,只能原路返回。于是我們這一撥觀眾在折回時與后一撥觀眾擠在同一條道上,彼此摩肩接踵,嚴重影響了參觀體驗和人流的順暢。觀眾數量要是再增加一些,極容易發(fā)生沖撞和搶道現(xiàn)象,故而存在著很大的安全隱患。而追其根源,是參觀動線設計的不合理,不走回頭路,這可以說是參觀動線科學性的基本要求。

不久前,故宮為院慶90周年,隆重推出“石渠寶笈特展”。然而開幕不久,網絡上有關此次展覽最為熱門的詞匯一度卻是“故宮跑”。原來,觀眾為看“石渠寶笈特展”,不僅要在故宮門外排一次長隊,進入午門之后,進入武英殿觀展前,還要排一次長隊。而午門與武英殿之間的1000米距離,換句話說是可以搶位的,先到先進,于是看展就這樣演變成一場跑步速度的比拼。后來故宮及時推出新舉措,增設引導員,給觀眾配發(fā)“參觀秩序單”,并按組別分流觀眾,讓參觀體驗大大提高。

因此,打造一個專業(yè)性學術性強的美術館,除了請國際著名大師設計建筑,以及推出學術很強的專題展覽之外,更需要在內部的展覽設計中,甚至包括外圍觀眾排隊路線的設置與預案的制定上,體現(xiàn)出科學、專業(yè)和人性的高度來。

布展中,比較容易出現(xiàn)的問題還有單位面積作品數量太多,導致作品之間互相干擾,互相影響。比如不久前在外灘18號揭幕的“瘋狂達利藝術大展”,作為超現(xiàn)實主義的大師,達利的作品不僅風格非常夸張,具有很強的視覺擴張性,同時很多作品的體量也很龐大,所以此次外灘18號同時展示達利的300余件作品,就顯得相當地局促和密集。另外,很遺憾,我也沒有看到更多展覽環(huán)境氛圍的營造,去幫助觀眾閱讀理解和消化接受這批大師的作品。

同樣是大師的特展,去年我在芝加哥藝術博物館看到超現(xiàn)實主義藝術家馬格利特的特展,就是一次完全不同的觀展體驗。進入展廳,觀眾像是一下子置身于一個黑暗的隧道中,再通過巧妙的半開放設計,每位觀眾就可以獨立地不受周圍環(huán)境或其他作品干擾地欣賞和感悟每一件作品??吹贸觯@種展覽氛圍的刻意打造與空間布局的獨特組合,是力圖要讓觀眾在仔細閱讀作品前,首先幫助他們進入一個特殊的展覽情境之中,有意識地去調動他們的情感和心理,由此完成一次難忘的深度審美體驗。

眼下,布展的專業(yè)性還體現(xiàn)在很多以前不被重視的細節(jié)上,比如繪畫類作品的配框。畫框的風格,古典還是現(xiàn)代,華麗還是簡潔;畫框的材質,木質、樹脂還是鋁合金;畫框的邊緣,是寬還是窄;畫框的顏色,是深還是淺,還是本色等等,非常具體,必須根據作品的藝術特點,畫幅的大小,以及展示空間的條件??傊嬁蚺浜昧耍3D苎杆偬嵘嬜鞯恼故拘Ч?,但畫框配得不當,也會嚴重影響作品的完整性和藝術水準。與畫框類似的還有基座等作品的輔助類物品,很多時候,它們是作品的延伸,所以必須與作品的內容與風格相匹配。

布展中,比較不夠規(guī)范的細節(jié)容易出現(xiàn)在作品卡上,嚴格規(guī)范的作品卡,必須五個要素(名稱、作者、材質、尺寸、創(chuàng)作年代)齊全,且中英文雙語,底部最好有本次展覽的LOGO標志,以及作品的二維碼。但實際看到的很多展覽中,創(chuàng)作年代、尺寸、材質等不被標注的現(xiàn)象屢見不鮮。

為了應對日益更新的社會情境,尤其是滿足感官經驗不斷豐富和飛速提升的觀眾,現(xiàn)在越來越多的專業(yè)機構或學術性的展覽,都會聘用專業(yè)的空間設計師進行布展設計,也有越來越多的建筑師、室內設計師、舞美設計師加入到布展這個領域來。另外,這些專業(yè)布展設計人員也越來越早地被邀請介入和參與到展覽的前期籌備與總體策劃之中。想必,隨著越來越多專業(yè)人員的加入,一定會推動布展這個行業(yè)朝著更為專業(yè)化、精細化的方向發(fā)展。

(作者系上海油畫雕塑院美術館副館長)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