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shù)資訊平臺
搜索

91歲大隱隱于書——倪為公逝后終成名

來源:西安晚報 2015-04-20


倪為公創(chuàng)作的《百酒圖》

倪為公

4月13日,一代書壇奇人、自創(chuàng)“鐵線狂草”的倪為公溘然長逝,享年91歲。令不少人惋惜的是,倪為公生前知名度很小,僅限于其居住地酒城瀘州。倪為公逝世后,國內(nèi)書法家、學者紛紛前往吊唁,隨著媒體的大量報道,這位現(xiàn)代“隱士”的作品和生平開始被人們津津樂道。

自創(chuàng)“鐵線狂草” 作品《百酒圖》載入吉尼斯紀錄

去年8月,“歷代名人詠瀘州,倪為公書法藝術(shù)大展”在北京開幕,當百余幅倪為公書法呈現(xiàn)在世人面前時,著名學者邵華澤也不由驚嘆道:“非常震撼……但是我們中國對他了解太少,書法界對他了解太少,媒體了解太少。”

倪為公所擅長的書法是由他自創(chuàng)的“鐵線狂草”。倪老雖自成一派,但他畢生低調(diào),收徒僅20多名。據(jù)他的兩位學生介紹,“鐵線狂草”是一種由倪為公先生從大自然中悟出的書法風格,也可是說是一種獨創(chuàng)的草書書體,其特征猶如大自然中的生命力頑強的鐵線草一樣,因而被稱為“鐵線狂草”。除“鐵線狂草”外,倪為公還將“滿章法”運用于其書法上,通篇密不透風,字與字之間角力盤旋,但又自成一體,不相互糾纏。

倪為公的書法作品不拘一格,他曾書寫《百酒圖》,又叫《九九歸一圖》,該圖以行、草書為主,融楷、篆、隸于其中,99個書體各異的小“酒”字環(huán)繞在大“酒”字周圍,形如眾星拱月。此圖因字體眾多,曾在1995年被列入吉尼斯世界紀錄,瀘州老窖酒廠還將《百酒圖》刻石立于其生產(chǎn)基地,成為瀘州酒文化的重要景點。

早年曾參加革命 后遭下放“消失”四十年

倪為公雖為書法家,但世人對其知之甚少,這與他的坎坷經(jīng)歷有關(guān)。據(jù)資料顯示,倪為公原名倪泳,出生于上海崇明島。十九歲時,他以立信會計學校教師身份入四川從事地下革命工作,遂為掩護身份而改名。在解放軍進軍西南之際,他組建瀘州新民主主義解放社,參與策動國民黨川西將領(lǐng)黃鰲起義,還組織過成都市民歡迎解放軍入城。

解放初,倪為公受推薦先后就讀于西南人民革命大學和西南軍政大學,畢業(yè)后就職于西南軍區(qū)。但好景不長,倪為公在政治運動中被錯打成右派。此后,倪為公先后輾轉(zhuǎn)于瀘州各地,逐級下放“改造”,直至被投入偏遠的敘永縣鳳凰村當糧站保管員。

于外界而言,倪為公下放后可謂銷聲匿跡。后來撥亂反正時,四川省委組織部曾在全川范圍內(nèi)尋找倪為公未果,遂以失蹤結(jié)案。直到上世紀九十年代初,人們終于在鳳凰村發(fā)現(xiàn)倪為公,而此時他已“隱居”近四十載了。

“隱居”期間以水為墨 在勞動中領(lǐng)悟書法精髓

倪為公與書法的緣分始于兒時,他出身書香門第,自幼隨父習字,在上海小有名氣。倪為公臨帖眾多,從《散氏盤》到《石鼓文》,從《張遷碑》到《石門頌》,從鐘王到顏柳,從顛張醉素到王覺斯,他皆爛熟于胸。解放后,倪為公因為其書法出眾,曾為成都出版的《工農(nóng)日報》題寫過報頭。

