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本性中有著天然的暴力因子,在藝術(shù)界中,人們稱這為“暴力美學(xué)”。
卡拉瓦喬 David with the Head of Goliath
地獄中的但丁和維吉爾 威廉·阿道夫·布格羅
關(guān)于暴力,我首推薦一人——弗朗西斯·培根,暴力這一詞是形容他風(fēng)格的頻率最高的詞匯,在他筆下的人,仿佛是被某種超自然的暴力折磨痛苦。
Three Studies for a Portrait of George Dyer, 1963
Triptych August 1972
畫里往往除了人物和簡單的背景沒有絲毫干擾物,使人們的目光不自主停留在那扭曲的、痛苦的、一邊在生長一邊在融化的一堆血肉之上,這種暴力這把刀好似直接插在觀看者身上。
美國現(xiàn)代藝術(shù)家巴斯奎特年少便因熱愛街頭涂鴉而輟學(xué)做藝術(shù),正好趕上了美國上世紀七十年代搖滾、朋克和街頭藝術(shù)同時興盛的時代潮流。
他漂泊過、迷茫瘋狂過、貧又富過,他幾乎擁有了一切,在28歲的年齡耗盡了它們,包括自己的生命。然而他從不曾后悔,因為這種極致就是他人生的全部追求。
看了他的畫以后,又是另一種暴力充斥著你的眼睛和神經(jīng)。
瘋狂的色塊,凌亂的觸筆組合成一個個死亡骷髏,正冷眼望著你,這是虛幻的,卻是他的內(nèi)心世界真實感受。
他和安迪·沃霍爾兩人曾經(jīng)還是摯友。
這是他畫的安迪·沃霍爾
巴斯奎特揮霍生命也要透支想象力的極限來創(chuàng)作,他的藝術(shù)同他本人的生命歷程一樣,如曇花絢爛,他的暴力是一刀致命。
充滿恐懼與暴力的雕塑,藝術(shù)家想表達啥?
韓國藝術(shù)家Park Ki Pyung雕塑作品涉及的主題包括生存、無常、暴力和空虛。
Park的雕塑作品嘗試表達出一種普遍性,試圖在作品中展現(xiàn)出人類從出生到死亡的意義。
他說:我在創(chuàng)作時,會專注于我的感覺,我的行為和我看待世界的方式,試圖在自己內(nèi)心找出人類的普遍性。
另外,我還會觀察其他人,將自己和他們進行換位思考。普遍性是我的作品中最重要的元素。我想創(chuàng)作出在任何時代都能被理解的作品,不論是現(xiàn)在這一刻,或是在死后的時間。
暴力美可以滿足觀看者感官,但同樣也要給人以正確的社會價值觀,沒有毫無緣由的暴力,這是一門充滿責(zé)任感的藝術(shù)。
也許我們不愿意承認,但我們確實都很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