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成體中心考古命名為東華門遺址 系古成都中心地標

來源:華西都市報 作者:王浩野 2014-08-19

2013年10月,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進駐成都體育中心南側(cè)工地,進行考古發(fā)掘。10個月過去了,這里被命名為東華門遺址,其中發(fā)現(xiàn)了從漢代到清代,穿越1000多年時光的文化遺存。

8月18日,四川省文物局在成都主持召開“成都市東華門遺址保護專家論證會”。與會專家一致認為,東華門遺址一帶是古代成都城的中心,該遺址的考古發(fā)掘,開辟了一扇了解漢代至清代成都中心歷史演變的窗口。唐代摩訶池、建筑遺跡和明代蜀王府水道遺跡等,為認識古代成都提供了地理坐標,是研究古代成都中心區(qū)的歷史依據(jù),也是成都作為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文物支撐。

從這里了解古成都

《太平寰宇記》記載,“成都”之名是借用西周建都的歷史經(jīng)過,取周王遷岐“一年而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而取名成都。公元前311年,秦征服古蜀、張儀到蜀地筑城,古蜀成為了秦的一郡,郡治就在成都城。從那時到現(xiàn)在,成都歷時2300年,城名不改,城池未變。

這個城池在哪里?老一代成都人有個答案:現(xiàn)在的四川科技館處,就是以前的老皇城。2013年10月,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進駐成都體育中心南側(cè)工地時,就已經(jīng)預判到,這片“皇城根下的土地”不平凡。轉(zhuǎn)眼到了今年7月,這片發(fā)掘面積達到5000平方米的土地已經(jīng)頗具規(guī)模,發(fā)現(xiàn)有漢、六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各歷史時期的文化遺存,顯露出明蜀王府宮墻基槽、摩訶池、唐代院落、街道、房屋、水井、排水溝、灰坑、灰溝等眾多遺跡。

豐富的歷史遺存,沉淀了從漢到清的1000多年時光,這塊遺址也被正式命名為成都東華門遺址。國家文物局副局長童明康說,遺址內(nèi)首次發(fā)現(xiàn)了可與文獻記載相印證、延續(xù)時間長達千年的皇家園林摩訶池,不僅為成都這座歷史文化名城再添一份文化遺產(chǎn),對于進一步推動和深化我國的城市考古、園林建筑等考古研究,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摩訶池歷史

隋朝始為人工湖 后為千畝皇家池

發(fā)掘現(xiàn)場北側(cè)的一段河道,已經(jīng)是摩訶池在明代時的模樣。這個始建于隋代的池子,形成初期約500畝,是隋煬帝開皇二年(公元586年),鎮(zhèn)守成都的蜀王楊秀要擴建成都子城時,取土的地方所形成的一個“人工湖”。到了唐代中葉,這里成為了成都著名的風景區(qū)。唐代著名詩人高駢以“畫舸輕橈柳色新,摩訶池上醉青春”來描述摩訶池的“醉人”,詩圣杜甫在池上“莫須驚白鷺,為伴宿青溪”。

到了前后蜀,摩訶池就不再是眾人都能夠游玩的場所了。永平五年(公元915年),前蜀立國于成都,皇帝王建修建新皇宮時,將摩訶池納入宮苑,成為皇家園林的一部分。后來的蜀主,擴建王宮、注入活水,環(huán)池修筑宮殿、亭臺樓閣,范圍擴展到1000畝。蜀主孟昶的愛妃花蕊夫人在《宮詞》中,形容這里“長似江南好風景”、“水心樓殿盛蓬萊”。五代到兩宋,摩訶池的水源逐漸枯竭。明洪武十八年,蜀王朱椿修建蜀王府時,大半個摩訶池被填平了。

明末清初,蜀王府毀于戰(zhàn)亂。清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蜀王府廢墟上又興建起貢院,只有西北隅仍殘留少許水面。到了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摩訶池全部被填平成為了演武場。至此,歷時1300余年,令文人騷客們駐足、流連、銷魂的“摩訶大池苑”消失殆盡,無跡可尋。

摩訶池現(xiàn)身

文獻眾說紛紜 初步界定范圍

摩訶池雖然常常在古詩詞中出現(xiàn),但是歷代的文獻中,對于它的位置,大多語焉不詳。

在東華門遺址中,摩訶池首現(xiàn)真身,在發(fā)掘區(qū)的西部和西北部,已經(jīng)確認的分布面積約4100平方米,而這,只是摩訶池的一個東北角。遺址內(nèi)的摩訶池,大部分是人工回填的雜土,里面包含著瓦礫和生活遺物的殘片,摩訶池邊界有明代以前的、南宋以前的、唐以前的3段,證實了歷史上摩訶池不斷縮小的情況。

現(xiàn)在遺址內(nèi)市民們所能看到的一段L形的河道,就是蜀王朱椿修建蜀王府時,利用摩訶池改造修建的第一批設施。8月18日的會議現(xiàn)場,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專家結(jié)合近年來對天府廣場周圍的考古和文獻記載,將摩訶池的范圍初步界定:南在今天府廣場西側(cè),成都博物館新址一線;北達今羊市街、西玉龍街一線。西界約在今東城根街一線,而東南界的范圍不超過四川大劇院工地。

