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衍生品市場值得關注,為什么?因為中國的藝術品市場正處在關鍵的十字路口。
為什么這樣說?與前5年藝術品市場經歷的一個輪回有關:中國藝術市場的啟動,雖然有中國內地人均收入達到或接近于藝術品市場啟動的臨界點的背景,但從一開始就像“股市”、“房市”啟動時一樣,帶著鮮明的投機色彩,從藝術家、畫廊、拍賣行直到藏家,整條產業(yè)鏈上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都偏向于把藝術品當作可以帶來暴利的理財手段,輿論更是在藝術品身價飆升時推波助瀾,一時間,藝術品可以讓人投機致富的理念跟隨著各種藝術品的天價成交紀錄而到處傳播。相比之下,藝術品因其審美價值而帶來的不可或缺的消費價值,卻在無形之中被忽略了。其惡果,除了擾亂人心外,也使整個藝術圈的重心都轉到了高端收藏品,而忽視了大量可以走入尋常百姓家的消費型的低端藝術品。
在這樣的背景下,以著名藝術家的名作為基礎開發(fā)的藝術衍生品應運而生。這些衍生品,由于得到藝術家的授權進行限量復制,或者經過專門設計制成日常用品、玩具、飾品,可以用普通人消費得起的價格出售,為價格昂貴的名家巨作搭建了走向普通百姓的橋梁,實現了藝術品從高端收藏品轉向低端消費品的突破,有助于消費型藝術品市場的啟動與發(fā)育,在當前的藝術市場具有特別意義。因此,本期藝術財經推出了有關藝術衍生品開發(fā)與營銷的專題報道,希望能幫助讀者更好地認識藝術衍生品以及相關的消費型藝術品市場的新動向。
消費型藝術品市場雖然會以低廉的價格為特征,但在產品開發(fā)與營銷上的復雜性,絲毫不會亞于高端的收藏型藝術品市場,甚至需要開發(fā)這個市場的商家投入更大的資源。這期專題報道中,無論是聲名顯赫的日本森美術館專營藝術衍生品的店鋪,還是與上海M50的99創(chuàng)意中心合作開設創(chuàng)意工坊的臺灣畫廊,都是本著小心翼翼的摸著石頭過河的態(tài)度在探索。不過,鑒于中國經濟在這次全球性的經濟危機中的特殊地位,也鑒于上海明年將舉辦的世博會,相信這樣的小心試探的階段很快就會過去,可以預言:藝術衍生品的市場必將在今明兩年內啟動,并帶動消費型的藝術市場相繼啟動。
【編輯:張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