在四十年下放生涯里,書法是倪為公最大的慰藉,一開始,他以沙作紙、以水為墨,每天臨池習字。后來倪為公搬進鳳凰小溪邊的兩間簡樸竹樓里。據(jù)他回憶,這里除了吃飯睡覺的地方外,其他地方都被數(shù)以噸計的書籍和草紙、廢舊報紙占領(lǐng),其中最大的一面墻貼滿了當天所寫的多種書體,最上方高懸著三個醒目的大字“求師壁”。倪為公說這是他給自己規(guī)定的日課,每天一定要寫滿一壁墻。

與許多書法家不同,倪為公并不單單“宅”在屋中,鄉(xiāng)間的勞動生活激發(fā)了他的創(chuàng)造力。受半旱式育秧的啟發(fā),他創(chuàng)造出一種“雙龍出海”的章法;在菜畦間點播、撒播、條播時,他又悟得了字與字的避讓、映襯和顧盼的技巧;他以竹竿劃水滲透“錐畫沙”,以老樹枯藤妙比“屋漏痕”……這些都為他創(chuàng)造“鐵線狂草”打下了基礎(chǔ)。

疏遠金錢誘惑 熱衷于文化傳承

2002年8月,一位年逾七旬的白須老者在八達嶺長城潑墨揮毫,為第二屆PHE國際青少年書畫大會現(xiàn)場創(chuàng)作表演。他以長城為案,展開十米長的宣紙,寫下“不到長城非好漢”,而著名國畫家陳仕彬則提著一桶墨側(cè)立于他身旁。當天現(xiàn)場觀者如云,堵絕通行,長城管理方不得不出面疏導交通。觀者驚奇于老者長須及腰、仙風道骨,但他們中很少有人知道這就是倪為公。此時的倪為公,已經(jīng)創(chuàng)造了“鐵線狂草”,被書壇尊為宗師了。

當時也有媒體報道倪為公,但稱其為“怪杰”。的確,在一個追名逐利的時代里,倪為公身懷絕技卻深居簡出,而且脾氣“古怪”,他曾說:“給錢的,我一概不寫。”據(jù)說某老板攜重金上門求字,他卻說“封筆,不寫了”,把人硬是給攆了出去。倪為公對商人態(tài)度冷淡,可若有人拜師學藝,或求題寫刊名,他總會欣然接受。據(jù)倪為公的弟子陳訊回憶,2011年他拜倪為公為師時,老人已86歲了,拜師學藝當天,倪為公曾要求他現(xiàn)場創(chuàng)作,仔細觀看后,還對他進行了手把手的指導。今年3月8日,倪為公還曾為《星星詩刊》題寫“詩詞”刊名,怎料竟成其絕筆。

與浮躁風氣背道而馳 成名絕非其本意

對于所有熟知倪為公的人而言,他的離去很突然,而對于更多不知道倪為公的人而言,他的低調(diào)更令人驚詫。據(jù)倪為公的弟子、書法家楊宗鴻回憶,最初他也不知道倪為公這個人,但聽說倪老字比他好,心里很不服氣,決定上門領(lǐng)教一下。而他在見到倪為公后,立馬被其形象和氣勢所折服,看到其家中滿墻的墨跡后,更是當即決定拜師。倪為公生前的名氣不能與他的藝術(shù)成就畫等號,而反觀當下,一些傳統(tǒng)書畫及現(xiàn)當代藝術(shù)從業(yè)者、創(chuàng)作者卻配合商人以拙劣的伎倆進行炒作,年紀輕輕便已成名成“家”,然后再取道拍賣一步登天,以所謂“天價”自欺欺人,實則價格嚴重透支。

倪為公生前飽經(jīng)風雨,因而行事低調(diào),每有好字出手,其心中的喜悅才是無價之寶,旁人難以體會。如今幾乎沒有倪為公的書法真跡流入市場,其筆記反倒是以出版物居多,這說明他希望有更多書法愛好者能接觸并欣賞自己的字帖,而不是配合商人出于投資升值的目的花重金購買真跡。倪為公曾說:“一切真正的藝術(shù)家都必須要耐得住寂寞與孤獨,甚至痛苦與憂傷。大寂寞大孤獨大成功,小寂寞小孤獨小成功。”作為“隱士”的倪老若泉下有知,看到自己逝后成名或許有些遺憾,正所謂“圣人無名”,也許永不成名才算是最大的“成功”吧。

相關(guān)新聞