唐代官衙

小路水井一應俱全 摩訶池邊辦公休閑

望江樓公園的薛濤墓、始建于唐代的大慈寺、浣花溪畔杜甫草堂……在成都,從來不缺乏唐朝留下的歷史文化痕跡,但多是后世所建?,F(xiàn)在,東華門為之錦上添花,在這里發(fā)現(xiàn)的唐代建筑遺址,是迄今成都市區(qū)發(fā)現(xiàn)的規(guī)模最大的一處。

早期的一段唐代遺跡包括了庭院、排水溝和道路、水池,其中一段磚石混筑的路面,長43米、寬1.5米,路面用小卵石拼砌出精致團花圖案。在早期遺跡東邊,發(fā)掘區(qū)的中部,唐代晚期的遺跡。在現(xiàn)場來看,這個遺跡是一個正方形的“院子”,保留了明代以前成都的典型建筑特色:偏移中軸,不是正規(guī)的“坐北朝南”。院子南北長18米,東西長17米,總占地面積300余平方米。遺址由踏道、露天活動面、排水溝等部分組成,小院里有十字路,還有一處井臺,如同一個四合院一般。

美中不足的是,上層的磚筑建筑沒能夠保留下來,不過,考古者從遺址中發(fā)掘出的磚,找到了小院“地位”的象征:磚上烙印著卷草、花卉、菱形紋等圖案,與當時普通老百姓的房子有很大區(qū)別,據(jù)此也可以推斷出,該建筑屬于等級較高的官府或衙署建筑。進入五代后,可能處于當時的皇家園林——宣華苑的一部分或與之有間接關聯(lián)。

這座院子,就在唐代摩訶池遺址旁邊,唐代的某位高官,也許在推窗就能夠看見摩訶池的屋子里辦公,閑暇時在河邊的這處院落里曬太陽。

明蜀王府河道

水榭拱橋一應俱全 內(nèi)金水河連護城河

工地的北邊,是一段“L”形的“坑”,這個坑可不小,東西長約70米,寬6-16.5米,發(fā)掘的殘深有4米。短的一邊為南北向,長13米,寬4米,殘深約1.5米??脊湃藛T告訴記者,這只是這段河道的一部分,河道向西、向北都有延伸,但是由于場地有限,所以暫時沒有進行發(fā)掘。

河道靠近西方的一處,有兩座平臺向河道內(nèi)延伸,使得河道一下子變窄了。這兩個在河道兩岸位置相對的平臺,其實是一對橋墩,明初這里是一個拱橋,可以憑欄遠眺。而在河道最北端,一塊遺跡中數(shù)十根長長短短的木條交錯,這些圓木或枋木保存較好,朝上的一面還留著大小一致的正方形孔洞。中國建筑西南建筑設計研究院教授級高工莊裕光說,這應該是一個水榭的遺跡。水榭一般呈長條或者扇形,是架設在水面上,建筑為三開間或者是五開間,古人可以在水上觀景、喝茶、吟詩作畫。又是橋又是水榭,明太祖在修建蜀王府時的詔諭“非壯麗無以示威儀”得到了完美貫徹,看來明蜀王可是相當懂得享受。

明蜀王府內(nèi)的這處河道,具體方位處于中軸線以東,靠近宮城的東墻和御河。御河為城墻外的護城河,而宮墻內(nèi)的河水也不會是死水,它是與御河相連的。這段人工河道在考古上有個稱呼:內(nèi)金水河。由來是明代的宮殿布局形成了內(nèi)、外金水河的制度。以北京明故宮為例,外金水河在宮城外,從承天門前流過;內(nèi)金水河在宮城內(nèi),由奉天門前穿過。

內(nèi)金水河不光是游玩的,還是宮廷建筑興建施工用水的主要來源、宮城內(nèi)消防用水的主要來源,整個宮城內(nèi)排泄雨水、生活用水的干渠。

東華門遺址各朝代遺存一覽

漢代至魏晉:遺跡以灰坑、井為主,出土遺物以陶器為主,并有少量錢幣。

六朝時期:遺跡有排水溝、灰坑和水池等,出土遺物以陶器為主。

隋唐五代:遺跡包括庭院基址、排水溝、道路和水井等,其中一段唐代磚石混筑道路保存完好,是迄今為止成都已發(fā)現(xiàn)保存最好的唐代道路遺存。晚期遺跡年代約在唐代中期至五代,主要為庭院基址和排水溝等建筑遺址,其庭院基址總占地面積300余平方米,由小十字路、露天活動區(qū)、排水溝、踏道、井臺等設施組成,保存格局完整,風格古樸。出土以陶、瓷器為主的大量遺物。

宋元時期:遺址有道路、房址、水井、灰坑等。其中三段宋代道路以卵石拼花圖案鋪陳路面,精致美觀且保存情況較好。主要出土遺物為陶器、瓷器,窯口組合有琉璃廠窯、邢窯、磁峰窯、玉堂窯、金鳳窯、龍泉窯、湖田窯、鈞窯等。

明代:遺跡包括人工河道(御河)、建筑基址、道路和水井等。其中最為重要的遺跡是明代早期修建的蜀王府宮城東南角用磚石人工砌筑的河道。人工河道在明代晚期廢棄回填。底部的淤泥層中,出土有數(shù)十件明代早期景德鎮(zhèn)窯燒造的青花、青白、白、藍釉綠彩瓷器以及北方磁州窯系窯場燒造的白釉黑彩瓷器,部分可能屬于當時的官窯制品。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